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看到【你好,李煥英】這個名字,在沒有了解它的導演和主演是賈玲之前,還以為是一部南韓電影。
畢竟, 「李煥英」這個名字聽起來過於韓系。
後來,得知這是賈玲母親的名字之後,又忍不住讓人想哭。
原來,這不僅僅是賈玲作為導演拍的第一部作品,更是賈玲為紀念早亡的母親的一份心意。
這一點也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暖暖的溫情,同時又能熱淚盈眶的。
在影院中觀看這部電影是一種「笑中有淚」的體驗。
可以說影片是到了結尾才進入高潮,本身影片是沒有太多亮點,或者說值得推敲的深入的點,可是或許如所說的那樣,高級的喜劇總是讓人細細品味之中帶有悲涼之意的。
賈玲用一系列的小細節讓影片變得真實可信,同時也喚起了觀眾們關於親情的回憶或者是向往。
「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是永恒的悲劇話題。
據賈玲所說,她的母親是在她在外求學的時候在家發生意外而亡的,而當賈玲回到家中,都沒有來得及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當時的賈玲才只有19歲。
這個故事本身就已經足夠讓人淚目,可是賈玲還要用喜劇的方式講述自己母親的故事,可以想象得出來賈玲創作這部電影的時候一定偷偷流了很多眼淚。
看完這部電影,或許才能夠懂得創造這樣的電影需要有多大的勇氣。
懷念本身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
當了解到了影片女主人公李煥英的故事之後,心裏就默預設定,這部電影應該不會太差。
哪怕是細節不夠完美,或者說是整體藝術水平不夠高,但是一定不會是爛片,這是出於對女兒懷念母親的心的作品。
就算達不到那麽高的水準,可誰又會嫌棄一個思念母親的女兒的真摯的心呢? 只要足夠真誠,誰都不會嫌棄這樣的心思是以簡陋或是精致的包裝呈現的。
【你好,李煥英】的豆瓣出分的時候就已經高達8.2分,後來口碑正面效應,又漲到8.3分。
很多觀眾看【李煥英】都是笑著進影院哭著出來的。
就像有觀眾評價的那樣—— 賈玲:我給你講個故事,你可別哭啊。
個人的感受是,在影院的公開場合或許還不能夠徹底放開自我哭出來,只是很壓抑的細細哭出來,等到出了影院,走在回家的路上,終於是忍不住大哭了一場。
就在當晚的同場次,就看到一個姑娘,出了影院立刻就按捺不住直接蹲在地上,把上衣帽子往頭上一卡,直接大哭出來。
在大年初一的商場下面,看起來讓人心疼,應該是這部電影觸發了她關於自己親人的記憶。
賈玲用這部電影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要態度是端正的,心是真誠的,票房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現在的很多商業電影,本身的目標就產生了一些偏差,一味的求高票房,求流量。
其實做電影的本心不該是這樣的,應該是拍了一部好的電影,然而鮮花和掌聲都隨之而來, 票房只是好內容的一個體現,只是一個副產品而已。
【李煥英】目前來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截至目前, 上映第三天,票房已經破了8個億了。
後期隨著口碑的發酵,票房應該還會更高些。(筆者比較保守的預測春節檔結束20個億應該是沒問題的。)
真真是一匹黑馬,靠著口碑起來的作品,上映首日當天下午看才2個多億的票房,可能主要因為電影名字很普通,還有對於賈玲的陳舊印象吧。
據幕後訊息來看,賈玲將這部【你好,李煥英】搬上熒幕是花了4年的時間來打磨的。
在一些比較文藝的電影書籍中,作者會將電影講述成一種「造夢機器」。
電影是一種用來完成很多人這一生不能達成,或者說很難達成的夢想的。
像此前劉德華的電影【拆彈專家2】,我看了之後就覺得劉德華真是有童心啊,還是像小男孩那樣喜歡拆彈,喜歡轟炸的感覺,既然在現實中不能這樣炸,那就在電影中炸吧!
那麽對於賈玲應該也是想要完成不能完成的願望的,比如再跟媽媽見上一面,完成沒有完成的心願。
在現實中,賈玲的母親一直想要一件綠皮大衣,可是最終也沒能夠如願。
而在電影中,賈玲的母親終於穿上了那件綠皮大衣。
也算是在異時空圓了賈玲心中一個遺憾吧。
坐在影院前的觀眾們, 你們有什麽很難達成的願望嗎?會希望透過電影的方式來讓心願圓滿嗎?
在今年這樣的時刻,這樣的電影更是能夠激起大家的淚點。
大都提倡就地過年,大多都不能與家人團圓,每逢佳節倍思親。
賈玲的這部電影也算是讓我們圓滿了一些與家人不能團聚的思鄉之情吧,又或許,讓人更加想念故鄉,想念親人了。
PS:2021新年快樂and闔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