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賈玲電影【你好,李煥英】?

2021-02-12娛樂

電影【你好,李煥英】的妙筆在結尾。也即: 為了讓母親高興,女兒穿越到了過去;而如果活在過去的母親知道這一切,她會怎麽做?

這樣的『底』,不僅有效規避了『祖母悖論』這個與穿越題材如影隨形的科幻準則,更使影片在親情層面顯得尤為動人。

但是感動過後、流淚過後,再仔細想想,又總覺得不對勁。

電影版【你好,李煥英】由賈玲出演的同名小品改編而來。

在小品裏,賈玲回到過去,遇到了年輕時的母親,並為她安排了一次美麗的邂逅——盡管也有點小尷尬,但和心儀男孩交往確是年輕李煥英的心願。

小品【你好,李煥英】

由於時長等原因,電影版必須擴充內容。 在電影裏,賈曉玲又幫年輕李煥英做了什麽事呢? 打排球賽,介紹物件……這些有哪件是年輕的李煥英想做的?

如果再加上搶購電視機等情節,電影版【你好,李煥英】的主線之一幾乎可以看作是賈曉玲幫著年輕李煥英和王琴鬥。

為什麽要和王琴鬥?

電影裏的說法是贏了排球比賽會有好事,賈曉玲自然希望這好事落在年輕時的媽媽頭上。

至於那好事具體是什麽,她並不知道,這也不重要。

年輕李煥英是否需要,賈曉玲也不知道,這同樣不重要。

因為 賈曉玲讓母親高興的邏輯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她覺得李煥英這一輩子都過得太苦,所以一直在努力改善她的生活條件,甚至嘗試改變她的命運。

打排球賽如此,撮合廠長兒子如此,撕掉結婚證更如此。

可是,年輕李煥英真會因此開心嗎?

所謂『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一切打著『我這是為你好』的強加於人,其結果大都都只能是悲劇。

在影片裏,年輕李煥英已經和男朋友秘密交往三年,走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穿越來的賈曉玲卻忙著撮合她和富二代,甚至勸說她離婚。

這真是為了李煥英好嗎?

如果把身份對調,再把背景放在當下,是不是熟悉很多?

多少母親以『為你好』之名斷送了女兒的幸福!

可怕的是,現實中的這些母親渾然不覺、毫不自知。

更可怕的是,電影裏的女兒也成為了這樣的人。

如果聯系到賈曉玲已知曉王琴日後的人生軌跡,那麽她幫著年輕李煥英和王琴鬥,也就是希望李煥英能嫁個如意郎君,從而少奮鬥幾年。

這種心理,是不是多少也有幾分『不要輸在起跑線』的意味呢?

賈曉玲明明想對母親好,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根源何在?

恰在她母親身上。

我們可以輕易地想象出,老年李煥英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敦促賈曉玲好好學習,敦促賈曉玲考個好成績,敦促賈曉玲上個好大學……

盡管內心很不情願甚至反抗,但賈曉玲聽到的卻是:

我這是為你好。

同樣可以想象的是,在賈曉玲的成長歷程中,每當母親要求她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幾乎總會伴隨著這句話。

網上有句流傳很廣的話:

你要搞清楚你的人生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孩子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番外篇。

這話清晰無誤地道破了中國親子教育的病癥——把子女的人生看成父母人生的延續。

這種觀念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人生走向和可能性的權利。

我們可以說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人生歸根結底還是子女自己的。

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是許多中國家長不由自主都在做的事情。

這種畸形的愛也在日積月累中傳遞給了下一代。

所以,賈曉玲在成長過程形成了對親密關系的理解:

以愛之名,強加於人。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電影裏女兒的做法,為什麽和穿越前的母親如出一轍。

這當然體現了家庭親子教育對子代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折射出各自作為獨立個體的母女間相愛相殺的復雜情感—— 彼此都想為對方好,卻根本不清楚對方想要什麽。

影片開頭賈曉玲的旁白說道:

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自己媽媽年輕時的樣子,反正打我有記憶起,我媽就是一個中年婦女的樣子。

從母親的所作所為來看,與其說是記不清,不如說是選擇性遺忘。

嘮嘮叨叨、羅裏吧嗦,成天讓她做不喜歡的事——能做出這些事情來的人,怎麽也不像是年輕人吧,所謂『婆婆媽媽』是也。

既然穿越後的女兒,已經不知不覺間變成了自己曾經所討厭的模樣。那麽活在穿越之後世界裏的母親,又該以何面目示人?

在我看來, 電影裏年輕的李煥英形象也只是賈曉玲一廂情願的想象。

穿越後的年輕李煥英說:

我的女兒,只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了。

穿越之前的老年李煥英卻大相徑庭,她會在被叫家長後失望地問女兒:

你什麽時候能給媽長回臉?

如果女兒健康、快樂當真是母親的唯一心願,賈曉玲何必費勁心思搞假通知書呢?

母親當然都希望女兒健康、快樂就好,但這話要有具體的場合和語境才好。

【奇葩說】曾經有一期的辯題是:如果伴侶甘心當鹹魚,該不該鞭策ta?

具體回答當然見仁見智,伴侶和母親也不好同日而語。但如果女兒混吃等死並以此為樂呢?

母親真的會感到快樂嗎?微信公眾號【毒Sir】在評論電影【孤味】時說:

真正的快樂,不是躺平認嘲的結果。真正的親情,也不是安然接受對方不努力後的失敗。——這種安然恰恰是最大的負擔。

即便是拋開『萬物內卷化』的社會前提,『女兒健康、快樂』也只能是母親的最低要求,而不該是唯一要求。

這樣看來,電影裏年輕李煥英之所以會這樣說,或許反映了女兒長期以來備受壓抑的無意識反抗:別再以你的藍圖來規劃我了。

或者說得殘忍一點:

別再打著『為我好』的名義來『殺』我了。

觀影過程中,我一度擔心本片會和【乘風破浪】一樣,透過穿越的經歷達成子女對父母輩的理解。

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電影【你好,李煥英】的落腳點仍在母愛。

正如某條豆瓣高分短評所寫:

你以為你已經很愛很愛媽媽了,但媽媽遠比你想象中更愛更愛更愛你。

祭出母愛的大旗當然可以感動觀眾,但這裏的母親形象已經面目模糊了。

面對無所事事的賈曉玲,年輕李煥英只希望她健康、快樂。

這樣的母親形象,像不像若幹年前很多小學生作文裏會出現的雨夜抱著孩子上醫院的母親,還一定得是在路上摔了一跤的那種?

不管這事兒到底發生沒,當年的小學生就是這麽寫了。

因為他知道,這樣興許能得到不錯的分數。

或許,電影版【你好,李煥英】同理。

這樣說顯得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我承認,作為編劇和導演的賈玲在本片中流露的情感絕對是真摯的。我也曾為之流淚。

但如果出發點是為了別人好,就可以強迫別人做不喜歡的事情嗎?

愛不應成為控制的理由,無底線的關心也不該是管束的借口。

可以想象,那些帶著孩子去看電影的母親在散場後可能這樣教育子女: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以後可得聽話啊。

影片傳達出的對親密關系的陳舊理解簡直細思恐極,而這種認識在親子關系中的延續就更值得關註。

尤其是在它已經幾乎成為全社會的集體無意識,而本片又備受各路媒體追捧的時候,更該對其保留一點審慎態度。

這個問題可作為理解本回答的註腳:

此文未同步發在微信公眾號,但是仍然歡迎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