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湯唯回國了。
最近,有網友在杭州偶遇她。
照片中,她戴棒球帽,穿一身極為低調的黑羽絨服、黑闊腿褲。
如果不露臉,根本看不出來,這是一個國際巨星。
她也沒有架子。
「左擁右抱」地,與路人合照。
但一張高畫質照片中,她眼角的魚尾紋,兩頰的法令紋,引發熱議。
「湯唯老了。」
「怎麽皺紋這麽多了?」
一時間,對年華老去、女神不再的哀嘆,湧現於網路。
湯唯對此毫無反應。
她與女兒同遊西湖,並在社交平台分享:「Summer第一次遊西湖~」。
然後帶著孩子回老家。
在家中小小的庭院裏,與女兒、母親相伴。
身上穿的,和秋衣秋褲差不多,但臉上的愉悅與滿足,卻溢位螢幕。
感覺湯唯這些年, 越活越本真,越活越樸素。
在藝術上,她不斷在突破。
在生活中,她在煙火中不斷下沈。
沈到日子的罅隙中,沈到人間最真實的肌理中,成為最凡俗的模樣。
這在娛樂圈還是挺少見的。
在那個名利場中,常見繁華,少見簡樸。多是熱鬧,少有寧靜。
湯唯逆行於其間,成為萬紫千紅中獨特的一抹。
2
她與丈夫的感情,也時不時被提及。
有人說,總是見她獨內建女,是不是離婚了?
她回應說: 「離婚是不可能的。」
她說,夫妻二人感情極好。
之所以時常碰不到一起,不是因感情出現裂縫,而是因事業各有天地。
前不久,她憑借新片【夢境】,第三次入圍南韓青龍獎最佳女主角。
金泰勇也憑借此片,第二次入圍青龍獎最佳導演。
夫妻震驚韓娛。
兩人雙雙提名,又恰逢結婚十周年,湯唯還在社交平台上鄭重表白:
「十年光陰如梭,牽手,電影,人生,感恩!」
婚姻圓滿,感情穩定。
表演於巔峰不斷突破,獎項加身,國際聲譽日漸高漲。
她實在是人生贏家。
3
但有意思的是, 從風光之中走出,她一轉身,又折到了田園生活裏。
她說,沒事的時候 ,「天天在勞動,種地。」
樸贊郁導演說:「她是個農夫。」
樸海日也說,閑來無事,湯唯就在打理自己的菜園。
有時,她也在鄉下的家裏招待客人。
樸贊郁與樸海日曾去過。
到了之後,也是大吃一驚。
湯唯沒有半點女明星的樣子,攥著鋤頭,在地裏認真勞作。
誰能想到,一身華服、在紅毯大殺四方的影後,也能一襲素衣,在山裏晨炊暮飲,耕作四季。
湯唯曾公開過自己的菜園一角。
我們能看到,她不是做樣子。
是真的種了大量東西。
沒有蓋地膜,沒有罩大棚,蔬菜以自己的節奏在生長。
西紅柿結得多;
玉米青蔥挺直;
綠色不明蔬菜郁郁蔥蔥。
雜草是多了些,但也能看得出來,她不是請工人幫忙,自己坐享其成。 而是身體力行去做的。
她不止種地。
「我還幫別人養雞、養兔子。」
這是湯唯養的雞生的蛋。
隔著螢幕,是不是都能感覺到那溫熱?
使用的物品,也天然樸素。
沒有什麽大牌或奢侈品,用的是硫橫皂。
種種細節,令我們瞠目結舌。
南韓網友說:
「太讓人羨慕了」;
「生活很透徹」......
她在異國,成為慢生活的代表人物。
在國內,也成為自在、隨性、淡泊的代名詞。
4
她也曾接受過國內一家雜誌采訪。
在訪談中,也談到了自己的農婦生活。
有個問題是:「最新收獲的農作物是什麽?」
她說:「生菜、檸檬、蔥。」
記者又問:「有計劃再養些寵物嗎?」
她笑。
「有。」
如此津津樂道。
如數家珍。
影迷甚至開始擔心:
「湯唯,咱能不能不要太沈迷於種田了?我們還想看電影啊。」
5
乍看起來,她的選擇出乎意料。
但回望來路,發現一切都有跡可尋。
進入公共視野時,她已經28歲,算是大器晚成。
也不急。
她說:「習慣大隱隱於市,就像在冬眠。」
有記者問她:不怕沒有曝光嗎?
她問:「什麽是曝光?」
合作多次的薛曉路則驚嘆:「 天吶,她才不怕沒有曝光,從出道開始就那樣,根本就沒在乎過。」
而陳可辛說: 「湯唯雖然聲名在外,但是身上仍保留著樸素的特質。」
生活走到哪裏,她就在哪裏生根。
有戲拍,好好表演。
無戲拍,好好過日子。
她曾騰出幾年,去英國留學。
遠離一夜爆紅的喧囂。
放下誘惑與暴利。
抱著書,素面朝天,在圖書館寂靜閱讀。
也未在巔峰時期嫁豪門、炒緋聞、賺快錢。而是遠赴南韓,拍文藝片。
2016年,她生下女兒,逐漸淡出。
她很少被名利綁架。也不因無關之事焦慮不已。
前幾年,她決定搬到鄉下小屋居住,在INS上,她發過相關照片。
小屋位於密林之中。
何止清幽。簡直原始。
中國古詩中說: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就有這樣的意境。
房子也舊。
林深霧濃,日頭格外多,看起來另有一種自在。
如此環境之下, 人靜如日月。安穩如草木。
真正與世無爭。
就在這樣的山林深處,她與先生、女兒一起,種植,食飲,收獲,挖掘另一種生活哲學。
「我越來越發現我真正在意的是什麽。
可能是鄉村裏的生活,可能是我和女兒和先生放松的生活,這些安靜而穩固的關系,都讓我感到舒適。」
女兒的教育也不急。
沒去首爾卷貴族教育。
而是報了鄉下的幼稚園,用中文跟她交流。
一放學,母女二人,滿山間跑,瘋野得如山間精靈。
她們摘松果,捉螞蟻,堆石子,跳皮筋。
一個享受童年。
一個回歸童年。
湯唯的先生總是說: 「我養了兩個女兒。」
欲望低下來。
幸福湧上來。
她說:「我尊重我自己,尊重我的先生,也尊重我的孩子,獨自去思考和判斷這個世界。」
閑來分享的,多與土地有關。
種地之後她懂得了,天氣預報很重要。
東方風來,大蒜、萵筍、圓白菜見風長。萬物萌發,開始要勞作了。
有雨水至,泥土微濕,正好種植。
日頭高懸,植物蒸散,早晚一定要澆水。
她每天薅草、施肥,給地翻兩三遍土,播種番茄和花生。
番茄開花時,金黃色,六個瓣。
花落果生。
番茄面世。
青番茄很多,把莖墜成彎月。
到了成熟期,葉綠素逐漸減少,番茄紅素不斷增加,越來越紅,像元宵燈籠。
到了芒種,可以摘番茄。
也可摘黃瓜。
都是頭茬。
黃瓜帶著嫩刺,帶著花兒,一咬,哢嚓,清氣四溢,齒頰留香。
湯唯說,特別好吃,她和先生能一口氣吃8根。
馬鈴薯埋在土裏,不事張揚。
葉面如麻。
完全看不出特別。
但根莖醇軟厚實。可燉,可炒,可炸,可煮,可碾粉,可打泥。
她 對「農夫」生活感恩不已。
深覺是歲月的恩賜。
櫛瓜貓在藤蔓間,靜靜生長。
蘿蔔拔出來,謔,每次都是紅彤彤的驚喜。
她食飲。
耕作。
在無人知曉的山間,風為伴,樹為鄰。花分列,菜分畦,日光如灑,光陰如詩。
如同桃源。
也如同現實之中,尋到的小小烏托邦。
這種田居之樂,羨煞無數人。
湯唯說, 要學會放下幻影,去看見真實人生。
所以她甘心而果斷地,遠離名利,持鐮除草,用二指鎬翻地,用舊鐵鍬挖坑,彎腰撿拾磚塊瓦礫.....
不拘於名。
也不拘於形。
她在日頭之下汗流浹背。
沒「形象」,沒「氣場」,顏值也可能下滑。
但在土地之間,她獲得真正的安寧。
她說,在倫敦留學時,讀村上春村的【海邊的卡夫卡】,有一句話總結了她的人生觀:
「我追求的強壯,不是一爭勝負的強壯。
我不希求用於反擊外力的墻壁。
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強壯,是能夠靜靜地忍受不公、不幸、誤解和悲傷的強壯。」
她不想反擊。
不想對抗。
如同泥土,接納一切發生,也接納一切外力。
所以, 無論是螢幕上的湯唯,還是生活裏的湯唯,都不虛張聲勢,沒有焦灼之氣。
她像一顆樹,成長於自己的秩序中。
也像一脈水流,流過命運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