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韓紅母親雍西病逝,享年78歲,【北京的金山上】歌聲架起民族團結

2025-04-15娛樂

近日,著名藏族歌唱家、韓紅的母親雍西女士因病逝世,享年78歲。這位曾用【北京的金山上】唱響民族團結之歌的藝術家,最終以最樸素的方式告別了世界。

4月13日,是韓紅最難過的一天,她78歲的母親雍西因病與世長辭。沒有鮮花簇擁的告別廳,沒有喧囂的追悼人群,只有女兒韓紅含淚遵從的承諾,和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母女深情。當公眾還在等待一場「明星家屬」的盛大悼念時,韓紅用一句「遵照母親遺願,不設靈堂、不辦儀式」,將這場生死告別推向了另一種深沈的境界。

雍西的離世並非毫無預兆。作為軍人出身的藝術家,她一生低調務實,即便在病重時仍堅持研究藏戲唱段,將生命最後的熱忱傾註於藝術傳承。面對女兒韓紅的追問,她平靜地說:「人走了,何必打擾別人?」這份通透背後,是數十年軍教生涯刻入骨髓的紀律性,也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

韓紅在回應中哽咽道:「媽媽用一生教會我,真正的告別不是哭天搶地,而是讓愛活在記憶裏。」於是,一場沒有儀式的告別,成了兩代人最默契的約定。沒有追悼會的哀樂,卻有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在無數人心中回響;沒有靈堂的鮮花,卻有韓紅深夜獨自哼唱的旋律在社交媒體刷屏。

韓紅與雍西的故事,是一部充滿遺憾與和解的親情史詩。6歲喪父,9歲被送往北京與奶奶相依為命,這是韓紅童年最深的烙印。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她曾不解:「為什麽媽媽總在舞台上,卻不在我身邊?」高原的風雪與北京胡同的孤寂,成了她童年的底色。

直到2002年,韓紅赴西藏采風,重病的雍西不顧高血壓全程陪同,深夜端來糌粑酥油茶時,韓紅終於喊出那句遲到的「媽媽」。2003年,韓紅的個人演唱會上,雍西作為神秘嘉賓登場。當母女合唱【歸來】時,韓紅淚灑舞台:「那一刻,我讀懂了母親藏在軍裝下的柔軟。」這段遲到的親情,像高原的格桑花般頑強生長。盡管仍有遺憾——比如韓紅至今記得奶奶做的手把肉滋味,而母親再也無法為她端上一碗熱湯——但兩代人用半生時間,將遺憾釀成了和解的佳釀。

韓紅的決定,意外掀起了公眾對殯葬文化的反思。在傳統觀念中,「厚葬」被視為孝道的象征,一場風光的葬禮往往承載著家族的面子與情感宣泄。然而,雍西的選擇撕開了這道口子:當她選擇將骨灰撒入高原的樹下,當韓紅拒絕商業化的悼念流程,人們開始思考:究竟什麽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與其在親人離世後揮霍金錢與淚水,不如在生前給予高品質的陪伴。

雍西的離世,讓世人看到藝術家的純粹與公益人的大愛如何交織。作為【北京的金山上】首唱者,她用歌聲架起民族團結的橋梁;作為軍人,她將青春獻給邊疆文藝事業。而韓紅,則將這份精神轉化為公益行動——從領養280名孤兒到組建「百人援藏」醫療隊,她始終踐行著母親教導的「慈悲」。有網友感慨:「雍西把歌聲獻給國家,韓紅把慈悲獻給人民。這是血脈的延續,更是精神的永生。」當韓紅在母親葬禮後發文「媽媽教我唱歌,教我做人,最後一課叫‘回歸自然’」,這句話迅速登上熱搜。人們突然意識到,真正的孝道不是對儀式的執著,而是將逝者的精神融入自己的生命軌跡。

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韓紅母女的抉擇如同一股清流。當公眾人物選擇用最樸素的方式告別,他們不僅守護了親情的純粹,更重新定義了「紀念」的意義。或許正如韓紅在母親生前最愛的那首歌中所唱:「我們生長在這裏,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逝後的喧囂,而在於生前的耕耘與傳承。今夜,讓我們靜靜聆聽【北京的金山上】,在歌聲中與雍西老師告別。願天堂沒有病痛,願人間愛意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