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問題下某「高贊」答主的答案,帶有很明顯的新女權主義痕跡。盡管詠梅版「武則天」(實際為架空人物,故引號)無論出場次數還是形象塑造在本劇中都已經脆弱到了幾乎忽略不計的程度,然而這並不妨礙這位答主對這一形象的 特意關註 和歌頌。
顯然,功夫在劇外。 用現實觀點解構藝術作品,借藝術作品構建現實議題,並進而依靠對議題的宣傳形成社會輿論攻勢,影響下一步藝術作品的創作立場和思路,並最終在社會輿論層面上掌握主動權和先手權。
這一套已經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段,正在被它的中國信徒們以明暗兼修的方式進行著復制實踐。 明的制造輿論態勢,暗的建構理論基礎。
當然,即便作為一個中國人和男人,我也會以足夠的善意理解許多新女權主義者的理論世界,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電洞來風的意識形態,刻板印象與女性婚育問題也的確需要社會的討論和關懷 。更何況【風】在創作意圖上本來就受到了現實政治風向的影響 ,月華君、窈娘、掌秋使。。。這些強勢女性形象的出現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豐富觀眾銀幕選擇的作用,但是很顯然——
這些人的吸重力,是有限的。比起已經在西方顯得足夠激進的「女性力量」議題,還是詠梅所承載的,可以將性別議題一步到位的「女王」形象更適合她的解構和發揮。 所以盡管可分析的素材少得可憐,該筆者還是借著對歷史真實原型和武則天藝術形象的闡述強行完成了這份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作業:
「非瑪麗蘇」
「真正的王者」
「帝王想象的塑造」
就是在對這些定義的闡釋中,這位答主熱情的贊頌著【風】對女性統治者形象脫離兒女私情的「開創」,並且還強調,即便是「首創」這一形象的【通天帝國】,也有劉嘉玲版武則天沈溺於女性曖昧中的軟媚暗示。 就在這幾番定義幾輪闡述中,一個直到十年前才開始跳出情愛層面,正面刻畫女性統治者封建性的刻板影視世界被她人為的塑造了出來。 行文至此,遲到的「正義」,未來的「方向」都已挑明劃定,對中國影視圈子的「問題」也已經用暗示的方式做了判決。然而:
正是在這一步所暴露出的巨大邏輯漏洞,讓這一劇評徹底喪失了其最基本的藝術立場。淪為了純粹的政治觀點宣示——
事實上,稍微有點觀劇經驗的影迷,都會對下面這個人物印象深刻:
如果你沒看過,我可以給你略微科普,這是呂中老師飾演的,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武則天形象。
第一部【神】劇,誕生於2004年。
比起詠梅那基本只能算客串的戲份,【神】劇中武則天女一號,故事三號人物的重要性,「女王形象」如何?
比起詠梅那長發過膝仙姑道袍的形象,呂中版武則天嚴肅幹練的裝束,「王者氣質」如何?
比起詠梅目前「一人未殺」「少謀寡斷」的形象塑造,呂中版武則天四部曲中殺了個人頭遍地,「帝王想象」如何?
所以很顯然,對於稍微專業的影迷而言,這不是個需要討論的問題。比起詠梅這段只可能在新女權主義者心中占據特殊位置的客串演繹,呂中老師的武則天必定會在這一形象的塑造史上占據幾乎是最奪目的光芒。 然而這一切卻並未發生在新女權主義議題橫流全網的現在,而是那個充滿了所謂「刻板印象」「男性凝視」的,被新女權主義者所汙名化的年代。
在沒有這些政治枷鎖捆綁的年代,身為男性的編劇錢雁秋老師,用這樣的形象向女性致敬,而在西方式政治目的幹預藝術創作越發魔怔的今天,我們卻沒有辦法再看到任何一個即便是按照女權主義刻板印象打造的樣板戲作品,能拿出這樣一個英姿颯爽,瀟灑幹練,威嚴不可觸摸的女政治家形象來。
原因為何,不言自明。 創作者在政治的捆綁中已經足夠窒息了,現在連影評都要跳出藝術鑒賞的傳統框架,把立場放在前面。
沒有自由的藝術,還能叫藝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