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老實講,這部電影看得我有點懵。可能看過原著小說後,對劇情的理解會有點幫助。可惜的是,雖然我特別余華老師,但我沒看過原著小說。
基於此,就胡亂說一些自己看到的點吧~
剛刷到余華老師點評電影結尾的話:「當你想僥幸逃脫,命運便如影隨形。」
最後一個鏡頭是:公安馬哲的孩子出生了,一家人看似其樂融融,但是小孩子的臉轉過來的那一刻,誰都能發現這個孩子的表情和正常的孩子不大一樣。
從余華老師的解讀可以確定,這個孩子是醫生說的那10%的機率,也就是唐氏兒。
那這個新出生的孩子和整個電影講述的電影有什麽關系呢?
幾乎整部電影裏都在講案件:一個在河邊被殺害的老太太,引發出來的連環兇殺案。最後兇手是誰,貌似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個人覺得重點在於公安馬哲的「三等功」上,案件是一種佐證,孩子是直接的證明。
電影一開頭,公安局長讓所有公安冒著大雨來桌球桌前開會,就為了一件事:評先進集體。重點強調了讓馬哲寫報告。
案件進行到一半,大概又死了兩個人的時候,局長關註的重心也不是案件,而是馬哲的報告還沒有交上來,還提了一句馬哲在雲南的三等功沒有證書,讓他找。
然後馬哲回家問老婆,老婆說沒見過;馬哲打電話給雲南的同事,同事也說沒有這回事。
這裏應該是暗示馬哲是有點精神問題的。當然也可能是記憶出錯,不過結合案件來看,還有三等功的重性來看,更傾向於馬哲精神上有點問題,只是所有人都不自知。
後來馬哲在小餐館裏吃飯碰到了瘋子,急忙走掉後,被瘋子跟蹤;馬哲先是逃跑,後是折回反追瘋子,最後槍殺瘋子。
經局長讓馬哲掏出手槍數子彈的行為,可以明確知道馬哲並沒有槍殺瘋子,那麽馬哲那晚是否真的遇到瘋子了呢?瘋子到底是不是兇手呢?
後期有一段用瘋子視角回憶的場景,如何殺了老太太、殺了宏、砸了小男孩。這一段可以說是馬哲的想像,也可能是真實的情況。
但我覺得影片本身可能並不想給出確切答案,因為命運的撥弄是殘酷隨機的,是皆有可能的。
唯一能肯定的是,馬哲是和瘋子類別似的人。
老太太死的時候,有兩個警察終於找到了瘋子,但是沒辦法讓瘋子開口。
這時是馬哲觀察了一下瘋子後,和他做了同樣的舉動:把皮外套鋪平在水裏,然後瘋子就把石子一個接一個地扔到了衣服上。
個人覺得這段說明馬哲能用瘋子的思維看事情,也側面說明馬哲的精神問題。
最後的表彰大會上,馬哲憑借這個案子被正式授予了三等功。這應該是一筆諷刺:真相到底是什麽其實並沒有那麽多人關註,大多數人關註的是事情有沒有結果,能不能收尾。
綜上,個人感覺影片真實要表達的不是案件的偵破過程,也不是殺人動機,誰是兇手。
真正想說的是透過馬哲這個有點不尋常的公安,有點正義、有點執拗,又有點問題的真實人類,在面對難以解決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的態度和解決方法。
人生總是要經歷很多事情,是錯還是對,有自己把握的成分,有客觀的因素,更有命運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人生最後所謂的圓滿,是不是勢必要有一些缺憾才能稱之為「圓滿」呢?
圖/源於網路,侵刪致歉
寫於2023.10.23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