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影評旨在表達個人的觀影體驗,不願挑起論戰。我相信一個理想的輿論環境應當包容不同的觀點,即使存在沖突和對立,多元化的社會也有足夠的體量確保多種元素的共生。因此,我想從「電影的去中心化」這個視角,談談【你好,李煥英】的得與失。角度比較宏觀,所以會忽略掉很多影片細節,歡迎指正。
【票房與口碑】
本人比較認可科班出身的導演,所以對這部小品演員的作品,一開始並無興致。然而,其高歌猛進的票房和炸裂的口碑,使我隱約感覺到這部電影背後,反映出某種具有導向性的觀影訴求,於是踏進影院一探究竟。
【型別與主題】
本片屬於溫情穿越類電影,因此不需要對穿越的合理性作出嚴格的科學論證。這種型別的電影主題,大體上可歸結為主角企圖透過對過去的幹涉,改變充斥著遺憾與不滿的未來,卻在一次次跌撞中意識到何為最好的安排,最終謳歌生活微妙的造化。同型別影片中,Richard Curtis導演的【About time】(我覺得英文片名更遼遠、更有味)可作參照。
【節奏與伏筆】
我認為有火候的電影敘事,應該在直白和隱晦間尋得平衡。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本片有所欠缺。影片中鋪設了兩條線索:明線從女兒視角推動故事節奏,暗線則從媽媽視角埋藏故事伏筆。
明線挺直白的,鏡頭一次次在1981和2001之間切換,像是在不斷提醒觀眾「女兒是因為某件事才要改變過去」的感覺。其實不需要那麽直白,觀眾足夠聰明,也更享受「看破不說破」的探索過程。
暗線略顯隱晦,可能是我不夠細心,直到最後才發現媽媽也穿越了。暗線回放時確實叫人豁然開朗,但問題是,回放的內容裏包含很多明線中不曾出現的鏡頭,像那句「我寶」「我長得像她媽媽」,其實也很直白,只是在明線中的隱藏就顯得暗線很隱晦。比較聰明的做法,是用一些反常的肢體語言代替口頭的表述,比如性格隨緣的媽媽在排球比賽中突然顯露的堅韌、保守年代的媽媽對影院中的親吻鏡頭無動於衷,都是很好的暗示,可惜這樣的鏡頭太少了。
【笑料與淚點】
作為專業的小品演員,導演抖包袱的功力可見一斑,笑料密集而且不會很尬。但是,正因為這種小品式風格的存在,加劇了電影的零碎感,有時頻繁出現的笑料會打斷影片情感的連續性。缺少前期的情感沈澱,容易使後半部份的淚點制造顯得突兀。
我觀察到影院中整體的情緒變化,基本上是前半部份在大笑,後半部份在大哭,有很明顯的裂痕。如果前期的笑料帶著些微的感動,並且這種感動在漸進性地加強;後期的淚點下又出現讓人會心一笑的小鏡頭,這樣的情緒處理可太完美了!
【電影的「去中心化」】
以上是對電影的一些粗糙評價,以下是很個人化的觀點,不喜勿噴。我一直堅持導演要對電影的各方面有足夠的掌控力,在這一點上,Christopher Nolan堪稱行業翹楚(到現在還熱衷於底片拍攝)。因為當下不管是國內還是好萊塢的電影市場,都出現了以迎合觀眾口味為拍攝初衷的傾向。電影當然需要服務大眾,但一味地迎合,勢必會造成藝術價值的流產。這時候,就需要一些勇敢的導演站出來,堅持自己的風格,與觀影潮流積極碰撞。
我不鼓吹曲高和寡的電影,畢竟拍給大家看的東西,該講清楚的就是要講清楚;但我也不喜歡太生活化的電影,雖然有利於增強觀眾的代入感,卻也犧牲了部份「藝術高於生活」的電影特性。【你好,李煥英】的成功,在於它從廣度上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大家能感覺到電影中的畫面是自己身邊親切的人事物,而不是傳統意義上,對電影中塑造的角色有一種敬仰的「中心感」,這也是我想表達的「去中心化」。簡單點說,電影中有主角,觀影的各位人人也都是主角。
我所理解的好電影,是經過生活熬煉和深刻思考的導演,把觀眾引進Ta所創設的神秘世界。這個世界與現實有粘連,又有抽離,是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讓人遐想一個與眾不同的生活圖景。我們每一天都在親歷普羅大眾的生活,會不會這種舒適感,會讓我們失去創造多樣性的動力?所以我還是更欣賞帶有「中心化」色彩的導演,Ta們不遺余力地保留更具思考價值的火種,等待著一場集體無意識的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