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上是獨立電影人吧,但是你說他的作品是不是都是「投資不大,鮮用大腕兒,卻具有思想深度,關註小人物」,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是的。我所推薦的這位導演就是來自於加拿大的天才導演,坎城的「親兒子」——哈維爾·多蘭。

最先關註到多蘭是透過他的處女座影片【我殺了我媽媽】。具體怎樣一個劇情可能現在回憶起來已經有些模糊了,但唯一越發清晰的是,片中兒子與母親兩個人的情感糾葛。明明是想要親近的兩個靈魂,卻總是錯位,無法溝通,真印證了那句話,我最深的痛苦也來自於我愛的那個人。更令人驚奇的是,這部片獲得了坎城電影節三項大獎,獲此殊榮的本片導演恰恰就是剛剛20歲的哈維爾·多蘭,不查資料還不要緊,一去查資料,又驚人地發現這位天才導演長著極為帥氣的天使般面容。
哈維爾·多蘭出生於1989年3月20日,從他的年紀和取得的成就來看,絕對是天之驕子。這也是他首先吸引我的一大原因。畢竟年紀差不多,結果人家的藝術成就已經讓同齡人望而不及了。多蘭雖然是加拿大的人,但他的影片都是法語,我一度曾對此很疑惑,後來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原因。
多蘭的出生地是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這個省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法戰爭中,成為了英方爭奪的主要目標之一,但後來,卻是法裔加拿大人占據了整個省,所以那兒95%的居民都只會講法語。正是因為有這樣獨特的生活背景,多蘭的影片中依然保留著很多法國影片的傳統。
多蘭的母親是一名教師,父親是一名演員,多蘭繼承了從父母身上延續下來的美貌,同時受父親的影響,很小就開始演戲,他曾經是加拿大最大的制藥公司Jean Coutu的代言人,也為【歌舞青春】的賈斯汀以及【暮光之城】的狼人雅各布在加拿大的法文配音。因為有著俊俏的臉,多蘭本可以一直吃演員這碗飯,而多蘭本人也有此打算,但天不遂人願,多蘭14歲的時候,面試機會忽然全部消失,他這才開始有了寫劇本,做導演的想法,畢竟只有自己寫的劇本,才能由自己百分百的來進行表演。

這也就是這部由多蘭高中時期寫作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我殺了我媽媽】的出現背景。結果沒有想到,這部影片一出現就獲得了金棕櫚大獎。緊接著,多蘭繼續創作,2010年第二部電影【幻想之愛】又再一次入圍坎城「一種關註」單元並且拿下青年視線獎。2012年他的第三部長片【雙面勞倫斯】再一次拿下了金棕櫚大獎,提名「一種關註」大獎,從此坐定了他「坎城親兒子」的地位。
哈維爾·多蘭有著超越同齡年輕人的成熟,這與他豐富和撕扯的人生經歷有關。多蘭是較早出櫃的同性戀者,曾經還帶著自己的同性戀伴侶一起參與了坎城電影節的紅毯,可謂鋒芒畢露。多蘭從青春期開始就在面臨同性戀者需要面臨的一切,在最敏感的時期,與母親形成了極為拉扯的關系。現在,多蘭也一直在說,自己在為消除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界限貢獻力量,他想要人們在觀影的時候忘掉角色的同性戀標簽。
然而,角色的同性戀標簽似乎難以消除,在多蘭的電影中,同性戀身份一直是矛盾和人物深度的來源。比如,這部我最愛的多蘭影片【雙面勞倫斯】。
影片的主要內容是,勞倫斯告訴他的女友,他想變性成為一個女人,但是他對她的愛不會改變,女友選擇支持,並留在他的身邊陪伴他度過眾人的異樣眼光。但隨之而來的,不是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而是兩人的關系出現了裂痕,甚至瀕臨崩潰。故事橫跨十年,一個變性的男子與一個異性戀女友,關系如何演變、惡化、重建、而最終爆發。依然是獨特的身份定位產生的極致的人物關系,這一切無論如何都無法從多蘭的影片中消除。

我極為欣賞哈維爾·多蘭,願你也去看一看他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