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絕大部份人來說——是的。
不過你可以試著再往深了想。
現在生產力提高了這麽多,食物吃也吃不完,房子住也住不夠。
為什麽我們還是要這麽累?
表面原因當然是「 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 」。欲望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本質真的是這樣嗎?
現代社會如此發達的生產力,真的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高品質生活嗎?
生產與消費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大家生產了多少,就消費多少。
但生產與消費的分配,真的是個大難題。
生產力的提升,結果原本顯而易見。即大家都能享受更好的產品,付出更少的勞動。
也就是:
1、大家都輕松一點,每天上四五小時班,也能讓所有人過好日子。
2、只用一部份人工作,就能養活所有人了。
二選一。
第一條看起來像是你想要的「共同富裕」路線。但具體生產多少產品?每個人上多久的班?這條計劃經濟的路線已經失敗了,不多展開。這條路的最終結果,只會讓大家「共同貧窮」。
現實走的是第二條路子。
但是——被選中去工作的「齒輪」應該是誰?
有人的地方就有資源分配與選擇。社會如果要正常運轉,就需要這些齒輪不斷轉動。
你想想。
因為生產力提高了,所以你上一天班,就能讓自己吃喝不愁過一周(實際上是可行的)。你會怎麽做?
如果是我,大概會上幾年班,然後一輩子不工作。
但要是社會上全是我這種想法的閑人,會怎麽樣?
那些原本被選中工作的齒輪們卻不工作了,這怎麽行?需要被養活的人怎麽辦?
整個系統會崩潰的。
因此,社會必須要給這些齒輪一個巨大的目標,一個需要投入一生時間去奮鬥的理由。
這個理由,可以是消費主義,可以是傳統文化,可以是美好生活的信念,可以是娶媳婦,可以是孩子,等等。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社會給齒輪們的目標是房子。
這就是你的人生必須要不停上班的理由。你需要為一些人負重前行。
再深入想一想。
如果哪一天齒輪們想通了,不再奮鬥。不聽消費主義洗腦,也不結婚生子,更不在乎什麽房子了。
這班當然也是上一天休三天,徹底躺平。
驚覺生活一樣過得不錯。
你猜誰會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