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對【拆彈專家2】是沒有任何期待的,因為第一部就拍得很一般,第二部能好到哪兒去?
而且邱禮濤屬於那種什麽型別都拍的導演,B級片,恐怖片,愛情片,動作片,愛情動作片……他什麽都拍,但什麽都拍得很一般。
沒想到邱禮濤這次是超常發揮,【拆彈專家2】豆瓣開分8.1,網友紛紛表示,這是今年最好的華語片之一。
在誇【拆彈專家2】之前,我必須承認,這絕對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
它的確有很多缺點,但我們的確也有很久沒看到過完成度這麽高的華語片了。
拆彈專家潘乘風(劉德華 飾)和董卓文(劉青雲 飾)在一次任務中拆除了炸彈,救了兩名市民。
清理現場時,潘乘風看見有只貓被關在微波爐裏,他開啟微波爐,把貓放出來,沒想到啟動了炸彈。
董卓文受了輕傷,而潘乘風是被炸斷了一條腿。
就在你以為這又是那種最後1秒鐘拆彈成功的劇情的時候,邱禮濤來了一個反轉,而且這種反轉在後面還多次出現。
潘乘風是一個很專業的拆彈專家,但他看見貓被困在微波爐裏的時候,他沒有想過微波爐的開關會引爆炸彈,他沒想那麽多,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開啟微波爐,把貓放出來。
換言之,他在這次任務中被炸斷一條腿,不是因為他能力有問題,而是因為他是一個溫柔、善良、有愛心的人。
如果他是那種嚴肅、冷酷、做事一板一眼的人,也許他就不會落入壞人的陷阱,也許他在開啟微波爐之前就會意識到這個問題。
他的善良並沒有讓他有好報,反而導致他被炸斷了一條腿,這就是他從此之後性格大變的導火索。
如果後來什麽都沒發生,這個導火索就永遠都只是導火索。
但事與願違,警局對他的態度,成了點燃這根導火索的火柴,這個我們後面再說。
潘乘風殘疾後還是很樂觀的,至少他表現得很樂觀。
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他每天瘋狂健身,不僅要達到警局的標準,還要超過標準,而且是在殘疾的情況下超過標準,目的就是早日重回崗位。
後面發生了什麽我們不知道,然後一晃5年過去了。
潘乘風用茶吃藥,鄰座的大媽好心提醒他,應該用水送服,他卻瞪了對方一眼。
似乎,當年那個因為一只貓而暫時忘記專業技能的潘乘風已經不見了。
不久之後,香島酒店發生爆炸,18人當場死亡,而且種種跡象都指向潘乘風是嫌犯。
而潘乘風卻因爆炸失憶了。
劇
透
分
割
線
潘乘風逃出醫院後,董卓文告訴他,五年前他想重回崗位,但被警局拒絕了,從此他就變得憤世嫉俗,覺得全世界都是他的敵人,並且辭去了工作,做了一名修車工人。
而潘乘風的前女友龐玲(倪妮 飾)卻告訴他,他其實是警方安插在恐怖組織「復生會」的臥底。
對於董卓文和龐玲給他講述的兩段截然不同的經歷,他陷入了迷茫之中。
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龐玲,因為他腦海中的確有龐玲說的那些記憶。
龐玲還帶潘乘風去了他家,他家裏有很多他倆的合影,從而讓潘乘風更加相信龐玲。
潘乘風回到復生會後,同夥叫他最近不要回家了,因為監控顯示他家附近有警察站崗,在等他出現。
潘乘風立即意識到龐玲在騙他,因為之前龐玲帶他去的「他家」並不是監控上的那個地方。
原來,自從五年前潘乘風被拒絕復職後,他就成了一個反社會人士,還和馬世軍組建了復生會,策劃了炸機場的行動。
而他之所以有龐玲請他做臥底的記憶,其實是醫生植入的。
最終潘乘風還是選擇了改邪歸正,站在了警方這邊,協助警方瓦解了復生會的行動。
邱禮濤還是很反套路的,比如開頭你以為潘乘風肯定成功拆除了炸彈,毫發無失真,事實也的確如此,結果後面卻反轉了。
當初第一部上映的時候,本以為最後肯定又是最後1秒鐘拆彈成功,結果劉德華飾演的角色是為了拯救世界犧牲了自己。
第二部上映了,你心想,上一部劉德華最後就死了,這次不會死了吧,結果還是死了。
你以為第三部結局又是劉德華犧牲,估計就不會犧牲了。
如果說第一部還只是一部爆米花電影,那麽這一部就是真正探討了拆彈專家這個職業,探討了拆彈專家的心理活動和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警局和上司對他們的態度。
潘乘風修車的時候,董卓文問他生意好不好。
他說,修車很難做,因為現在的人東西壞了都不願意修好了繼續用,而是直接買新的。
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影射警局對他的態度。
他為了拯救市民被炸斷了一條腿,他並沒有成為一名英雄,恰恰相反,他永遠地告別了拆彈專家這個職業。
他拼命地健身,拼命地想要證明自己,他也的確做到了,超過了警局的標準,但上司卻拒絕他復職,讓他做文職,而且上司的語氣仿佛是讓他做文職都是對他的恩賜。
上司說的冠冕堂皇,但歸根結底,是他們不敢擔責任。
他煞費苦心想要復職,除了對這個職業的熱愛之外,更是因為上司的決定深深地傷了他的自尊心,這就是他後來變得憤世嫉俗的起因。
他被炸斷一條腿不是因為他能力不過關,而是壞人太惡毒了,利用小動物來對付他。
因為不是自己的問題而被調離,這也難怪他會覺得上天不公平。
而且上司連一次機會都不給他,直接就把這扇門給他關上了。
他拉橫幅說警局「用完即棄」的鏡頭太震撼了,而他後來組建復生會、成為恐怖分子、策劃恐怖行動的行為也頗有一種【恐怖直播】的感覺。
不是說他做恐怖分子是對的,而是他的轉變很有說服力。
很多電影的反派像是為了當反派而當反派,為了淪陷世界而淪陷世界,但潘乘風的動機是成立的。
你可能不會支持他的做法,但你一定會同情他。
本以為潘乘風和馬世軍一起組建復生會的記憶是植入的,是假的,沒想到是真的。
當年他真的從拆彈專家變成了恐怖分子,真的想炸了機場,題材太大膽了。
這種「弱者抽刀向更弱者,用悲劇創造另一悲劇」的劇情比那些偉光正的主旋律電影更能引人深思。
龐玲邀請他做臥底的時候,他說:「因為有恐怖分子,所以你們才覺得我沒瘋。」
諷刺的是,這段記憶是假的,警局壓根沒有覺得他沒瘋,也壓根沒有邀請他做臥底,即便出現恐怖分子後,也沒有去找過他,而是在發現他和爆炸案有關的時候才想到要去騙他、去策反他。
看到這裏,我們還能去指責潘乘風嗎?我們還能說當初他拉橫幅是不對的嗎?
他只是想復職而已,有那麽難嗎?
事實證明,復職對他來說的確太難了。
事實證明,警局只會覺得潘乘風的行為很過分,卻不會真正去在意他的訴求。
他走正規流程申請復職的時候大家拒絕他,他憤怒的時候大家聽不進去他的話,他拉橫幅的時候大家批評他……
一定要他把事情鬧大了,成為恐怖分子了,他們才會發現,他只不過是想復職而已,早知道當初直接讓他復職就好了。
董卓文和上司的對話真是一針見血,警方騙潘乘風說他是臥底的做法並不是在幫潘乘風,而是在利用他。
他連自己做沒做過警察都不知道,警方卻騙他說他是臥底。
如果他在行動中犧牲了,他連殉職都算不上,因為警務處沒有他的記錄。
而且結果真的被董卓文說中了,最後潘乘風真的犧牲了。
也許警局會恢復潘乘風的警察身份,給他舉行一場莊嚴的葬禮。
但根據當初警局對待殘疾警員的態度,我覺得更可能的結果是警局會說這是恐怖分子之間內鬥,兩敗俱傷,警局再一次拯救了大家。
上司立功升職上新聞,沒有人會記得潘乘風,就算記得也只會記得他是一個無組織無紀律、有反社會人格的警察。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潘乘風最後還是改邪歸正了,略顯遺憾。
邱禮濤已經是超常發揮了,如果審查制度再寬松一點,如果邱禮濤可以放開手腳去拍,而不用顧忌其它因素,比如最後潘乘風壓根就沒有改邪歸正,他就是反派,他假裝做警方的臥底,騙取警方的信任,把假情報給警方,從而掩蓋他們真正的行動……這部電影說不定會成為第二個【無間道】。
當然,就算是目前這個結局,也有很多解讀空間。
有人說,這個結局是潘乘風最好的歸宿,因為他所有的努力就是想繼續做拆彈專家,最後他的願望也實作了。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我覺得整個故事都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潘乘風五年前說警局「用完即棄」,結果還真的被他說中了,最後他還是被警局利用了,還是成了警局對付恐怖分子的棋子,再一次被用完即棄。
董卓文曾經說過,假如潘乘風犧牲了,他連殉職都算不上。
他就是隨口一說,最後還就真的應驗了。
這真的是巧合嗎?
我相信董卓文是真的把潘乘風當成兄弟,我也相信龐玲沒有董卓文說的那麽壞,她是真的愛潘乘風,最後她得知潘乘風選擇留下來斷後時流的眼淚就是證明。
但是,上司怎麽看待潘乘風就不一定了。
也許上司從一開始就猜到會有這樣的結局,所以龐玲說出她的計劃後,很順利地就被上司批準了。
當初上司打死都不同意讓潘乘風復職,如今他為什麽那麽爽快地就答應了龐玲的計劃?還不是為了利用潘乘風。
董卓文說,這次他來斷後,但潘乘風還是堅持自己留下來。
上次潘乘風因為一只貓被炸斷一條腿,這次又是他的善良害了他,讓他直接丟了性命。
上司知道潘乘風的本性是很善良的,即便是誤入歧途,仍然有一絲良知。
所以他就是要利用潘乘風,就是要利用潘乘風的善良。
上司知道這次行動非常艱巨,很有可能潘乘風和董卓文都會死,但他並不會覺得可惜,因為董卓文曾經站在潘乘風這邊來指責他。
假如只有一個人能活,他也能猜到潘乘風肯定會把這個機會留給董卓文。
假如只有潘乘風一個人死了,他就更高興了。
潘乘風一死,他不僅再一次成為拯救全香港的英雄,而且再也沒有人知道他當初拒絕潘乘風復職的事,再也不會有人來抗議、拉橫幅了,一舉兩得。
五年前潘乘風被利用了,利用完就被拋棄了;五年後他又被利用了,仍然是利用完就被拋棄了,而且他臨死前還覺得很開心,因為他覺得這就是一名拆彈專家最好的歸宿,太諷刺了。
上司之所以拒絕潘乘風復職,就是怕出了什麽問題會遭到人們的指責。
當潘乘風拉橫幅的時候,他也只看到了潘乘風在鬧事,沒看到他到底想要的是什麽。
所以他只在乎自己的前途,只在乎自己的烏紗帽,絲毫不關心拆彈專家的付出,以及他們的訴求。
他每天坐在辦公室裏指點江山,沒有任何風險,而奮戰於一線、拿生命來救人的拆彈專家卻只有被利用,然後被拋棄的下場,太令人心寒了。
論拆彈,潘乘風是專家,但他卻玩不轉職場的爾虞我詐。
無論是開頭被炸斷一條腿,還是最後被炸死,都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有問題。
打敗他的不是炸彈,不是恐怖分子,而是腐敗的職場,黑暗的人性,和病入膏肓的社會。
他,以及所有的拆彈專家,最大的敵人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只知道玩弄權術、卻看不到警員的付出的上司。
另一個解讀角度也很有意思。
假如潘乘風沒有被利用呢?或者說,假如他心甘情願被利用呢?
潘乘風和龐玲吵架的時候說過這麽一句話:「你信不信我現在就可以制造一個炸彈,然後再拆掉它?」
最後他真的策劃了恐怖行動,然後也是他阻止了恐怖行動,從而證明了他的實力。
他策劃的行動是最宏大的,以至於沒有人能阻止,除了他自己。
而他的拆彈的能力也是最強的,所以再艱巨的任務他也可以阻止。
他可以策劃規模最大的爆炸案,也可以阻止規模最大的爆炸案。
也許當時沒有人意識到這點,但總有一天人們會恍然大悟,整件事都是他自導自演的,發起這場恐襲的是他,阻止這場恐襲的也是他。
的確,這麽做的代價很大,他付出的是生命。
但既然你們都覺得我瘋了,那我就瘋給你們看,我就用我的命來給你們表演一場行為藝術。
你們不相信我的能力,那我就證明給你們看,我做恐怖分子是最厲害的,我做拆彈專家也是最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