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楊紫和井柏然主演的電視劇【女心理師】?

2021-11-23娛樂

【女心理師】中,賀頓在治療神經性貪食癥患者蔣靜時使用了一種名為互動分析理論(TA)的精神分析療法,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案例。來訪者蔣靜因為母親從小嚴格逼迫自己學習彈鋼琴,並且在私下、他人面前貶低自己的女兒,給蔣靜帶來了眾多的壓力與焦慮。女兒蔣靜面對這些壓力,並不想去反駁和傷害母親,而是選擇忍受,導致產生暴飲暴食的代償行為,從而患上神經性貪食癥。

下面,我將從TA理論的角度對賀頓的治療方式進行解析。

首先,互動分析理論(TA)將原生家庭的環境分為五類,情感記憶分為18種,其中原生家庭環境分為:分離與拒絕、自主性與能力不足、限制不足、他人導向和過於警惕與壓抑。蔣靜的家庭環境屬於第五種,過於警惕與壓抑。這種原生家庭環境下,家庭超級嚴格,覺得成績、責任、完美主義、遵守規則、收斂和避免犯錯會比快樂和放松更加重要。這樣容易產生的情感就是情感壓抑、苛刻與懲罰。在劇中,蔣靜的母親嚴格、要求女兒做到完美,甚至從五歲開始要求女兒每天練琴高達十小時,雙手練出鮮血也不停。這是典型的完美主義家庭,同時告訴女兒這一切都是為了她好,這讓女兒只能選擇忍耐,造就了女兒強烈的情感壓抑,她不會反駁,抑制憤怒,抑制正向感情。

有了以上情感記憶和原生家庭環境為基礎,TA理論最重要的理論自我狀態模式(PAC)登場。PAC指自我狀態模式,是人格的劃分面向,也是自體的劃分。P是父母模式,父母自體,內化的是父母的PAC。A是成人模式,成人自體,指的是人格裏的成人部份,是主導現實的理性。C是兒童模式,兒童自體包含著以前的PAC,也就是以往的經驗。

PAC的劃分有兩種,一是功能分析,二是結構分析。

從功能分析的角度,我們做出時間軸,用以判斷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如果一個人的A占據大多數,那麽則表明此人是健康的。而劇中的蔣靜,絕大部份人格處於P與C之間。蔣靜的大部份人格屬於CP(控制型父母自體功能)和AC(順應型兒童自體功能)之中,在CP中的蔣靜會內化母親的觀點,例如,小時候母親會告訴她,練琴必須練到完美,必須練到完美才能吃飯,那麽,她在將來也會這麽逼迫自己。在AC中的蔣靜,小時候她會忍耐母親的嚴格要求,那時候的自己會被內化,成為她的一部份經驗,將來在面對同樣嚴格的要求時,她也不會反駁,而是忍耐。劇中因為忍耐導致強烈的進食欲望。

至於結構分析,劇中使用了這樣一個轉場體現這個理論,賀頓引導來訪者理解與母親的互動,並回到過去的情境並與過去的自己對話。我們首先明確,結構分析裏的P指的是內化的父母自體結構,P的內容是父母的PAC。那麽父母自體裏的父母自體(P1指代),就是父母告訴你的規則和約束記憶。蔣靜的P1就是母親對她的嚴苛要求。父母自體裏的成人自體(A1指代),就是父母告訴你的遵守規則和約束的理由。蔣靜的A1就是母親說的「為了你好」「將來咱倆誰也不靠」。父母自體裏的兒童自體(C1指代),就是父母在無意中給你的暗示與情緒。當蔣靜達到母親的要求,母親便會覺得開心,當達不到,母親會失望失落。從P1A1C1的角度,我們很清晰的看出了蔣靜與母親互動的模式。

那麽結構分析下,蔣靜的C,即兒童自體,C裏包含著蔣靜以前的PAC。咨詢師賀頓引導蔣靜回顧了自己的兒童時期的PAC,在劇中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來展示。兒童自體裏的父母自體(P3指代),即兒童幻想的如何做才能滿足自己,蔣靜透過不斷練習,滿足母親的要求和願望,母親滿意她才能滿意。兒童自體裏的兒童自體(C3指代),即幻想當時的感受,這時候蔣靜的感受其實是如何做才能讓母親滿足自己,其實就是讓母親滿意。兒童自體裏的成人自體(A3指代),即兒童對當時的決定的看法。咨詢師賀頓詢問蔣靜,支持當時的自己走下去的原因是什麽,蔣靜回答:是未來。

「未來的你所做的一切,過去的你都能感受的到。」這才是此次治療中的點睛之筆。賀頓透過互動分析理論,對蔣靜進行PAC上的結構分析,讓她看清了自己如今的心理狀況是如何一點一點被塑造起來的,最後把蔣靜從P和C中拉回到現實裏,也就是A的人格狀態模式,讓她回歸理性,明白過去所做所經歷的一切,對於如今的自己來說是有價值的,過去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即使有問題,但這種模式卻並非不可更改,只需要透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咨詢就可以扭轉。這才給了蔣靜足夠的信心,也使得這個咨詢變得有意義。

以上就是我結合互動分析理論(TA)對神經性貪食癥患者蔣靜個案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