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楊紫和井柏然主演的電視劇【女心理師】?

2021-11-23娛樂

也許國產行業劇最後的命運都是偶像劇吧!看了前8集,雖然超越我的期待值,但那只是因為我的期待值被之前的國產心理劇搞的有點低。

雖然是畢淑敏的同名原著,但改編的電視劇跟原著已經沒啥太大的關系。

作為咨詢師反正我沒發現心理專業上的硬傷,並且還有驚喜,科普竟然到位。

像第一場的自殺危機處理,尤娜的家庭案例裏的三角化,是非常經典的心理幹預,有板有眼。

聽說劇本有不少專業人士助力,後期也請國內的心理大咖像祝卓宏,徐凱文等審片,也算用心了。

但它本質是個時尚劇,心理專業是個故事的背景。所以其實人物的扁平化和臉譜感,也許這本身有點傷害故事。

實際上,每個專業都是有溫度的,比如法律劇中就會有情與法的部份,那就在灰色地帶有最好看的故事,比如政治劇裏,就會有公和私的部份,這樣的地帶也會好看。心理咨詢,本來裏面就是人生百態,甚至是內心溝壑,偶像劇的核,專業劇的皮,反而會讓專業提供的是一個話題,背景,而不提供世界觀和人性的舞台,因為它的世界觀已經是偶像劇了。

比如,偶像劇的做法就是設定主角光環,這當然會消解原著的立意,看起來還是感覺虛幻。

這部劇裏女心理師有無數個「耳朵」的特寫,表現她像偵探一樣的敏銳。也許是一種象征,但挺神叨的。

還有,這個女咨詢師也太能幹了,文能搞危機幹預,治病救人,武能跳水救人,還能街頭鬥混混。

最最可恨的是她太幸運了。工作失誤辭職,閨蜜就免費把別墅一樓給了她做個人工作室,並且全部按她的要求布置好,還當她的專業工作生活助理。樓上生活,下樓就工作,感情好得跟一個人一樣。

帥哥井柏然一路追著女主,送愛情,送事業機會,帶著團隊為她專開談話節目做情感熱線。

反正也沒交代過女主的奮鬥,她好像生來就專業出眾,內建光環。

有個場景是井柏然飾把女主賀頓帶到精心布置的直播間,滿滿的儀式感,搞得跟求婚一樣,不過是問一句「你願意跟我一起工作嗎」,還要單膝下跪,我真的笑了,太瑪麗蘇的職業偶像劇。

但畢淑敏的原著裏賀頓可不是一個生來的白天鵝,而是一個出生貧寒,沒有文化的女人。她做過養老院護工、銷售員,幸運地碰到一個家境良好的老太太,教她讀書,思考。然而她有嚴重的心理創傷,12歲那年她被繼父性侵,從此帶著下半身永遠冰冷、性冷淡的身心創傷,不斷在自救。她從事心理咨詢的動力是想要追逐自己的真相,她治愈別人,更想治愈自己。

她在追求和陰影中來回拉扯,既對專業的執著無可比擬,同時又遊走在道德的邊緣,因為反正沒有感覺,就不在乎性和尊嚴,所以她從不同的男人那交換了房子、錢,為了賣劣質化妝品都可以跟禿頭上床。

小說是她勇敢探究自己真相的種種掙紮,穿插著不同來訪者的故事。她的職業理想,自我療愈是交織在一起的。

其實這也是大多數咨詢師一樣,沒有主角光環,只有平凡人的傷痛和探究自己的欲望,去邁向心靈深處的同時,不斷面對著人際關系和生活給你的種種考驗,體會著自己的卑微和不放棄的希望。

沒有什麽大女主,但是這種生活當然太殘忍不好看。

劇情後續應該會在賀頓的身世上下功夫,她的幽閉恐懼癥、她從未出現的爸爸、媽媽無意叫的俊俊,還有神秘的鄰居等……

但是也可以肯定,改編一定會放棄那些道德和人格的灰色地帶,會突出她本人的能力。這也肯定會削弱原著後半部份賀頓的掙紮和療愈的深刻性。

其次,每個心理案例的出現都話題感滿滿,但是因為它是主角光環的背景,那種代入感就少了一點。

比如一個持刀闖入直播間的女孩鐘情妄想,還有雙胞胎一樣的來訪者,搞笑的疑病癥,好多都是制造了一個奇觀,戲劇性很好,但情感上的鋪墊都流於去呈現咨詢師的厲害,就是無端地鬧劇了一番。

我想這都是行業偶像劇真正要面對的損耗,要了大多數觀眾的註意力,但總會把一些內在的張力丟一些。

在此之外,心理行業應該感謝它的一點,就是心理劇對抽象的視覺化。

心理咨詢裏本來就有很多視覺化的呈現,比如沙盤,卡牌,團體遊戲等。這些都是為了幫助把心理過程這麽抽象的東西,變得固定可視,有一個可以意象化的空間。這次都平移進了電視劇。

劇中女主賀頓在咨詢室裏用了擦火柴的方式來呈現夫妻關系和情緒,促成了某種對話。這是一種心理技術的呈現,這讓人物關系和情緒更加直觀。

此外,導演還用了很多意象特效模擬人的思考和情緒變化,比如咨詢中,說到回憶,咨詢師會去到回憶現場。

這個跟我在工作中感覺太像了,我時常也是感覺也是跟隨來訪者時空穿越到了某個現場。

還有主觀化的思考空間,會用蒙太奇剪輯,進入科幻片一樣的光圈和符號,這些都能夠讓我們迅速進入人的心理空間,感知過程和情緒。

我感知到的一種超越文字的科普的好處。寫了這麽多心理學的專欄文章,只能描述,不能呈現,但是影視化本身就是呈現,一幅圖,一個氛圍,實際上就把人帶入到了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這是大眾特別需要心理劇的原因。這對普通觀眾是一個很好進入心理咨詢的一個理解方式。

做的比較好的是這部劇的現實感。畢淑敏的原著寫於2007年,那時候還是電台情感節目盛行的時候,心理咨詢師很流行上一個電台節目。但是放在現代,這個設定,顯得很過時。一個電台節目的主持人和女主談戀愛,不高大上。

但是劇本把直播空間加上了咖啡館的設計,打算搞直播加咖啡品牌一條龍的開發。這個好像硬加了一點時代特色。

其次,女主還特意解釋了為什麽要做電台節目,她說電台雖然過時了,但是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在守著過時的生活方式,比如出租車司機,晨練的老人,寂寞的打工者,都需要電台的撫慰,所以她的存在是為了這些擁有過時生活方式的邊緣人,有一個情感傾訴的空間。

這好像忽然把現在還做電台談話節目帶到了一個更加合理的位置上。

電視中,還有一個現代化的改編,有國際感和未來感。

一開頭進行自殺危機幹預的場景中,那個高大上的某市危機幹預指揮中心。那是一個很大的廳,類似於科幻片中的全區作戰指揮中心,前方一個大螢幕,坐著很多帶著耳機的接聽熱線的接線員。接線員先接到一個危機求助電話,能夠在螢幕上根據手機訊號迅速釘選他的位置,警察聯動火速去事發地點。這邊接線員穩住他,再在電腦上進行分級警報,馬上接通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電話,讓咨詢師跟他聊。兩個人的對話馬上用文字呈現在螢幕上。要是未來真能實作就好了。

開頭把一個近期的行業焦點放到了劇中,那就是心理咨詢的資本化參與。

一場有關到底在心理咨詢中「人」的因素有多重要,是否能夠用電腦來撫慰人心的大討論,帶到了觀眾眼前。AI是不是心理咨詢一部份的未來呢?

心理行業劇,【捫心問診】是我心裏的最佳標準,它完全還原咨詢室情感風暴,僅僅就是每周有幾個來訪者談話全過程的呈現,但是其中有內建的驚心動魄,所以才能在外在形式上做到極簡,讓觀眾能集中「人「的內心。

但當然,國產心理劇的市場條件,還做不到這樣「不平凡的極簡」,它仍需要在大眾和專業之間找到足夠多的方式去架起橋梁,

比如這部的偶像包裝,話題感的串聯、炫酷懸疑的節奏……但也許成敗都在於此。

小小的奢求是也許在後續觀劇中找到更多人性內建張力,那麽我就會對偶像劇的外皮又多一點容忍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