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賈玲電影【你好,李煥英】?

2021-02-12娛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讓我們開心的賈玲,這一次也把心掏出來了

可能我們讀來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在那些痛失親人的朋友心中,就是一段浸滿淚水、苦與痛交織的回憶。

電影【你好,李煥英】就是這樣的感覺啊。很純粹,是創作者賈玲個人情感的投射。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很多人拍電影是為了圓夢,但賈玲卻不是,因為這不是她夢,她只是想拍攝自己的母親的故事,並且在電影這個虛構的空間,讓母親開心一次。所以在一次訪談之中, 賈玲說過,我不是想當導演才拍這部電影,而是為了拍這部電影才當得導演,這二者之間就存在一個因果關系。

但是,一部屬於賈玲獻給母親的私人作品,聯系起每個人感同身受的普世親情。而在失去母親傷痛下的喜劇人賈玲,用90分鐘的歡樂,和最後20分鐘的真情流露。 去無數次的直面那段最痛的經歷,把心窩子掏出來給全國觀眾看。

賈玲正是以如斯剖白自我的直面,去真正療愈、慰藉這段傷痕,去對一段平凡但偉大的母愛報以感激、懷念。


子欲養而親不待

「一個女喜劇人,敢在喜劇的舞台上,去展現這樣一個飽含悲情的故事,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是當年郭德綱看了小品【你好,李煥英】之後說的。

【你好,李煥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穿越喜劇,故事簡單純粹,只有一條線索,因為同類喜劇屢見不鮮,在電影領域其實有著一套相應的「組合拳」:

作為穿越而來的未來人,肯定會跟這個時代產生沖突和碰撞,這樣就能制造出不少喜劇效果。此外主人公來到這個時代,因為知曉了未來,所以也會有更多的先見之明,她來到這個時代,也要完成開啟「變線人生」這種類似於開外掛的任務。但最終會發現有些事情命中註定,無法改變,主人公也會因此頓悟人生。

賈玲第一部導演作品,這個單一主線+做任務的故事對新人導演來說也比較「友好」,而賈玲對電影的駕馭度還是不錯的。

不過從電影的角度來說,技法和敘事自然是稚嫩與平常的,但它足夠真摯、誠懇、勇敢和動人,而且刻骨銘心。就像我們小時候寫作文一樣,但凡在文章裏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的作文不會差的。賈玲也是如此,這個故事,其實是在她親身經歷的故事中披上了一層奇幻的外衣,而且籌備多年打磨而成。

時間回撥的2001年。

19歲的賈玲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卻在大學生活剛開始一個月的時候得知了母親在家中出意外的噩耗。

當時他接到了姐夫的電話,說媽媽從稻草垛上摔了下來,讓她趕緊回來,見媽最後一眼。賈玲說,那時候她對媽媽的意外是沒有做任何準備,甚至一直也不相信這是真的。
她買了一張站票就踏上了回老家的火車,在火車上她焦急地想要確認媽媽的狀況,但沒有手機,所以在火車上她給很多人下跪借手機,希望能打個電話回家。可惜最終沒有見到媽媽最後一面,直到她站上殯儀館的門口,她依然無法接受自己媽媽已經離世的事實。(來自【王牌對王牌】節目)

這件事對賈玲打擊非常大,她一直無法釋懷。在她與謝楠的那次對談中,賈玲曾經說過,媽媽去世以後,就再也沒有哪一件事能讓自己打從心底裏高興起來了。功成名就又能如何,自己變得家喻戶曉又能怎樣?一想到我媽媽看不到這些,就怎麽也高興不起來。

媽媽去世的時候賈玲還沒來得及掙錢孝敬母親,而如今卻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這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時間到了2016年,賈玲成立了大碗娛樂,推出的第一個作品,就是賈玲自己創作的小品【你好,李煥英】。節目在【喜劇總動員】的舞台上演出後,憑借作品前半段精彩巧妙的包袱設計,以及後半段水到渠成的情感渲染,得到了觀眾強烈反響,賺足了觀眾的笑聲和淚水,就連小品中的插曲【依蘭愛情故事】也跟著一起紅遍大江南北。

這個作品讓無數觀眾認識到,賈玲不只是一位只會大大咧咧搞笑的喜劇演員,更挖掘了她也能夠細膩到觸及靈魂的深情一面。

小品之後,就是電影,賈玲用了4年的時間打磨劇本,所以電影最終呈現出來的並非小品的升級版,除了幾位演員和基本的故事框架延續下來以外,劇本幾乎是全部重寫的,包袱笑料也都是新的。

而且為了強化電影感,片中還設計了一個大的反轉,看過電影的都知道,全片最大的亮點,不劇透了。


PS,沈騰

還是謝楠那個訪談,賈玲講了自己拍攝期間不少故事。比如如何找到沈騰出演,都成段子了。

當時沈騰是答應出演,前提條件是需要看劇本,於是賈玲去找沈騰圍讀劇本,還帶了倆幫手,這倆都是氣氛組的,賈玲暗中都安排好了,沈騰讀到包袱的時候就放聲大笑。結果當天這倆托兒有點緊張,沈騰還沒讀到那個段落,這倆就放聲大笑,把沈騰嚇一跳,還以為自己錯過了一個包袱,不愧是喜劇人的劇組。

玩笑歸玩笑,作為自己首部導演作品,賈玲對沈騰還是表達非常深刻的感激,因為後者是片場「老炮」,拍攝時教會了自己很多東西,兩位國民喜劇明星在大銀幕上的第一次合作,賈玲用了兩個字來形容自己:

「榮幸」。


我想讓你更開心

「我來了你高興嗎?」
「我高興啊」
「我能讓你更高興啊!」

電影中,回到1981年的賈曉玲,懷著對母親的愧疚的她,自認為虧欠媽媽很多,所以在電影中她要幫助母親李煥英開啟另一條人生。以上對話就是賈曉玲在電影中的「任務」。

從幫助母親搶到了全廠第一台電視開始,隨後又用激將法和冷特的「主觀」,幫助母親參加了排期賽,希望母親獲得傳說中的「天大好事」。當她知道「好事」具體是什麽的時候,她甚至做出來艱難的決定:

「如果我媽當時生的不是我,過的應該會比現在幸福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在這個過程中,賈曉玲一次次在「自己」和「母親的幸福」之間掙紮,最終選擇了後者。然而這不是故事全貌,知道真相的賈曉玲向著母親一路狂奔,此時銀幕上的賈曉玲與賈玲本人實作了虛實人物的統一。

原來我們對母親的愛,遠遠不及母親對我們的愛,電影後20分鐘的反轉,就像一把尖刀一樣插入了觀眾的內心。 賈玲沒有騙人,她真的把心掏出來給觀眾看了。如果不是真心實意,一個跨界的喜劇演員,第一次導演電影,很難拍出如此飽含情感的段落。

賈玲將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全部傾註在電影中賈曉玲身上,完成了次元上的投射。她以穿越者的形式,見證對兒時與母親共同回憶的回望點滴,讓影院裏的觀眾在大笑了90分鐘之後,最後忍不住的淚下。這部電影所凝固的真情,一定會觸動每一位觀眾。 因為一次私人化的影像,但天下母愛卻是共通的。

賈玲的真情之處,在於將現實的記憶和經歷,投射到電影的時空裏。

★比如排球比賽。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奪得第3屆世界杯賽冠軍,這是中國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女排精神」由此而來。當時無數民眾湧上街頭慶祝女排奪冠,並且在民間興起了一股排球熱潮。

想必很多朋友的父母一代,都會對此記憶猶新,賈玲的母親李煥英也不例外。就在同年,母親在廠子裏就從業余籃球隊員轉為了業余排球隊員,這也是賈玲與姐姐的記憶出現偏差的原因之一,因為在她姐姐小時候的記憶力,媽媽是籃球隊員。

賈玲還記得那個畫面:每天晚上吃完飯後,球場上燈光亮起,母親矯健的身影便開始躍動在排球場上,是賈玲童年裏很溫馨美好的一份記憶。因此,她把這段記憶,用非常熱(bao)血(xiao)的方式呈現在電影之中。

★比如舞台演出。

賈玲學習表演的時候,母親李煥英還健在,之前在填報誌願的時候,賈玲征求一下媽媽的意見,因為媽媽口音的原因,賈玲把「戲劇」聽成了「喜劇」,就這樣,賈玲就陰差陽錯的成了一位喜劇人。

賈玲一直希望自己將來有朝一日能站在舞台上為媽媽表演,但卻陰陽相隔。

於是,她把這個願望放在了電影裏,賈曉玲登台演出,雖然起因在於一場舞台事故,演出並不完美,但李煥英在台下笑得合不攏嘴。

★還有綠色大衣。

賈玲在考上大學之後,為了給工薪階層的家庭減輕點兒的負擔,就利用上學之前的假期時間來打工,她打算攢點錢給爸爸買個冰箱,再給媽媽買一件綠色大衣。後來,賈玲終於給媽媽買了綠色大衣,結果卻買小了——還沒來得及換大一碼,媽媽就去世了。那一年,她才19歲。

在小品【你好,李煥英】中,冰箱的梗已經用到了,在電影插曲【依蘭愛琴故事】的mv中,功成名就的的賈曉玲拉著媽媽和大家一起合影,那時媽媽身上穿著,就是那件賈玲心心念念且合身的綠色大衣。

還有電影裏的最後一幕,賈曉玲開著「敞篷車」,母親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穿的也是這一件。

很多戲份也是賈玲重新回到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取景拍攝的,比如他們「一家三口」坐在的綠草地上,那是現實中,李煥英與賈文田相遇的地方。多年過去,物是人非,有時候賈玲一到現場情緒就繃不住了,更不要說那場哭戲,她拍了20多條,哭了20多遍。

這些看似簡單日常的小事,卻是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日思夜想的所有遺憾。


每位媽媽都曾是少女

「從我有記憶開始,媽媽就是中年婦女的模樣,所以我會忘記,她也曾是花季少女」。

電影中這句話,再次戳中了無數觀眾的心。

是啊,每位媽媽都曾是一位少女,她們都擁有姓名,也有繽紛的夢想,然而生下孩子之後,她們的名字,就都成了「媽媽」,她們的夢想,都變成了「希望孩子們健康快樂。」

所以,賈玲選擇了穿越這種方式,拍攝了一部「媽媽的少女時代」,簡單且可愛,讓女兒有機會重新認識「媽媽」身份之外的李煥英。

紅運動衫、藍運動褲,百貨大賣場、購物票、黑白電視、露天廠排球賽、搪瓷茶缸、鐵飯盒、二八自由車、麻花辮、布拉吉連衣裙、張瑜和郭凱敏主演的【廬山戀】。【路燈下的小姑娘】,張行的【遲到】,風琴+口琴的配樂和金曲老歌、還有淡金色的畫面,復古的細節落實在點滴的時代風物中,懷舊氛圍濃郁。

80年代的淳樸,就像張小斐清爽燦爛的笑容一樣,有著讓人秒回純真的美好感染力。

電影裏,賈曉玲穿越,回到過去,也變成了母親的姐妹,與李煥英把酒言歡,想要幫助母親修改命運,開啟幸福的人生。

最終,我們都以為這個故事是賈曉玲希望回到過去報恩母親、去改變母親命運的故事,沒想到這是一位母親,也回到過去來安慰女兒,告訴女兒我很幸福,你健康快樂成長、我很開心的故事。

就像李煥英那句台詞:

「我這一輩子過得挺幸福的,你們為什麽就是不信呢?」

這是身為母親之外的李煥英,她堅定的人生選擇,讓我們看到了女性對於幸福的自我定義。而李煥英也是天下母親的縮影,一心希望孩子好,孩子健康快樂,是所有母親最大的心願。

無論是電影還是在生活之中,父母都為小小的我們付出了所有,無怨無悔。而我們自以為的拖累、負贅,他們原來一直甘之如飴。什麽是幸福?誰都不夠代替對方下定義。因為心甘情願的付出裏,全是愛呀。

可惜,子女總是會在錯誤的時間,想方設法地彌補父母。這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失落,和心存感恩和愛繼續前行,是我們所有人可觸可感的強烈共情。

「我是真的想用我的疼來告訴你們,你們千萬不要像我一樣疼。」

抓住時光吧,多陪陪自己的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