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在民國讀懂金融,用【追風者】看懂儒意

2024-04-18娛樂

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相對平淡的2024年劇集市場,終於有了【追風者】這個值得一說的作品。

【追風者】是由中央電視台、愛奇藝出品,儒意影業、啟蒙影業、東方全景、萬達影業聯合出品的民國金融諜戰劇。截至收官,【追風者】愛奇藝熱度峰值達10017,是愛奇藝今年首部熱度破萬的劇集,央視即時收視率峰值突破2.66%,全網正片播放市場占有率超過21.6%。在話題傳播上,更是引發金融圈、歷史圈、文旅圈等多個領域的破圈現象。

民國諜戰是國劇的經典品類,經過從【潛伏】到【黎明之前】那一輪大爆發後,近幾年重新有平台、資本、大導、明星投入其中,頗有一些賣相不俗的計畫。然而直到去年,諜戰劇的困局都還相當明顯:電視收視穩定甚至優良,新媒體端卻熱度平庸,少有討論,更難談口碑。

而【追風者】卻話題出圈、口碑強勁,它是如何做到的?在硬糖君看來,民國、諜戰這樣的大品類標簽,很容易掩蓋【追風者】本質還是一部金融劇。事實上,正是「民國+金融」這樣一個罕見視角,讓其脫穎而出、帶來了不一樣的觀感與啟發,也體現出儒意影業的獨特匠心。

【追風者】為何如此「出圈」

首先我們需要解答:為何大量諜戰劇、民國劇難以重現昔日盛況?

一來,型別一度霸屏往往意味著產量高、品質卻參差不齊。一方面留下了太多佳作難以逾越,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劣質跟風之作帶累整個品類的風評,導致觀眾對後來新作興趣缺缺。二來,眼下的觀眾要麽需要極致的幻夢,要麽需要真切的共情。平庸的民國劇容易兩邊都不沾,以至欠缺競爭力。

而【追風者】正是久違的不平庸、不「沈默」的那個。在耀眼的播放數據之外,線上線下的體感也能令人感覺到,這部劇實火。

作為一部新劇,它實作了在抖音、豆瓣、小紅書等主流社交娛樂平台的「泛出圈」。既有女性塑造與職場細節引發年輕人共情討論,又有生動的歷史圖景、濃重的家國情懷傾倒中小學生,更有台詞金句激發短視訊二創熱情,甚至被各地文旅宣傳參照。

更難得的是,它的放射線範圍已經超越了劇集使用者與文娛領域。大量的金融元素令該劇被高校金融專業關註,在財經媒體與投資社群雪球均存在感十足,甚至被文化名人樊登、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博安利。

播放數據也能佐證這種「拉新」式出圈。根據德塔文觀察,該劇吸引到不少熟齡、輕熟齡觀眾入場,在發達城市收獲極高關註度。

一旦好看,八方點贊。為何【追風者】能打破諜戰劇長久的「沈默」?在硬糖君看來,其「民國+金融」的型別創新是關鍵。

首先,對於劇集市場來說,「民國+金融」是非常有效的新賣點。近年來市面上湧現了一些金融劇,大眾對金融的興趣也與日俱增。但與此同時,民國背景的金融劇罕有人做,【追風者】既適應需求,又足夠新穎。

其次,「+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吸納了行業劇、職場劇模式,令【追風者】得以將民國劇從軍閥太太式的虛空想象「拽」到地面上,去建構與刻畫當時的蕓蕓眾生、社會百態,從而能夠吸引年輕人,發酵出一些低門檻、高共鳴的話題點。

最後,「+金融」也將該劇的定位刻畫得更加明晰,顯示出主創對專業、口碑的野心、對觀眾智商的尊重,令該劇與抗戰神劇、抗戰偶像劇區分開來,更容易吸引非典型劇集使用者。

用民國開啟金融三「境界」

非典型劇集使用者不易爭取,但他們的認可往往是劇集出圈封神、躋身全民爆款的關鍵。而通常來說,職業人士是看不了相關職業劇的,【追風者】卻獲得大量金融專業學生、金融從業者的追劇點贊。因此,相比諜戰,硬糖君更想探討【追風者】是如何拍好金融的。

首先當然還是其「民國+金融」的題材選擇,這就開啟了金融的歷史縱深,可謂告諸往而知來者。

市面上很少有金融年代劇,那些炒股上市P2P總是發生在當下的。但當【追風者】將央行鬥法私營銀行、收回關稅保管權等民國著名金融事件一一呈現,我們才真正理解什麽叫做「打仗,拼的是經濟」,也重新思考今天的種種金融現狀曾經是什麽問題的解決方案。

即便深諳今天金融市場操作的人,也未必了解現代金融是如何在民國起步發展的。這樣的【追風者】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儒意影業早年的另一部民國金融諜戰大劇——【北平無戰事】。該劇講述的正是1948年國共兩黨搏殺的最後時刻,圍繞中央銀行北平分行展開的一系列明爭暗戰。

事實上,正是先有【追風者】裏國民政府央行步步為營吞並多家私營銀行、完成「金融統治」;其1935年才能順利實行法幣改革、取消「銀本位」;也才有了1948年【北平無戰事】中,因國民政府濫發法幣導致的國統區經濟崩潰、失卻民心。

銀行、金融,並不只是一種商業模式,更是一套整合了政治經濟的社會組織結構。可以說,透過控股通商銀行、收購興夏銀行、上海假幣案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劇情,【追風者】用本土化的方式講清了現代金融的本質——沒有國家參與,就沒有現代金融。沒有現代金融,就沒有現代民族國家。金融,讓民國、諜戰與愛國信仰有了充滿陌生感的審美新角度。

也正是因為將金融放在一個過去的、較長的歷史時期去觀察,【追風者】讓觀眾看到了金融的廣度,講清了金融「系統」是怎樣運作的。

通常,金融劇都是向我們呈現一個市場截面,【追風者】卻立足國民政府央行和蘇區金融實踐,試圖告訴我們整個金融系統、乃至金融-政府體系是怎樣運作的。經濟的規律、個人的意誌、時代的浪潮在怎樣左右金融系統,並透過其影響社會民生。

這既滿足了人們對強戲劇性的追求,宏觀視角也讓人們可以更好地審視當下的金融現象。現代金融雖然是市場經濟的樞紐,但它本身並非自由市場經濟的產物。當更多當代金融劇在展現股神的縱橫捭闔、投資人的揮斥方遒時,【追風者】讓人們看到了那只「看不見的手」是如何工作的。

而在罕見的金融宏大敘事之下,【追風者】又選擇了一名草根小會計的崛起與覺醒為「跟隨視角」,讓人充滿代入感。

王一博飾演的主人公魏若來是一名來自江西的「滬漂」青年,在求職、打拼、升職、辭職的成長過程中,他接觸的人物從傾家蕩產的股民到攪動風雲的高層,引領觀眾見識到民國體系殘忍的金字塔。

拋開年代、救國造就的特殊性,他的故事也讓萬千金融學子或從業者看到自己:競爭激烈的面試環節,步步驚心的職場相處;容錯率低、稍有不慎就牽連廣泛的工作內容,高壓的工作環境;比其他行業面臨更多誘惑時如何堅守是非黑白、本心清明,以及在見證過太多金融表象背後的殘酷規則之後,如何消化幻滅與迷茫……歷史並不重復,但總在押韻。

儒意的長期主義

型別創新有助於讓計畫一眼吸睛,但【追風者】從頭到尾穩定熱播、觀眾黏性極強、長尾效應明顯,如此,出色的創意、紮實的劇情與過硬的品質缺一不可。在這背後,是儒意影業獨家的內容方法論與資源競爭力。

據悉,【追風者】的劇本早在2018年就到了導演姚曉峰手上,直到儒意影業入局,才得以啟動拍攝。

一方面,金牌制片人陳祉希向來以「在原有型別上實作突破」為原則,她的肯定為這部創新劇集提供了強大的背書。更重要的是,儒意影業打通電影與電視劇兩邊的優質資源,在計畫組盤上提供了不少助力,這是該劇得到平台重視、殺青不到一年就與觀眾見面的重要原因。

資料顯示,該劇主創班底中電影人含量頗高:導演姚曉峰畢業於北電攝影系,此前是黃建新、李少紅等名導的攝影師。剪輯指導曹偉傑多次與姜文合作,曾憑借【讓子彈飛】獲得金像獎最佳剪輯提名。美術指導吳嘉葵、造型指導馬德帆也都參與過許多知名年代大片。

這樣的班底造就了【追風者】超出傳統電視劇的畫面質感與藝術水準,在前期出圈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巧做型別創新、不願跟風重復,打通優質資源、實作質感突破,正是儒意影業佳作頻出、口碑穩定的長期主義之道。顯然,儒意後續的一系列新劇仍在踐行這兩點——聚焦青少年犯罪的【檢察官與少年】、精品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刑偵題材的【黑夜告白】、貓膩IP的【大道朝天】。

經過了熱錢破滅與降本增效,國劇目前正處於全新的競爭階段,需要拓展題材寬度,挖掘內容深度,提升藝術高度,以及爭取傳播廣度。於是長視訊平台一面潛心培養年輕人,一面積極擁抱電影公司與電影人。儒意影業目前在電影界勢頭猛烈,在劇集這邊也頗有資歷,可謂對癥下藥。

一個典型案例是日前在坎城亮相的【我的阿勒泰】。它由同名散文集改編,陳祉希擔任總監制、大鵬擔任監制,集高級感、實驗性與本土性於一體,並且因此成功與國際接軌,是真正有助於擡高國劇天花板的內容。

總而言之,以長期主義之道,做守正創新作品。拍【追風者】的儒意,才是那個「造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