管得太具體 文藝沒希望
趙丹
【人民日報】正開展"改善黨對文藝的領導,把文藝事業搞活"的討論。看到"改善"、"搞活"的標題,頗喜;看到"編者按"中"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必須改善,透過改善來達到加強,在這方面我們是堅定不移的",又憂心忡忡了。我不知道"編者按"中"我們"的範圍有多廣。我只知道,我們有些藝術家----為黨的事業忠心耿耿、不屈不撓的藝術家,一聽到要"加強黨的領導",就會條件反射地發怵。因為, 積歷次政治運動之經驗,每一次加強,就多一次大折騰、橫幹涉,直至"全面專政"。 記憶猶新,猶有特殊的感受。以後可別那樣"加強"了。
我認為:加強或改善黨對文藝的領導,是指黨對文藝政策的掌握和落實,具體地說,就是黨如何堅定不移地貫徹"雙百"方針。
至於對具體文藝創作,黨究竟要不要領導?黨到底怎麽領導?
黨領導國民經濟計劃的制定,黨領導農業政策、工業政策的貫徹執行;但是,黨大可不必領導怎麽種田、怎麽做板凳、怎麽裁褲子、怎麽炒菜,大可不必領導作家怎麽寫文章、演員怎麽演戲。文藝,是文藝家自己的事,如果黨管文藝管得太具體,文藝就沒有希望,就完蛋了。"四人幫"管文藝最具體,連演員身上一根腰帶、一個補釘都管,管得八億人民只剩下八個戲,難道還不能從反面激發我們警覺嗎?!
哪個作家是黨叫他當作家,就當了作家的?魯迅、茅盾難道真是聽了黨的話才寫?黨叫寫啥才寫啥?!那麽,馬克思又是誰叫他寫的?生活、鬥爭----歷史的行程,產生一定的文化、造就一個時代的藝術家、理論家,"各領風騷數百年"。從文藝的風骨----哲學觀來說,並不是哪個黨、哪個派、哪級組織、哪個支部管得了的。非要管得那麽具體,就是自找麻煩,吃力不討好,就是禍害文藝。
每一層主管文藝的領導者,都說自己"是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堅持革命文藝思想的",仿佛唯有文藝專門家們倒是眼花耳聾缺心眼的蕓蕓眾生。否則,建國30年了,"五四"新文化運動60年了,全國無產階級文藝大軍已號稱數百萬,為什麽從中央以至各省、區、縣、公社、廠礦,幾乎都還總是要請個不懂或不大懂文藝的外行來領而導之,才放心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邏輯!尤其,越是高級的領導是外行的,權力又高度集中,於是在外行向內行的轉化的過程中,百萬文藝大軍都得跟著踏步踏地轉,何況有的領導還不肯轉,因為一轉化為內行,可能又不能當領導了呢?更何況生活的急遽進行速度,內行也追之不及,表現費力,再加上幹擾重重,致使目前文藝陣地較受歡迎的作品,大多數也只是達到街談巷議的大實話的水平而已。
各文學藝術協會,各文學藝術團體,要不要硬性規定以什麽思想為唯一的指導方針?要不要以某一篇著作為宗旨?我看要認真想一想、議一議。我認為不要為好。在古往今來的文藝史上,尊一家而罷黜百家之時,必不能有文藝之繁榮。
在人大和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代表們熱烈地討論體制問題。"體制"二字,我們藝術家原本是生疏的。後來漸漸發現:我們懶得管"體制","體制"可死命管住我們;逼得我們不得不認真對付對付它。
試問,世界上有哪幾個國家,象中國這般,文藝領域中的非業務幹部占如此大的比例?咱們這社會,不興說誰養活誰,因為除農民和青年(以及部份老年和婦女)外,總算各有"鐵飯碗"一只。但是,為什麽要死死拽住那麽多非藝術幹部來管住藝術家們呢?有些非藝術幹部在別的工作崗位上也許會有所作為的。可是,如今那麽多"遊泳健將"都擠到一個"遊泳池"裏,就只能"插蠟燭"了。每一位"領導藝術"的幹部,為了忠於職守,總要就藝術創作發言,各有一套見解,難於求得統一。象拍攝【魯迅】這樣的影片吧,我從1960年試鏡頭以來,胡髭留了又剃,剃了又留,歷時20年了,象咱們這樣大的國家,三、五部風格不同、取材時代和角度不同的【魯迅】也該拍得出來,如今,竟然連"樓梯響"也微弱了。這不是一個演員的藝術生命經不起的問題,【魯迅】影片之遲遲不能問世,實也聯系到新一代的魯迅式的文藝家之誕生。
文藝創作是最有個性的 ,文藝創作不能搞舉手透過!可以評論、可以批評、可以鼓勵、可以叫好。從一個歷史年代來說,文藝是不受限制、也限制不了的。
習慣,不是真理。陋習,更不能遵為鐵板釘釘的制度。層層把關、審查審不出好作品,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是審查出來的!電影問題,每有爭論,我都犯癮要發言。有時也想管住自己不說。對我,已經沒什麽可怕的了。只覺得絮叨得夠了,究竟有多少作用?......
〔80年9月於病床上〕
(原載於1980年10月8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