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賈玲電影【你好,李煥英】?

2021-02-12娛樂

大年初四,「李煥英」的單日票房已開始逆轉「唐3」,真正成為這個賀歲檔的最大黑馬。

【你好,李煥英】最早是賈玲的一部小品,迄今為止,也依然是我心裏賈玲最好的一部小品作品。

李煥英是賈玲過世母親的名字,是她心裏的一個結。她曾無數次在節目上講過自己與母親的故事,非常感人。理所當然,這是一部女兒獻給母親的電影。

從喜劇角度評價,「李煥英」只能算還過得去的「又一部」喜劇穿越電影,水準基本與賈玲的那些小品看齊。

賈玲依然是中國最好的喜劇女演員之一,今年的春晚,只有她的作品還具備讓人「發笑」的能力。但賈玲顯然還沒有在電影圈建立影響力,她不及馬莉的地方,在於沒有真正擔綱過電影女一號,連電視劇都鮮少涉足。而這次,她以母之名,為自己正名。

一切都是熟悉的節奏,東北人為主的創作班底,喚醒共同記憶的時代元素,各種誤打誤撞所引發的鬧劇,都讓人似曾相識。觀眾大可以把它當女性版的「夏洛特煩惱」、「新難兄難弟」或「乘風破浪」,這樣的故事一拍再拍,早沒什麽新鮮感。甚至也不乏「過度致敬」,比如擠在狹窄的空間裏躲雨的段落,就來自韓劇【請回答1988】。

「李煥英」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催淚,這無疑是一顆煽情核彈,看到電影末尾時,少有觀眾不鼻子發酸、眼眶濕潤。

這讓我想起那部古早的台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也是以母愛為題,引發全民哭潮。母子親情天然比愛情更能撥動人內心柔軟的部份,不見得人人談戀愛,卻不會有誰沒母親。

「李煥英」在感情上如此動人,是賈玲在對著觀眾掏心掏肺。幾乎不必用太多技巧,便能讓觀眾身心投入,中間沒有什麽秘訣,無非「真摯」二字,用最樸實的表達方式,來講述愛和犧牲。

多數電影,總試圖用所謂理論、技巧或設計,去嘗試打動觀眾,但創作過程往往悖離「真實」,只讓人覺得生硬。最近例子,是同檔期的「唐人街探案3」,導演也寫了段母女情,非常生動地做了反面示範,滿是編劇的行活兒,卻沒有任何值得傳遞的真情實感,演員演得再用力也於事無補。

道理似乎簡單,真正做起來卻難,所謂大巧不工,知易行難。世界上當然不會有比賈玲更懂「李煥英」的人,她拍這個題材如此理所當然,如此水到渠成,那些想說的話,要做的事,每點每滴的細節,可能都在她心裏練習過千遍萬遍。

賈玲與母親喝酒的那段戲完全牽住了我,那一刻,我完全不覺得賈玲是在演,她就是坐在那兒,好像真的跨越了時空,在跟自己的母親而不是女演員張小裴在喝酒談心。雙方說著饒有深意的話,全都是對對方的關照和牽掛,又無法直白地表達。像極了我們這一代所熟悉的父母,他們不擅長表達愛意,從未說過一個「愛」字,更習慣用實際行動照顧子女。在這樣的關系中,直白的傾訴是尷尬的,所有的情感只能細細揣摩,而電影似乎成為了兩代人之間,用來傳遞媒介的一座橋梁。

最後的反轉恰當地放大了這種欲說還休卻又無比深厚的羈絆,子欲養而親不在,在「如果能重來一次」的幻覺中,濃烈的情感洶湧奔流。那一刻,這個故事就不止是賈玲的故事,「李煥英」也成為了所有母親的化身。電影一直所營造的悲傷,終於如願引爆,觀眾們哭成一片。

這眼淚亦宣告了電影的成功。目前,「李煥英」成為了2021年賀歲檔口碑最好的電影,票房也僅次於「唐人街3」。口碑與商業的雙收,宣告賈玲圓滿完成了自己作為電影導演的首秀。

不過一個疑問是「李煥英」的成功,更多受益於賈玲與母親的真實情感,或許也是冥冥之中母親對賈玲的饋贈和庇佑。嚴格來說,這依然屬於「巧勁」。未來走出這個角色,走出這段經歷,賈玲在創作上如何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真正依靠創作獲得觀眾認可?

「李煥英」算是好的開始,但只有她的後續作品,才可以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