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賈玲電影【你好,李煥英】?

2021-02-12娛樂

最近有好幾個問答都是和媽媽有關。

有人問我,自從媽媽去世後,她會不斷尋求從男人那裏獲得溫暖;

有人問我,因為長期和媽媽纏結不休,不知道怎麽才能脫離媽媽的思維模式?

還有人說,媽媽長期出軌,我看著爸爸太可憐,怎麽才能讓日益肆無忌憚地出軌的媽媽浪子回頭。

其實我們一生所有的關系的原型都是兩個:我們和媽媽的關系,以及和爸爸的關系。

在這裏,我主要想講講女人和自己的媽媽的關系。

男人走向世界,女人走向自我

如果說男人的一生的主題是離開媽媽,結束和媽媽融為一體的狀態,重新認識爸爸,和爸爸結盟,走入更野性的世界。

那麽女人一生的主題是先和媽媽融合,然後再投入爸爸的懷抱,最終她發現自己需要重新和媽媽和解。

總的來說, 我們和異性家長的關系,往往是我們在日後親密關系的原型

相對來說會有一種內在的吸重力——當然過度的吸引會引發排斥——比如兒子會覺得媽媽把一生的期待都放在自己身上,在他青春期就會有一種強烈地對媽媽的否定,因為如果媽媽太靠近了,他就有一種亂倫的恐懼了—— 他開始成為男人的時候,所有的異性都開始變得危險了——包括媽媽

而與同性家長則會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挑戰,一種是認同 。認同往往是發生於挑戰失敗之後。但沒有挫敗就沒有成長,前提是這個挫敗在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同性之間的排斥力和異性之間的排斥力的不同在於: 同性之間的排斥力,是一種競爭

比如當媽媽總是期待自己的丈夫和兒子玩在一起,但如果看到女兒和丈夫玩得好,多少都會有些醋意,這種感覺會在女兒的青春期的時候更明顯一些。

而異性之間的排斥力在於——兒子會擔心失去自己的空間,自我會消失於媽媽的懷抱之中;女兒會害怕爸爸的過度的入侵,會讓自己受傷。

一個男人一生的痛苦在於,他如何才能走出媽媽的視野,才能真正擁有自我而不必因此內疚。

一個女人一生的痛苦在於,她該如何才能走出爸爸的誘惑,同時能回到媽媽面前,母女真正的和解。

女兒對母親來說,總會有一種無形的競爭感,有些媽媽不願意承認雖然是自己的女兒,但看到丈夫和女兒親密,心裏多少有些不快,尤其是女兒日益青春而自己日益如昨日黃花的時候,這種矛盾沖突會更強,因為這和 小男孩遲早有一天是要打敗自己的爸爸才能獨立一樣,女兒遲早有一天要能超越媽媽才能真正成為女人。

所以對女人來說,她比男性多了一個回歸的旅程,因為 她需要透過和媽媽的和解才能認同自己的身份,而男人需要和男人的認同才能找到自我。

一個女孩怎樣才能成為女人?

首先她需要一個可以強大的媽媽,她可以充分接受的女性的部份:

很多女孩匆忙進入婚姻,匆忙地生孩子,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從女孩變成了母親,根本沒有成為女人的過程。

這樣的女人一生都在努力成為一個乖乖女或者賢妻良母,你不會從她身上看到任何與女人有關的部份,她們要麽是男性的,要麽是中性的。

這些女人最痛恨地莫過於那些過於女性化的女人,你會看到很多和小三大戰的正妻那裏看到,她們都太快成了「婦女」,太早失去了自己的女人的部份。

其次,她還需要一個可以允許她強大的媽媽,她可以接受孩子的女性化部份。

有些女人雖然已經有了小女孩的魅力,但她卻無法成為大女人,這就讓她在撫養自己的女兒的時候遇到問題:她會成為白雪公主裏的邪惡的母後,無法容忍自己的女兒日益的青春。

最後,她還需要一個能夠愛媽媽的爸爸,這樣爸爸就不會把過多對女人的愛投向女兒,而讓女孩被困在爸爸媽媽的愛的牢獄中無法出來。

爸爸可能會扮演一個深受暴虐媽媽傷害的小男孩,讓女兒奉獻自己來拯救他。或者扮演一個冷漠無情遠離家庭的遊離者,讓女兒成為媽媽的照顧者,家裏的「小男人」。

無論怎樣,她都要成為支撐父母不良關系的的填充物,以自己的生命來維系父母已經斷裂的情感。

總的來說,一個女孩要成為女人,是需要父母的祝福的。

什麽叫做父母的祝福?就是說, 父母如果能從彼此的婚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樂,他們就不會在潛意識裏邀請女兒的協助。

女兒作為協助者,往往會扮演三個角色。

第一個角色:跟隨者&替代者。

當一個女兒隱隱地發現自己很有力量,當自己充當媽媽的急先鋒的時候,爸爸可以看在自己的面上讓步,或者很多夫妻都會以孩子為借口勉強湊合下去的時候,女兒往往就會選擇成為重要的維系家庭的粘合劑。這種粘合的方式可以以 充當媽媽打手和媽媽的喉舌為主

比如她可以成為媽媽的發言人,和爸爸對話;

可以替代媽媽,為爸爸做事情;

她可以為媽媽打抱不平,也可以取代媽媽的位置,成為小女主人。

但最終都是以犧牲自己的童年為代價,讓這個家庭的瀕臨崩潰的女性角色得以延續下去。

後果:

長期扮演這樣的角色的女孩,可能就會在發展自己的親密關系的時候,遇到問題。

因為她可能太擅長犧牲和忘我,以至於根本無法有力量去教會別人如何給予她,在不斷地付出中,她會帶著隱含的巨大的渴望和強烈的失望以及委屈,卻無法表達。

解決方案:

1. 讓這樣的女孩能 表達自己的需要 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她往往沒有邊界,長期和媽媽的伴侶關係,讓她幾乎失去了自我的邊界,她可能很難拒絕弱者的求助,所以她可能會不斷照顧他人,但卻害怕提出自己的需要; 在親密關系中,她也需要挑戰自己只給不要的單行道模式。

2. 她需要能 表達對媽媽和爸爸的憤怒 ,在她的世界裏,這樣的表達是淪陷性的的,所以她會長期壓抑自己的需要關愛和照顧的那部份,而長期成為一只「工蟻」, 這會讓她的世界有秩序,但卻讓她很壓抑,也了無生趣。

3. 她需要 哀悼自己失去的童年和空洞的青春期和渾渾噩噩的情感生活 ,她可能需要面對很多對關系喪失的恐懼,直到可以駕馭它們,這樣才能真正地走出父母的世界。

第二種角色:被迫害者vs挑戰者

這樣的關系裏,媽媽往往比較強勢,要麽媽媽強勢到女兒只能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要麽媽媽的強勢不是壓倒性的,而是類似一種「姐妹」之間的鬥爭。

第一種常見的就是白雪公主的故事 ,白雪公主式的女兒是如此痛苦,以至於對她來說,長大是唯一的希望,可以離開媽媽所造成的「地獄」,趕快找到一個男人,帶她逃離這個火坑。

媽媽為什麽要迫害自己的孩子?可能因為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的寵愛,媽媽就把一腔仇恨都發作在孩子身上;或者女兒和父親有一種「弱者聯盟」。

爸爸無力自保,更不要說保護女兒,女兒會和爸爸在內心深處是拒絕這個可怕的「女王」的,女王雖然可以為所欲為,但卻永遠失去了「民心」,她最想得到的作為一個女人的被寵愛的需要,是永遠無法滿足了,作為替代,她就會因為嫉妒女兒可以擁有她的丈夫的愛而嫉妒到折磨女兒的地步。

女兒長大後,可能會纏結在「沒有皮膚」的痛苦裏,因為媽媽粗暴的入侵,無所不在的控制,她會對周圍的人也會建立起強烈的防禦,任何的人際沖突和矛盾都可能會讓她立刻穿越時空,回到那飽受折磨的過去。

這讓她很難活在當下,總是不斷的奔跑,以逃離想象中的迫害,這讓她的關系一直都處於不穩定的波動中,要麽她會誤讀別人的資訊,以為對方要控制她,有激烈的反應,結果很難進入到長期的關系裏。

要麽會選擇一個貌似絕對不會傷害她的男人,以為對方是永遠的棉花包,但往往事與願違,因為這樣的男人往往是因為害怕沖突而隱忍不發,直到婚後她們才發現丈夫的另一面—— 事實上,世界上不存在一個人,可以絕對沒有任何的脾氣的。

所以當她看到丈夫其實不是包容而是內心裏有很多對她過去為所欲為的憤怒的時候,她可能才發現,他們倆重復了自己的過去,她不知不覺成為她的媽媽,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女王,而她的丈夫則成為日益要爆發的火山。

敵對者的故事則相反,她會一直和媽媽有一種平起平坐的感覺。

在和媽媽的沖突中,她照例是站在爸爸這一邊,而爸爸也相對有力量,媽媽是一直在努力爭取爸爸的愛,而爸爸則成為家裏的主宰,美女倆就像是甄嬛傳裏的妃子一樣爭寵,爸爸會借助女兒來平衡媽媽對自己的種種入侵,表達一些他不便表達的感覺。

女兒有時甚至會爭寵成功,成為爸爸的最愛。 這樣的女兒長大後可能會擁有一種盲目的自信,同時也會有隱含的內疚感,她希望和媽媽共享爸爸,但不希望因此讓媽媽淪陷。

這樣的女人很容易陷入到「三角關系」中,要麽她成為被背叛者,要麽她本人就是第三者或者背叛者。因為她內心深處還是有著內疚感的,她在替媽媽表達著很多媽媽無法表達的性感。

從本質上她可能希望透過補充媽媽那些做不到的,勾引爸爸不要離開家庭。所以這樣的魅力無窮的女孩身上,你總看不到真正的成熟,因為真正的成熟意味著她終於幹掉了自己的媽媽,這是她絕對不能做到的。

同時她內心深處也會有對爸爸的憤怒,因為她總是要討好這個男人,她也會看到爸爸對媽媽的不好,雖然她會瞧不起自己的媽媽,但總的來說,她還是渴望父母的關系和睦的。

有時她可能也是競爭失意者,她總是憤怒,因為她在家裏是被隔離於父母的關系之外的,她是父母的旁觀者,父母忙著去愛了,她成了多余的人。

她會在長大以後總是困於內在的空虛感——她會隨時擔心丈夫移情別戀,但她的這種自我催眠也會影響到自己的丈夫,因為她的焦慮感會讓他們的關系充滿緊張。

在【被拋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中,女主人公在情人和她做愛的時候,要反復確認情人是愛她的,最終情人終於厭煩她而去,於是她再次驗證她的命運的悲慘。

我說的都是相對典型的狀態,我們很多人都可能會有一些傾向性,但大多數人還是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可以維持在相對好的軌域上。但我們的選擇在於,到底我們想要更好的生活,還是小富即安。

解決方案:

被迫害者:需要三個步驟才能走出自我的世界。

第一步,她需要區分什麽叫自我壓抑的男人和真正的包容大度的男人。

自我壓抑的男人是你說什麽都是對的,我什麽都讓著你,就是一個乖孩子。

而真正包容大度的人會在容納你的情緒之後,和你商討雙方的共同點和如何解決分歧。

男人意味著有自己的想法,同時可以和你妥善解決分歧;乖寶寶意味著沒有自己的想法,為了和平一味犧牲自己。

第二步,她需要生活在一個可以接納她的痛苦,同時可以讓她感覺到可以掌控的世界裏,這樣她才能安全地發展出自我的邊界,這樣的邊界和現實可以安全接軌而非沈浸在自我的想象世界裏。

第三步,她需要認同她一直都排斥的媽媽的有營養的部份。 比如媽媽的力量,因為過去媽媽的力量可能傷害了她,她可能采取了過激的防禦,遠離一切有力量的事物,包括讓自己有力量,因為當她有力量的時候,她會感覺媽媽附身。

當她可以擁有新的自我和新的客體的時候,她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力量,不用什麽事情都和媽媽的迫害關聯在一起。此時她可以重新審視母親,更深層地了解母親是如何成為一個孤獨的女王的,此時她們的恩怨才能告一段落,她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人生。

對於挑戰者或者說敵對者來說,她需要首先完成的是一個對自己的挑戰。

第一步:她最需要的是自我的價值的被肯定。 因為對她來說,她內心深處總是感覺自己沒有歸屬,不會有人真正愛我,我也不會屬於一個人,我是沒有價值的……這樣的自我觀念,會妨礙她睜開眼睛看到身邊愛她的人,值得她去愛和投入的人。

第二步,面對喪失。 在不斷地體驗到有人真的可以關心她和照顧她的時候,她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開始產生,她的憤怒感消除後,才能面對她最難以面對的——傷心。

她一直都以戰鬥的姿勢存在,其實是想要避免面對自己的絕望和傷心。這是她的心結,也阻礙她真正享用人生。

第三步,關註自我。 挑戰者的視線都是往外看的,長期的饑餓讓她難以和自己相處,她總是處於被比較中,似乎只有成為最被愛的,才是安全的,而真正她得到了第一,其實又索然無味,這個索然無味就是自我的貧乏——她總是需要競爭,白天可以鬥誌昂揚,而真正到了晚上才是她最痛苦的時候。

當她在情感上獲得滿足以後,她才能有時間審視自己——我苦苦追求的,真是我想要的?我是誰?我是爭寵的妃子,還是屬於我自己的女人,我是饑餓的孩子,還是可以探索自己的路的女人。當我們真正內心富足的時候,我們才不需要也不care他人的認同了。

第三種角色:被遺棄者vs疏離者

往往我們的親情是有一個視窗期的,也就是孩子出生後的5年內,是和父母建立一生關系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期父母將孩子棄之不顧,那麽後天再培養孩子,父母和孩子都會發現彼此有一種隔閡。

往往80後會有一種困境:小時候他們是由爺爺奶奶長大的。如果他們足夠幸運,可以獲得「隔代親」,可以從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裏獲得一些父母的感情。

當然如果不幸,她他們可能發現自己成了精神層面的孤兒——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屬於她,這就構成了橫亙一生的「生存焦慮」——沒有歸屬感,內在空心化,感覺自己是飄著的,沒有根。

然後他們往往在進入幼稚園後,或者學齡期的時候,忽然被父母「發現」了,父母試圖想要和孩子重建親情,但這種重建工作是以學習和吃喝拉撒為連線點,可是 如果沒有感情做基礎,父母的管教往往就在孩子那裏成了被控制和被剝奪的關系。

當然也有不幸的孩子,發現自己一直都無法獲得父母的關註,父母都忙於工作,或者忙著爭吵,根本無暇顧及到孩子,或者父母的自戀水平不夠高,他們無法深入理解孩子的感受。

甚至會倒灌孩子,需要孩子的支撐,孩子不得不自己去面對很多的危機。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過, 受傷 是指,當我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有情感的慰藉和支持。

所謂 創傷 是指,當我受傷的時候,沒有人可以援助我,沒有人可以理解我,沒有人可以安撫我。 傷害+孤獨=創傷=長期的情結=以情結為中心執行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命運。

往往很多孩子從小就在精神的荒原上長大,這樣的孩子往往處於兩種形態中:

一種是自我麻痹型: 她們談起過去,往往就一句話,或者一個字草草了事:我父母對我很好。或者,我對小時候沒有記憶……過去就是上學、吃飯……

這樣的女孩長大以後,情感會偏冷,因為她們既沒有辦法理解自己也沒有辦法理解他人。

大量的依附創傷被冰凍起來,直到當她成熟到可以面對的時刻,那些情感的閘門才能開啟。

長大以後,她們的丈夫往往都是那種敏感脆弱的媽寶,她們可能會在不知不覺地就把脆弱的小男孩式的丈夫傷到體無完膚,然後又非常困惑地問:到底怎麽了?我說什麽了?讓你受傷了,我簡直無法理解。

第二種是沈溺痛苦型: 她們會渴望溫暖,渴望愛,無限渴望一切和溫度有關的事物。她們浸泡在痛苦中,不停地控訴父母對她的需要的無視,你會發現她成為整個家族唯一有痛感的人,其他人都似乎都是神經大條者。她們的丈夫往往也是和她家的氣質相一致的人。

一種情況是她會沈浸在他人的痛苦中不可自拔 。似乎她的神經都是和他人的神經聯系在一起,她要不停為一個空虛冰冷的家不斷輸血,作為代價她將無法感覺到自己的疼痛和饑餓。

另一種情況是她會沈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無法解脫。 她會總覺得全世界都是要遠離她。她必須提高警戒到最高級別,這是她應對創傷的最好的方式。她的任務就是不斷的辨識和評估危險系數,一旦到了某個值就會第一時間逃離。

這種痛苦主要不是來自別人的傷害,而是來自他人的遺棄或者疏離。

遺棄和疏離其實都是一種型別,但有微妙的區別,遺棄是本來有情感,但生生被切斷;

而疏離則是本來就無所謂情感,也就無所謂喪失。前者給人的感覺是喪失感的痛,後者給人的感覺則是空虛。

疏離者 往往也是某種層面的被遺棄者,只是他們的傷痛可能發生得更早,比如她們往往在5歲前就和父母有分離的經歷,這些經歷在他有成熟的記憶能力之前就已經發生,所以它無法被「喚回」,因為那時我們還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但它的影響依然還會在。

比如疏離者往往無法接受媽媽的擁抱和觸碰,這些對她來說是一種難以忍受的陌生感。

媽媽對她來說就是一種符號,而在她長大以後,她在親密關系中將無法忍受一般程度的親密。

她要麽會一直處於巨大的波動中,要麽就會呈現出 「碎片化」 的狀態,會在不同的人身上安放不同的情感需要,要麽她會封閉自己,要麽她會在情感中大起大落,要麽她會讓自己的情感分區。

總之她要過一種相對「稀釋化」的情感生活,這樣的生活她最終獲得的溫暖對她來說是適合的,對一般人來說是偏冷和偏餓的。

對疏離者來說,她走向媽媽的道路相對艱難一些,因為在關鍵的視窗期(嬰兒期)她失去了最重要的體驗,對很多人來說,我們需要的是和媽媽和解,但對疏離者來說,她的一生可能和溫暖要保持距離,因為溫暖對她來說太危險,如同燈火之於飛蛾。

一切成長在某程度上說都是重歸,而對於疏離者來說,她無處可歸,對她來說相對冷的世界也許是更好的世界,就像是【冰雪奇緣】裏的那個姐姐一樣,對她來說,也許孤獨的冰雪城堡是就是她的媽媽。

當然,這個世界不存在徹底的疏離者,每個疏離者內在都有一個火種,就看她的人生有沒有機會遇到可以點燃它的人。

解決方案:

被遺棄感是人類的主題,從我們不得不從樹林裏走出來,人類就要體驗這種痛苦——我們不得不離開家園,尋找新的地方,這本身就是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從子宮裏出生也是一種被遺棄感,被遺棄感可以約等於分離或者說喪失。

只是被遺棄感和分離與喪失的區別在於,你將失去了對你來說極端重要的養育者,這個人對你來說就意味著生存的基本元素,離開她,你無論從精神、心理和肉體上都將遭遇徹底的淪陷。

所以為了掌控這種可怕的感覺,小孩子發明了「捉迷藏」的遊戲,我們試圖掌控這種「被遺棄」的感覺, 透過「被遺棄」然後被找到這種遊戲,我們在試圖療愈內在的對於被遺棄的失控感。

當我們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穩定和秩序,哪怕是負面的迴圈。

很多被遺棄、被疏離的小孩,小時候沒有機會去玩「捉迷藏」的遊戲——這樣的家庭往往沒有一個空間讓孩子有時間可以處理自己的創傷。她們只有在長大以後玩「捉迷藏」的遊戲。

所以你就會看到各種渣男禍害良家女孩的慘案。這

樣的慘案的參與方也是一個成人,但她的表現分明就是一個學齡期嬰兒,為什麽會如此?原因很清楚,因為她試圖在成年以後也在玩這種「捉迷藏」的遊戲,因為這個遊戲和她的創傷有關。

她的創傷一直都未能愈合,於是她就不得不試圖恢復自己的掌控感。

最好的方式不是找到一個好男人,而是找到一個壞男人,然後這個壞男人良心發現變好。這個故事版本最接近她小時候經歷的版本,只是結局改變成光明的。

這就是為什麽她無法享受好生活的原因,因為她無法邁出內在的世界,而讓自己和外在的世界有所連線。

第一個階段:對她們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安全。 所謂安全就是穩定和秩序以及跟隨。

如果你在國外可能鴿子會停留在你的手上,但在國內,你就不要有這樣的奢望,起碼這樣的機會會少很多,因為中國的鴿子們安全感更差,如果你要一只鴿子停留在你手上,那你就要忍受和它保持一定的距離,然後一點點兒地靠近。

這種保持距離的溫暖的陪伴對很多害怕被溫暖融化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據說催眠大師艾瑞克森曾經和一個自認為是蘑菇的患者一起像蘑菇一樣在院子裏待了幾個月,最後,這個病人終於從「蘑菇」變成了人。大家都覺得神奇,但其實,艾瑞克森什麽都沒做,只是和她一起沈浸在於一樣溫度的世界裏。

第二個階段,訴說。 當一個人可以觸及到自己的傷痛的時候,成長才能真正開始。

但真正的挑戰也從此開始,這些一直都遠離渴望的女人們開始發現自己原來如此渴望溫暖和擁抱,這對她們來說是極度恐懼的事情。

只有一個人可以和她一起體驗她所體驗過的痛苦,而比她更能在黑暗中存活,她的黑暗才能開始出現光明。

這樣的愛,可能是世界上很缺少的愛,因為很少有愛可以下潛到這個層面,這種黑暗直抵人性最深處,但一旦我們可以在這裏相遇,你所體會到的暖流是無與倫比的。

所以對這樣的型別的人,心理咨詢是最好的選擇。

愛,必然會連線著痛,歡愉只是苦藥中的糖衣,但一旦我們可以觸碰那些和愛連線的痛,愛才真正會帶來我們的成長,讓我們可以超越過去,而活在現在以及未來。我們才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以及擁抱更完整的更溫暖的媽媽。

關於母女關系,如果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聯系我@心理咨詢師趙悅辰,我堅信,成長,是一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