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張嘉益、閆妮、宋丹丹、秦海璐主演的電視劇【裝台】?

2020-11-28娛樂

臨近年底,美劇進入了冬歇期。

原先追的幾部新番,也步入了收官階段。

即將劇荒的我,只好點開新劇列表。

沒想到,還真讓我尋見了一支潛力股——

【裝台】

光看海報,我就瞬間眼前一亮:

總算等到文藝復興的這一天了!

為啥呢?

本劇改編自作家陳彥的同名原著,他曾憑借【zhu'jue】獲得過茅盾文學獎。

換言之,這是部血統純正的文學改編劇。

這劇要放在30年前,半點不稀奇。

上世紀90年代,正值中國影視創作的黃金時代。

雖說市場體量不大,卻是人才輩出、湧現過無數傳世經典。

以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五代導演,更是創下一段與文學相互成就的佳話。

同時,也撐起了國產電影的裏子和面子。

現如今,國產片的昔日盛景不再。

九成以上的國產劇要麽原創,要麽改編或翻拍。

而主流的改編物件,則來自網文和暢銷書。

大環境的影響下,像純文學改編這樣吃力不討好的活,極少有人願意沾手。

尤其,是【裝台】這類內建「 改編debuff 」的嚴肅文學。

比如,原著中夾雜的大量陜西 方言

要想保證原汁原味,勢必會犧牲部份觀眾的觀看體驗。

觀眾必須不時地瞄一眼字幕

更別提,原作還踩中了另一處「 盲區 」。

我猜,99%的觀眾都不知道何為「裝台」。

至少我是臨時抱佛腳,查完資料才知道。

原來,「裝台」指的是舞台搭建。

張嘉益 飾演的 刁大順 ,正是負責帶領一群「裝台人」的班頭。

他們大多是進城務工的農民,靠出賣勞力掙幾個辛苦錢。

說到這,你可能就理解本劇為何一直不溫不火,評分人數慘不忍睹了。

以底層民工為主角的家庭劇 vs 光鮮亮麗的偶像劇/職場劇。

那後者必然完勝。

不信?

大數據從不騙人。

單看這份新鮮出爐的微博「年度人氣劇集名單」,你就有數了。

古裝劇、偶像劇、職場劇,牢牢占據著半壁江山。

余下的份額,還得再勻給青春校園劇和懸疑劇。

所以真相就是,國產劇中「 底層視角 」的缺失,由來已久。

【平凡的榮耀】熱播時,我就對此表達過不滿——

編劇借角色之口,再三強調只有白領才算正經工作。

而男主孫弈秋原本的快遞員工作則顯得不夠體面。

綜上,【裝台】確實不具備所謂的「爆款相」,不過無所謂。

本劇最抓人之處,莫過於它的「 」。

因為一起意外事故,刁大順騎著三輪車撞傷了 蔡素芬 (閆妮飾)。

順子便領著女方進屋,說要為她搓藥酒。

結果搓著搓著,這對孤男寡女就搓出了火花。

既沒有你儂我儂,也沒有山盟海誓。

水到渠成的兩人,只默默領了結婚證。

蔡素芬自覺地搬進院子,開始操持家務。

另一頭,順子對外宣稱,說他在街上撿了個媳婦兒。

順子手底下的兄弟們一聽說還有這等美事,便鬧著要見嫂子。

初次見面,素芬好奇地聊起關於外號的事,他們便各自解釋了一番。

比方說,油餅是因為臉大,看起來很像油餅。

而麻刀呢,是過去頭發總是油膩膩,和工地上用的麻刀似的。

當問起大雀兒時,其他兄弟忍不住一邊捂嘴竊笑,一邊起哄。

大雀兒只好支支吾吾,尷尬地擺手,「你別問了,別問了!」

把車門焊死,誰都別想下車!

類似的「葷腔時刻」,劇裏還有不少。

比如,夫妻倆有個約定俗稱的暗號:「我想跟你生活一下。」

每到這時,順子總會露出壞笑,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對方。

素芬則低著頭,微微漲紅了臉,然後起身、關門、拉燈……

一夜「生活」過後,順子準備上醫院辦事。

素芬卻誤以為他想去看病,趕緊勸他別花冤枉錢。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暗示順子不夠「給力」。

自覺面子掛不住的順子一咬牙,撂下狠話:

「今兒黑回來,我叫你看看我刁大順不紛紛的時候啥樣子!」

我琢磨了下,這場對手戲倒真有點妙不可言的滋味。

一來,它隱晦地點破了夫妻生活的隱秘,讓人會心一笑。

二來,凸顯了素芬逆來順受、溫柔軟弱的性格。

你想,她不光不嫌棄丈夫的窮酸,連他是否能「交公糧」都不介意,只念著安心過日子。

換做一般人,比如順子的前妻,早就熬不住苦日子,跟人私奔去了。

關鍵是,這從側面反映出順子的生活有多麽不順心。

要不是天天疲於奔命,有折騰不完的煩心事,誰不想好好享受溫柔鄉呢?

最令順子頭疼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親閨女 刁菊花 (淩孜飾)。

對待新來的後媽,菊花那是百般刁難,連個好眼色都不肯給。

她先是摔爛花盆,大吵大鬧,攪得一家人不得安寧。

接著,又故意燒了兩人的結婚證,想逼對方知難而退。

別說素芬了,就連我看到她發瘋時的那股狠勁,心裏都犯怵。

這世上,沒有毫無由來的恨意。

這對父女,實則積怨已久。

自小家庭條件差,順子不僅處處虧待女兒,又埋沒了她的音樂天賦。

再加上,他太不求上進,氣跑了菊花的母親。

一直耿耿於懷的菊花這才養成了嫌貧愛富,蠻不講理的臭脾氣。

面對從小缺愛的女兒,自知有愧的順子總是唯唯諾諾,任由對方胡鬧。

真給逼急了,頂多也就是故作惱怒,弱弱地懟上一句,「啥東西嘛!」‘

見慣了國產家庭劇裏唯利是圖的「吸血鬼父母」,突然蹦出個這麽懦弱可欺的爹。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喜劇效果,甚至有點解氣。

可我不這麽想。

從各種意義上說,順子是個腹背受敵的中年男人:

被前妻拋棄,被女兒嫌棄,被領導瞧不起。

唯獨夫妻生活的這點甜,能夠稍微化解生活的苦處。

即便如此,也要面對力不從心的時刻。

依我看,他像極了王小波筆下的待閹老牛。

在緩慢挨錘的過程中,被生活抽空了血性和反抗的本能。

順子家那點雞毛蒜皮的俗事,道盡了生活的苦澀與酸甜。

而他身邊的這幫俗人,則象征著生活的另一重面相。

就以麻刀上門道歉這場戲為例。

因為客戶跑路,心直口快的麻刀便把氣撒在順哥身上,怨他沒能討到工錢。

順子心想,為了照拂這幫人我才忙前忙後地拉活,每次也多賺不了幾個錢。

到頭來這夥人居然還敢甩鍋?!

越想越氣,順子當場宣布散夥,往後誰都別再煩他。

眼瞅著形勢不對,麻刀等人趕忙拎著水果飲料上順子家,準備賠個不是。

素芬一時心軟,就開口替順子做主,決定留他們吃飯。

見狀,順子拎著水果,站在院子裏無奈地嘀咕:

「拿這點東西值不值二百塊錢,還留這夥吃飯。」

他一眼,就看穿了這幫人的小心思。

表面上,這幫裝台兄弟都是老實巴交的打工人;

背地裏,人人心中都有把小算盤,精明的很。

就像每次裝台的時候,他們都習慣於優先考慮如何討價還價。

負責討價的代表,則是嘴皮子最溜的猴子。

他一會兒喊著要加雞腿,一會兒又想討酒喝。

而且他還故意裝蒜,一直推說雀哥飯量大,因此才要多加肉菜。

眼看鐵主任一副老大不樂意的模樣,猴子又試著換了個說辭:

「這下午要喝多少水呢,再加一瓶啤酒吧。」

在場其他兄弟也不搭腔,而是默默地看著雙方繼續扯皮。

等領導答應了,眾人這才露出笑容。

一拉一扯,見招拆招,非得把好處都占全了,才肯安心幹活。

不得不說,這也是種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除了物質之欲,他們在乎的還有更赤裸的欲望。

先看他們對待陌生女人的態度,就兩個字:饑渴。

幹活時,猴子使勁盯著更衣室裏的俄羅斯妹子,都快看傻了。

一下台就直嚷嚷,「白花花,那下邊白花花的。」

聞言,其他兄弟紛紛瞪大雙眼,搶著要上台,差點沒打成一團。

對於這輩子沒碰過幾個女人的光棍來說,能在幹活時偷瞄上幾眼,簡直堪比「福利」。

再看他們對待兄弟女人的態度,也是兩字:眼饞。

自打順子二人領了證,他們動不動就要起哄,一口一個「白嫂子」。

再仔細端詳他們的眼神。

裏頭藏著三分艷羨,七分熱烈。

聊著聊著,麻刀突然用力懟了油餅一把,那意思是:「別盯得太緊,註意點。」

如你所見,他們從不掩飾對異性的渴望。

一有機會,就想著好歹也沾點眼福,過把嘴癮。

尤其是墩墩。

閑聊時,他總在抱怨聘金漲了,永遠攢不夠娶媳婦的錢。

就連眾人相約搓澡,也不忘提一嘴,能不能點個女搓澡工。

以當下的目光審視,這幫大老爺們就是妥妥的「直男癌」。

既粗魯又好色,有賊心沒賊膽。

「直男癌」的背後,藏著裝台工人們貧瘠的精神世界。

每天睜開眼,他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幹活和掙錢。

沒活幹,就得挨餓;

沒錢,就沒法在大城市裏生存。

迫於自身境遇,他們無從表現優雅和風度,更別提追求詩與遠方。

「老婆孩子熱炕頭」,堪稱他們人生的終極理想,以及對「成功」的世俗化想象。

說到底,越過繁華炫目的燈火,揭露人性邊緣的野蠻與欲望,關照那些鮮為人知的貧瘠。

這正是【裝台】的意義所在。

按理說,這麽一部冷門寶藏劇,絕對有資格列入個人的「年度十佳」 。

然而我還是猶豫了。

誠然,本劇在大方向上幾乎挑不出毛病。

故事紮實,人物生動鮮活,市井氣息濃郁。

與時下的爆款糖水劇相比,高出不止一個lv。

可惜,作為一部市井生活劇,【裝台】沒能藏好它的「野心」。

什麽意思?

大部份時間,本劇在認認真真推劇情,走主線。

可鏡頭一旦切換到街頭巷尾的小攤子或者美食街上。

好家夥,當場起範。

BGM一響,瞬間無縫切換到美食紀錄片模式:

「鍋貼、涼粉、酸菜、炒米、春卷、醪糟、三原熏雞、酸湯餃子、油潑辣子。」

快速報菜名的旁白,輪番的特寫鏡頭,恍若低配版【舌尖】。

看得我一楞一楞的。

再拿轉轉二人跟蹤俄羅斯妹子這段劇情來說吧。

無論是鏡頭排程、轉場,還是人物的出鏡方式,再配上這微妙的異國風情,總有種官方旅遊宣傳片即視感。

點選【裝台】,收獲CCTV8 同款宣傳片

這種莫名其妙的小插曲,偶爾來個一兩次倒也罷了。

偏偏,編劇不肯見好就收。

第二集,順子給老相識竇老師送了一袋鍋盔,接著兩人相約去吃烤肉。

飯桌上,竇老師順手抄起鍋盔,開始講解它的妙處,還說的頭頭是道。

有的觀眾,或許聽得津津有味。

但尷尬的是,這倆明明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啊!

順子難道不懂這鍋盔到底哪裏好吃?

試想下,兩個北京老大爺聚餐的時候,一方突然開腔,一本正經地給對方科普:

「誒!這面茶就得講究,咱必須轉著碗邊兒喝,可千萬不能拿勺。否則,就不能一口麻醬一口面茶咧!」

恐怕,對面的大爺只會冷哼一聲,繼續埋頭吸溜他的面茶。

當然,這番解說明面上是對準順子,實際還是說給螢幕前的觀眾。

對此,我也心知肚明。

但編劇越是心急,唯恐觀眾get不到知識點,我就越是捉急。

呈現飲食文化,不該建立在犧牲人物邏輯的基礎之上。

否則,只能叫賣弄。

安利美食,也得找準角度。

你看,同樣把鏡頭對準西安,隔壁【長安十二時辰】就巧妙得多。

劇裏,張小敬先是美美地啃了兩個火晶柿子,再是狼吞虎咽地吃下一碗水盆羊肉。

幾個鏡頭掃過,不僅煙火氣有了,也實打實地令人眼饞。

至於效果,更是立竿見影。

開播不久,張小敬成了「帶貨達人」——劇裏的一眾美食火速成為爆款。

後來,又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熱。

誰看了不想誇一句:「張小敬,二次元的丁真。」

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要想體現本土文化的魅力,就必須把風土人情掰開了、揉碎了,滲透進角色的日常,從細枝末節裏展現。

唯有如此,才可能勾起觀眾的好奇心。

而且越往下看,我這個細節控就越是失望。

按我的設想,城中村應該是個魚龍混雜的微型社會,不同階層、出身、背景的人混居在一起:

比如,生活落魄的藝術家、投資失敗的煤老板、離家出走的年輕人,甚至於艱難度日的流浪漢。

結果呢?劇裏只簡單羅列了幾個代表人物。

成天鬥嘴的疤叔夫婦、吝嗇鬼黑叔,愛賣弄學問的竇老師,沒了。

更別說,這幾位的出場機會也相當有限。

如此摳門的黑叔,究竟圖啥?

過去,疤叔夫婦為什麽要鬧離婚?疤叔又為何老纏著疤嬸?

對待這群街坊鄰居,順子又抱著什麽態度?

平日裏,他們如何打交道?

一連串得不到回應的問號,讓我始終難以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仔細想想,這些「虛有其表」的人物,似乎與街邊的三無小攤、廉價招牌、電線、牛皮癬沒有本質區別。

他們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提醒大家——

城中村的底層生態,微妙而復雜。

問題的關鍵,仍在這「改編」二字上。

本劇在保留原作主線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

最先被動刀的,是隨處可見的「粗鄙之語」:

新婚之夜過後,眾人調侃順子

原本生猛辛辣的市井粗話,宛如被清水洗刷了一遍,最終變得老少鹹宜。

不過考慮到收視群體的普適性,文學與影視畢竟又是兩種體裁,這姑且還算是正向最佳化。

接下來要說的,才是「負向最佳化」。

就單聊開場的「討薪戲」。

為了多賺外快,順子主動接下野團的活。

等到演出結束,野團的領隊帶頭跑了,負責牽線的中間人跟著消失了。

就連秦腔團的鐵主任也突然玩起了失蹤。

順子一夥人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怕不是被人聯手給坑了。

就在我以為會繼續深入刻畫時,劇情迎來反轉。

原來,鐵主任不是真想跑路,而是忙著替大家追討工錢才拒接電話。

於是,談笑間危機解除,工錢也如數奉還。

方才還滿臉不忿的裝台工人們美滋滋地點著鈔票,然後繼續幹活。

一切,又回到了正軌。

雙方出現矛盾—矛盾激化—誤會解除—皆大歡喜。

如何,是不是覺得這節奏分外眼熟?

沒錯,這場討薪戲與春晚小品的距離,不過是幾句夾雜著過氣流行語的正能量號召。

關於民工群體,最尖銳的話題被一筆揭過。

剩下的,無非只是收入和婚戀難題。

但我們心裏都清楚,現實並非如此——

民工討薪引起的大規模糾紛,全國各地仍時而發生。

民工真實的生存處境,也比劇中表現的更為窘迫。

平時,他們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無形中支撐起城市運轉的血脈。

要幹最苦的活,拿最微薄的薪資。

當疫情來襲時,他們卻被推入視覺盲區,淪為最先受到沖擊,也最欠缺社會保障和關註的弱勢群體。

對「實質性苦難」的層層過濾,從本劇的別名【我待生活如初戀】,就足見端倪。

落到官方口徑裏,則是不加掩飾的宣揚。

註意,這段話裏的幾處關鍵詞:

「保留原著真實底色的同時,增加了 溫暖 明媚 的色彩。」

「對父女關系的刻畫一改原著的 沈重 ,用 喜劇化 的手法表現劍拔弩張的對立。」

按照國產劇的一貫調性,我有種強烈預感——

本劇遲早將成為「【都挺好】2.0版」。

勢不兩立的刁家父女,會逐漸達成和解。

原本被逼走的素芬也會堅持留下,甚至慢慢解開菊花的心結,最後安排個大團圓結局。

至於裝台人呢?他們遲早會在順子的帶領下,步入更美好富足的生活。

我承認,文學改編有難度,不是任何編劇都能駕馭。

而且也不是非得看點苦大仇深的劇才滿意。

就算編劇仿照台劇【做工的人】拍出一部荒誕喜劇,我也絕對舉雙手贊成。

但既然選擇了嚴肅文學,而非速食文化,就理性尊重其嚴肅性與人文價值。

而不是一邊挫去文本的銳氣,一邊心安理得地加大對現實生活的過濾,強添一抹亮色。

話已至此,聯想到【一秒鐘】經歷過耐人尋味的刪補與波折,再回過頭看【裝台】的改頭換面。

我也只能默默地說上一句,「懂得都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