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楊紫和井柏然主演的電視劇【女心理師】?

2021-11-23娛樂

女心理師開播已經到了第十集,前幾集對於心理咨詢設定的相關表述,安撫了很多業內人士的心,雖然也有同行點出不足,但總的來說,目前看起來是一部想要正面宣傳咨詢師和心理咨詢的電視劇,值得一看。

這部劇開播之前其實並不被業內人士看好,因為低調工作的咨詢師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形象在各種媒體上被扭曲和抹黑。從最初的憤怒,到後來的付之一笑,是無奈更是心酸。

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只說其中幾點:

首先,心理咨詢在國內起步較晚,發展較為緩慢。導致這個行業本身就帶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對於神秘又摸不清門道的事物,人們往往喜歡妖魔化它。

其次,而電影電視劇行業的編劇大都不了解心理咨詢,又不願意深入了解,只能透過道聽途說和一些逸聞來揣度和描寫這個行業的工作者及工作內容。

最後,影視劇需要矛盾和沖突吸引眼球,展開人物關系。心理咨詢這個陌生又神秘的元素往往是作為噱頭存在在劇情中的,所以催眠、控制等元素成為了編劇和導演的最愛。

以偏概全甚至扭曲職業形象導致了一個惡性迴圈:本就神秘的咨詢行業被外行扭曲;普通人願意吃瓜但不願意深入了解;這再一次增加普通人與咨詢行業間的隔閡,最終使得咨詢行業繼續保持神秘的面紗。

有人會問,那為什麽你們咨詢師不能站出來好好說一說?

首先, 普通人最愛聽、最想聽的內容,根據咨詢設定的保密原則,是禁止被拿做談資的。 在咨詢中,這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條倫理設定。在來訪者沒有自殺、自傷及傷人的可能下,咨詢師是絕對不可以在未經來訪授權的情況下談及咨詢內容的。危機情況發生時也只能通知緊急聯系人或者警察。

即便來訪同意咨詢師討論,也需要嚴格模糊來訪的一切社會身份和關系,模糊一切可能帶有標誌性的事件,防止有人透過內容猜測來訪身份。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可聽性就減少了很多,用現在媒體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無法引導「流量」。所以大部份情況下,咨詢師只會在嚴格的設定下,與同行內部討論以做學習。

其次,咨詢倫理設定龐大且復雜,這一部份我非常希望普通人也能夠了解,但是,不確定大部份人願意聽這冗長繁瑣的規定。 作為咨詢過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份,卻是大部份人最不理解的部份,也是最難為外人道的部份。

為什麽咨詢要固定時間?為什麽咨詢要私密的空間?為什麽咨詢不能免費?為什麽推薦語音或者文字咨詢?我和朋友都找一個咨詢師可以嗎?我想替XX問問這種情況?

每一個問題我都可以展開講三十分鐘,並且找不到可以完美一言概之的方法。根據我在知乎上被邀請回答的問題來看,基本上所有來訪的好奇與困惑都在復雜的咨詢設定中,而弄清楚這些需要非常長的工作時間以及非常穩定的咨詢關系。 沒有足夠的動力,會成為普通人持續了解咨詢行業的困難。

最後,汙名化。這是嚴重影響求助者尋求幫助的攔路虎。 心理咨詢是為那些正常但暫時遭受情緒困擾的人提供服務的,或者是在精神科醫師的指導下為長期遭受精神類障礙困擾的來訪提供幫助。 很多人會被之前的影視劇影響,認為去看心理咨詢的都是「精神有問題」的人。

汙名化不僅影響了很多潛在人群的求助之路,也為行業從業者帶來了困難。「咨詢師是因為自己有問題才做咨詢的吧?」、「咨詢師是不是更容易有問題?」、「這是個正經職業嗎?」……

除了這些質疑,讓咨詢師們更加無力的是面對「情感調解員」、「感情咨詢師」、「第三者分離」、「家庭調解師」等人群職業的圍追堵截,使得正規的心理咨詢的立足之地更加狹窄和尷尬。

那怎麽辦?

就應該像【女心理師】這樣辦。

我理解商業化和流量需要矛盾沖突與亮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要去抹黑和扭曲一個職業。 感謝這部劇的編劇和導演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尋找專業的心理專家為劇中咨詢師角色潤色。讓咨詢師這個職業在商業和流量的推波助瀾下能夠正面、正確的展現在更多的人面前。我並不拒絕其他行業來吃咨詢的紅利,只是希望其他行業能足夠尊重咨詢行業特殊的職業性質,嚴格遵守咨詢倫理和設定。

聽說愛奇藝在籌備一檔咨詢相關的綜藝節目,內容雖然未曝光,但如果能夠遵循基本的職業倫理和設定,也不失為一次好的嘗試。

畢竟,繼續保持咨詢的神秘面紗並不能夠讓這個行業變得高級,讓更多人接受正規的咨詢服務並且受益,才能讓這個職業變得高級。

最後,呼應一下文章的題目,為什麽現在影評是有風險的。因為就目前張力逐漸提高的劇情來看,劇中各方的矛盾將會在某個點爆發, 我希望編劇和導演能夠繼續保持對咨詢行業的尊重,將賀頓作為一個「有故事的」人的生活與她身為咨詢師身份的職業身份妥善結合,展現給觀眾一個不一樣的職業女性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