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賈玲電影【你好,李煥英】?

2021-02-12娛樂

眾所周知的是,【你好,李煥英】是賈玲自導自演,改編的是2016年在【歡樂喜劇人】節目上,同樣由賈玲自導自演的小品【你好,李煥英】,是賈玲緬懷因意外去世的母親所創作的作品,主線劇情都是賈玲意外穿越回了1980年代,遇見了還年輕沒結婚的母親,李煥英的故事。

我在去看電影之前,在家裏補了【你好,李煥英】的小品,說實話除了最後的催淚段落,前面我覺得也就是中規中矩,所以去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擔心。

一、小品的體量、角色、劇情豐富度都是無法支撐起一部電影的,如果只是簡單的翻拍,問題一定會很大。

二、喜劇演員賈玲第一次擔任導演,雖然影片型別依舊是喜劇,但這樣的跨界,她能否把控的好一個電影計畫,也是個問題。

看完之後,實話說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期待。如果說小品【你好,李煥英】是一個線性的,簡單的,情感直接的催淚作品,那電影【你好,李煥英】真正做到了一個兩小時的電影應該做到的復雜度,無論是前後的鋪墊,對於角色的改編,以及最後半小時,真的是誰看誰破防的反轉,都能夠看到賈玲在劇作上下的功夫。

豆瓣開分沖到了8.1,春節檔最高,也證明了它在觀眾心中的好感度,確實這樣的一個喜劇型別,極為適合春節檔期帶著家人去看,前面笑,後面哭,順便還增進一下家人之間的感情,大春節的,何樂而不為。

不過對於一部電影,不能簡單的用有笑有淚這樣的情感用詞完整概括,下面我就分開,具體聊一聊這部電影好是好在哪兒,改又改了哪兒,遺憾,又遺憾在哪兒?

一、好在哪兒?

1. 相比起那些坐在影院明顯感覺導演在生撓癢癢的電影,【你好,李煥英】的喜劇節奏明顯是要好上不少的。首先主演賈玲和沈騰都是觀眾緣極好的演員,多年春晚經歷讓他們的臉已經成為了國民面孔,而兩人的喜劇表演節奏經過多年的舞台打磨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如果說喜劇節奏不太明白的話,那就看這個

這一場戲,就是最好的,喜劇節奏的表現。我最一開始被安利到這部電影,就是這短短10秒鐘的貼片,真的是多一分諂媚,少一分嚴肅,快一秒可以,慢一秒磨蹭,恰到好處。賈玲也是一樣,比較印象深刻的是穿越回去母女倆人第一次在醫院裏面見面那一場,李煥英說你是不是表妹,賈玲先是一楞,然後好像肉眼可見她的大腦在飛速運轉,隔了一秒左右突然也是很諂媚的答應的那一塊兒。除了他倆,其他的演員張小斐還有何歡,許君聰這些戲份並不多的演員也是一樣,都是多年小品舞台積累下來的功底。

舉個反例其實就是陳赫了,尤其是放在一起對比的時候就尤為明顯,畢竟是電視劇出身,喜劇舞台經驗相對較少。

而對於為了沈騰走進影院的觀眾也不用害怕被預告片欺騙了,這次絕不是預告片裏的戲份就是全部戲份,沈騰是影片故事後半段的重要角色,為了他看,絕對值。

上面是笑點的實作,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哭點,影片基於了一個穿越的基礎設定,對於觀眾來講,他們知道賈玲和李煥英在開頭的車禍之後,即將陰陽兩隔,再一醒來卻奇妙的穿越到了李煥英22歲,和賈玲基本同齡的時候。前18年都沒讓母親感到臉上有光的賈玲,這次拼命的想要讓母親開心,甚至徹底過上不一樣的生活。這樣就產生了一個資訊差,觀眾和賈玲都覺得自己知道很多李煥英不知道的關於未來的事情,這樣的資訊不對等讓觀眾感受到賈玲對於母親,強烈的想要補償的心情。

而正當大家都以為這樣的情緒會持續到結尾,再來一個昇華,最後賈玲穿越回現在的時間線,和母親生離死別,影片結束的時候。賈玲給出了整部電影最大的淚點,也是這期視訊標題的來源。

誒,接下來要說的就涉及到關鍵劇透了,建議沒去看電影的觀眾選擇性收看。

二、改了哪兒?

影片對於小品,最重要,也是最提分數的一個修改,就是關於結尾部份。

前面已經說到小品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故事,賈玲穿越回去,試圖撮合陳赫扮演的歐陽柱和自己母親,再看到母親年輕時候的清貧但又樂得其所的生活片段,最後催淚,昇華。

而電影在最後,做出了足夠驚人的反轉。原來車禍之後,穿越回去的不止賈玲一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李煥英也穿越回了1981年,甚至比賈玲還要早上一點,還返老還童變成了年輕時候的樣子,這麽一個設定就將前面的情緒全部推翻。

觀眾,尤其是看過小品的觀眾,以為的是,李煥英全程被蒙在鼓裏,其實從頭至尾她最清楚,心裏跟明鏡似的。

她全盤接受了賈玲全部對她的好,並忍住生離死別前的最後時光,並未相認。回過頭想,其實是李煥英想在離世之前,最後再寵她一次,再滿足一次她的心願,這一切都是陪她在演戲而已。

這樣的一個反轉看似突兀,其實前面已經埋藏了線索,先是賈玲意識到這件事,是因為縫褲子的這一細節,明明是在自己出生之後才學會針線活的李煥英,怎麽就在22歲的時候就能把褲子縫的這麽完美,這點在最開頭的蒙太奇中,就有提及到。再就是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張叔摸著自己手臂上的紅箍念叨,看來是紅箍顯得我年輕了,當時感覺是一句無意義的台詞,之後才知道是李煥英剛穿越過來看到張叔也感嘆他怎麽變年輕了。還有就是醫院中的第一次相認,回憶一下的話是李煥英突然、主動的對賈玲說誒你是不是我遠房表妹啊!其實也是在幫助賈玲脫困。

這些都是我回憶起來的細節,甚至需要二刷,肯定會發現更多的細節。

這就是賈玲作為導演的用心之處,她不是簡單的把小品翻拍一下加倆角色那麽簡單,如果大家有看過的話,肯定會記得縫褲子的這一點也是小品中就出現的橋段,甚至是第一個梗

但在小品中只是一個簡單的笑點,物件也是姥姥並非李煥英,賈玲的處理方式將它變成了貫穿影片前後的線索。

是真的有在為了劇本的層次和情感深度,做了很多努力。

另外一個和小品相比的大改變是王琴這個角色的加入,賈玲甚至覺得,王琴阿姨搶走了自己媽媽原本應該擁有的幸福生活,所以才幫她搶電視,讓她參加排球比賽,撮合她和廠長兒子,這就讓原本很單薄的80年代部份加入了很多戲份,有對比,有較量,從而就有了更多的戲劇沖突。

再就是,開頭10分鐘加入的童年時期的蒙太奇,反復強調賈玲這個孩子從小到大就不爭氣,讓穿越回去之後,賈玲想爭一回氣,讓自己的媽媽感受到一次真正的快樂,讓她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的努力變得更有說服力,到生離死別時刻,也就更催淚,畢竟人生最遺憾的事兒,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了。

三、遺憾在哪兒?

其實說實話,對於非導演科班出身的賈玲,處女作交出這樣的答卷已經算是優秀,但放到大的座標系中,依舊還是有不少遺憾的。

在我看來問題比較大的是影片中段的敘事節奏問題,主要集中在召集排球隊隊員那一塊,其實每一個用到的時長都可以稍微縮短一點,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陳赫那個角色,也是小品中沒有,後加的和賈玲有曖昧戲份的冷特。雖然冷特和自己母親的戲份是對影片情感的一個補充,但我覺得吧,不僅他的戲份可以稍微少一點,甚至下一部陳赫都可以換掉了,湊在一起,實在是缺少點火花。這樣的話128分鐘的時長縮減到100-110分鐘,對於喜劇來講,都是一個更加合適的片長。

因為喜劇表演的經驗,在導演技巧上,劇作和台詞這一方面賈玲已經是不錯的水準了,但在更專業的鏡頭排程以及鏡頭語言上還是比較差強人意,但對於一部喜劇來說,這些算是加分項,也不是目標觀眾群體會關心的事兒,問題也就沒那麽大。

但總歸到底,【你好,李煥英】能得到觀眾的追捧,還是有其過人之處的,在我看來其實就是其極具普世性的價值觀。這樣的一部電影,讓大部份的觀眾意識到父母的身份不僅僅是父母,他們曾經也是年輕的姑娘小夥,也有自己的生活、愛好和愛。他們為子女做出巨大犧牲,成不成才,賺多少錢,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四個字,健康、開心。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時間,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在,成為永遠的遺憾,如此的共情力,才是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如此好評的原因吧。希望大家無論是在外忙碌,還是在家過年,都記得多和自己的父母說說話,聊聊天,「我愛你」或許顯得太過矯情,但一句關心,或許就已經足夠了。

評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