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我和我的父輩】中的哪個瞬間戳中了你的淚點?

2021-09-30娛樂

曾以為「我和我的」系列是又紅又專的宣教片,但我錯了,我真的錯了。

從【祖國】到【家鄉】再到今年的【父輩】,熒幕前的我只能仰天長嘆兩個字。

真香。

以下內容含劇透,請謹慎閱讀。

第一個故事:乘風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1942年,侵華日軍集結日偽軍五萬余人,在空軍的配合下,出動坦克、裝甲車幾百輛,由其華北駐屯軍司令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對冀中軍民發動了空前殘酷、空前野蠻的「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

馬仁興(吳京飾)率領的冀中騎兵團,就在這鐵壁圍剿之下。

劇中主要體現了雙重矛盾,微觀上看,是父與子之間的矛盾,鐵漢父親不懂去表達自己的柔情,讓兒子馬乘風(吳磊飾)認為,無論自己如何做都得不到父親的認可。宏觀上看,是奉命突圍和轉移百姓之間的矛盾,在看到村民流離失所時,騎兵團決定帶著老弱婦孺一起前進。

兩種矛盾,在馬仁興放訊號彈時迎來了高潮。

兩種矛盾,合二為一了。

於父親而言,他放棄了自己的兒子;於團長而言,他選擇了百姓和保留部隊的有生戰力。但他的兒子、塔克辛任的部下,卻再也回不來了。

如果結合馬仁興的故事生平,你會覺得這次放棄更加讓人動容。

馬仁興曾隸屬於國民黨軍團,在1941年率部隊起義,起義時,國民黨把他七十歲的老母、妻子及兩個女兒全部扣押起來。

歷史上沒有記錄他們的結局。但我們可以從劇中馬仁興對馬乘風的一段話猜測一二。

他說。「我對的起所有人,卻對不起你娘。」

但就是在日軍如此掃蕩之下,這支英勇的騎兵團還是順利完成了突圍任務。有很多人覺得【乘風】結尾的騎兵團沖擊無異於自殺式沖鋒,但事實是,戰爭遠比劇中拍攝的慘烈。根據有限記錄,這支騎兵團就是憑借著最原始、最傳統的沖擊戰術,在日軍封鎖線上撕開一道血的缺口,完成了牽制敵人的任務!仁興率領的騎兵團當時足有2000人,可突圍出來時僅有70人。

何其英雄!又何其悲壯!

【乘風】單元由吳京導演,其實能從劇情設定上看到【戰狼2】的影子,尤其是最後激動人心的沖鋒環節,讓人不由得想到【戰狼2】軍艦上鏗鏘有力的「開炮」。正是祖祖輩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今天的太平安定。我們要記著,現在過上的每一寸好日子,都是站在那些將士們的血上。有一句網上的話說的特別好,我們沒法替先輩原諒。

最後,補個彩蛋,歷史上的馬仁興是真的很喜歡嶽飛。

第二個故事:詩

【詩】這個故事,我更想說說劇情設定和拍攝手法,畢竟,這是章女神的處女秀。

但沒想到,作為新人導演的章子怡,竟然能將【詩】這個故事講得如此完整且動人。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個很舒服的長鏡頭,從上世紀70年代的小孩子的生活切入,一點點由遠及近,展現了人們的生活風貌。這個鏡頭太舒服了!

真的,都想為了這個鏡頭再看一遍!

劇情上,拍攝【詩】這個單元有個難點,就是我們觀眾坐在那的時候,就大機率預料到了爸爸(黃軒飾)的犧牲,但怎樣能讓這場犧牲更打動人,其實是一個極難的突破口。

而章子怡在影片裏給出了答案,透過反轉。

從開始的爸爸和兒子的親密無間,到爸爸長時間加班未歸,觀眾角度已經知道了爸爸的犧牲,但孩子的視角仍是不知道,因為同齡人的爸爸也都在一線加班崗位,接著,一場大雨,所有的沖突都在一瞬間點燃了,兒子知道了父親去世的真相,哭著喊出了一句話。

我以前的爸爸和現在的爸爸都死了。

這層反轉讓人意想不到,原來兒子並非是爸爸的親生兒子,而是養子。而孩子的兩個爸爸,先後都為火箭的發射,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這是第一重反轉。

時間線繼續推進,重點展現了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矛盾,雙方總是互不理解,可正式一次在廠房的意外,讓母親轉換了態度。

她和孩子面對面談心,和孩子直面死亡的問題。

她第一次把孩子當一個大人而不是一個孩子,她說,她也可能會死。

這個始終和母親不和的孩子,帶著自己的妹妹來到了山頂,高高放起了孔明燈,他看著孔明燈越飛越高,喊道。「媽媽,你不會死!」

他想著離開自己的以前的爸爸,現在的爸爸,頓時淚流滿面。

那一刻,我也跟著哭的像個淚包。

這是一個倔強的孩子對一個強勢的母親最好的告白。

這是第二重反轉。

第三重反轉,是透過意象。爸爸犧牲前,說自己是個詩人,要給孩子們寫詩,但最後這首詩卻是由母親來寫的。這首詩,是父母對孩子的告白,也是獻給祖國的情書。裏面有一句話我尤其記憶深刻。

平凡的渺小,是偉大的開始。

蛟龍入海,火箭騰雲,這一項項偉大事業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又一個平凡的人們前仆後繼的犧牲和努力。片子最後,女兒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太空人。這裏是致敬了中國第一個女太空人劉洋。

第三個故事:鴨先知

實錘了,最喜歡的還是徐崢導演的片子。

如果說前兩個故事是被悲哭,那後兩個片子就是被笑哭。想起公交車上兩父子做推銷的片段,現在仍然忍俊不禁。

故事背景是在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的第二年,「洋來品」的沖擊不斷重新整理著平民百姓們的視野,其中一些市場先鋒,也以更長遠的目光去眺望未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們是敢於下海的一批人,他們是吃螃蟹的一批人,他們也就是率先知道春江水暖的鴨先知。1979年1月28日12時05分,上海電視台的螢幕上打出了「上海電視台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字樣,隨即播出了一條「參桂補酒」的廣告,時長1分30秒。根據當年制作人的回憶,廣告分為四個片段:第一段是買參桂補酒;第二段買者去長輩家;第三段是買者到了長輩家;最後一段,老先生一見到這個酒很高興。這便是中國大陸首條電視商業廣告,它使用16 公釐彩色底片攝制完成。但使人遺憾的是這則廣告的畫面至今下落不明。鴨先知的故事就從此而來。(但顯然有誇張的跡象,畢竟不可能叫幾聲馬導片子就給拍了,肯定是上面先稽核透過)

鴨先知的故事脈絡,是整個4個單元故事中是最貼近生活的。沖突也非常明晰,一開始兒子因爸爸而丟人,到後來兒子因爸爸而驕傲,在其他父與子的電影中,往往父親和兒子的形象都非常臉譜化,但【鴨先知】不是,兒子雖然覺得爸爸有些丟人,但卻是發自內心的愛老爸,片段將父與子的矛盾,潛移默化地轉移到父親兒子和媽媽之間的對抗、爸爸和鄰居的對抗,讓沖突雖然不明顯,但你也不會覺得枯燥。

另外,不得不誇誇我們的小演員韓昊霖,這小孩真是不可限量啊,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從「小範閑」到「小張無忌」,而且這娃才12歲演技就這麽逆天,希望不要飄飄然,繼續上進努力,他和徐崢的搭配讓人覺得,真的和親父子一樣。

第四個故事:少年行

滿滿的開心麻花元素。

能看到沈騰和馬麗合體真是太好了。喜劇方面的效果不談,可以說有沈騰就是歡笑的保證。

但更重要的是,這部片子其實更像是告訴我們年輕人的,表面上是談5G、談人工智慧,談穿越時空,但實際上,他的主旨只圍繞兩個字。失敗。

片子中的孩童經歷了飛機的失敗,他的父親經歷了人工智慧的失敗,但失敗是成功之母,在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成功一定就在彼岸。

少年行,少年,行,但在實作「行」之前,是無數的挫折和仿徨。大家都知道發明飛機的是萊特兄弟,但沒人知道,真正讓飛機大放異彩的是1908年時第六架飛機起飛成功,哪怕飛機被發明了出來,也只不過是被放在了馬廄裏,而且一放就是兩年之久,這巧妙對接了機器人看飛機起飛,明明飛機飛起來了,但卻無人關註。

成功需要時機。在我看來,最後一個片段告訴了年輕人這樣幾個道理,不怕失敗,勇於創新,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目光,而且,成功需要等待和時間。在大放異彩之前,我們要做到充足的沈澱,就像機器人對孩子說的:即便當時飛起來了,現在沒有起來,也證明他不夠好。

整體來說,【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見證了我們一代代父輩的成長和犧牲。在戰爭時期,他們是守護人民的血肉城墻;在建設時期,他們是點燃自己燃燒未來的蠟燭,燒幹自己最後一抹光亮只為點亮更多人的未來;在市場經濟時期,他們是敢下水敢試錯的先鋒,帶動著更多人奔小康,奔富裕;在如今的資訊化時代時期,他們是敢於創新的弄潮兒,在面對智慧化大潮的挑戰時,他們無畏失敗,踏浪前行。

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了一代代父輩與子輩的傳承,從戰爭時期走出的年輕人,終於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頂梁柱,在市場經濟中披荊斬棘的他們,也在高精尖領域突破建樹。這是極為適合一家親在國慶期間共同觀看的電影,燃情、感動、熱淚盈眶或是歡笑聲聲,你總能在一個瞬間,收獲你想收獲的共鳴。

其他精彩回答

https://www. zhihu.com/answer/208338 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