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劇透)
劇情結構比較有特點的是,在全劇最後揭示了這是個雙穿越,而不是一個單穿越。
原來的小品中,可以概括為女兒穿越到母親的過去歲月裏。母親行動時,心智和動機近乎是年輕人狀態。
而電影中就成了生命最後的母親陪著女兒一起穿越到母親自己的記憶裏,母親甚至還比女兒更早入場。一個已經歷經半生的人回到自己的青年時代,陪著女兒重走青春的道路。
觀眾看劇情的時候,就可以把母親的反應同時視為一個年輕人的反應,和一個歷經中年卻要扮演年輕狀態的人穿越回去的反應。這個設定就好比一個中年人不只是回憶自己當時高考的場景,而是穿越回去重新回答一份新的高考題一樣。這樣的劇情設定更能充分展現出人生的不同可能性。展現出人對自身經歷的反思。
用穿越回顧人生,改變歷史,探索個體和人類生活的不同可能性,是個經典的影視劇情結構。
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其他作品,比如【盜夢空間】裏,主人公們的一系列行動都發生在那個企業繼承人的腦子裏,目標是讓他改變主意。最後繼承人也確實改變了主意。我也想起了著名AVG【去月球】裏,發生的事情不過是科學家們幫助彌留之際的老人在腦海裏圓一個夢,在夢中滿足老人的幻想。而不是真的客觀上改變歷史,幫助改變幾個主人公經歷的不完美的一生。
不過這次的劇情結構可以理解為發生在母親生命最後的夢裏。母親帶著女兒回溯過去的歷程,女兒試圖改變歷史,或者至少是試圖在虛擬的夢境中探索一種更好的可能性,而母親以年輕人的樣貌和一個歷經滄桑的人的心智告訴女兒,過去的自己本來經歷的歷史和擁有的記憶就是很好的,她也無怨無悔。展現了親情和母愛,也展現了女性扮演母親這一角色時的個人體驗、自我選擇與巨大付出。表達了創作者對母親的緬懷。這個結構相比於原來的小品,更加巧妙了。
主旨方面,除了傳統的歌頌母愛之外,導演本身是一名女性,刻畫的物件也是一名女性,主要內容則是女性在中年時/臨終時反思自己的人生選擇,反思家庭和養育子女對女性的意義,思考女性作為一個主體(而不是工具人)時,以一個年輕人的身份,面對人生選擇,自己選擇未來的命運(哪怕只是穿越、在夢裏或者在一個虛幻的設定下)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影視劇裏把女性角色當成工具人(之只能扮演母親角色),只為了整個劇情路線服務,忠實扮演自身角色,卻對自身命運沒得選的設定局限。
作品情感真摯,反映了創作者自身的親身經歷,采用了女性視角(或者說蘊含著對社會性別角色的反思),謳歌親情,加上劇情結構相比最初小品的進一步最佳化,令人印象深刻。
作品之前早有小品在先,穿越、親情、懷舊(回到上世紀80年代)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這些題材已並不新鮮,不過在這個時間點,一部反映導演自身人生經歷誠意之作依然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如果說對主旨大意的評價,只有幾個古老的點可以拿出來說。
不論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還是尊重個人選擇和當下利益,如果我們能在社會的制度設計中給每個人的親情、當下利益和個體情感留出更多的空間和保護,許多人人生中的遺憾就能少一些。如果全社會能留好探親假期、在家庭育兒中把責任分擔得更加公平一些、尊重女性的個人選擇,保護母親的權益和利益,世界會比現在更好一些。這樣,才不會讓這個世界充滿親情的遺憾,也不會讓扮演母親角色的女性只能在回憶人生時只能談論自己付出的巨大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