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文史

如果沒參和陂之戰,那麽後燕能否取代北魏的位置?

2019-01-03文史

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和補充會對應出兩種不同的結局。

一是問題:即使沒有參合陂之戰,後燕也是沒有機會取代北魏的。

二是問題補充:如果是後燕皇太子慕容寶取得參合陂之戰的勝利的話,那麽後燕是有機會取代北魏的。


需要註意的是,後燕與北魏曾經長時間保持了友好關系。換句話說,拓跋珪是在舅氏慕容垂的庇護下,在得以在代北立足。拓跋珪復國時,依靠慕容垂支持,先大敗自己叔叔窟咄,然後擊敗獨孤部、賀蘭部等位於代北拓拔鮮卑的姻親,安定了代北地區。慕容垂之所以給拓跋珪大力支持,也是因為後燕復國時,河北地區極為混亂,為了專心對抗西邊的西燕和南邊的翟魏,慕容垂也需要拓跋珪為其安定代北,不至於陷入圍攻。這個時期雙方的關系用渤海高氏散騎常侍高湖的話說就是:【魏,燕之與國。彼有內難,此遣赴之;此有所求,彼無違者。和好多年,行人相繼。】

不過,慕容垂想要的是一個當北方藩籬的外親,幫他安定代北各族,所以幫拓跋珪幹翻了拓拔窟咄後,即賜予其西單於印綬,封拓跋珪為上谷王。然而拓跋珪卻根本不想當一個從屬的藩國,他派族兄拓拔儀出使後燕刺探後燕虛實,慕容垂故意問拓跋珪為何不親自來,拓拔儀回答:

儀曰:「先人以來,世據北土,子孫相承,不失其舊。乃祖受晉正朔,爵稱代王,東與燕世為兄弟。儀之奉命,理謂非失。」垂壯其對,因戲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見吾,雲何非失?」儀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強,此乃本朝將帥之事,非儀所知也。」及還,報曰:「垂死乃可圖,今則未可。」

即北魏上下自視與後燕是兄弟之國,而絕非從屬。而且清醒的認識到,在慕容垂時代,後燕兵威強盛,北魏不是敵手,但慕容垂之下則暗流湧動。這種關系不對等的認知,最終讓雙方矛盾激化,一度維持的同盟關系也最終走向破裂。曾經和拓跋珪一起討伐賀蘭部的慕容麟歸國後,就曾經勸慕容垂:【臣觀拓跋珪舉動,終為國患,不若攝之還朝,使其弟監國事。】

最終雙方關系破裂,拓跋珪的強硬態度讓慕容垂非常震怒,而拓跋珪幹脆轉而支持西燕。雙方徹底翻臉前,拓跋珪北破柔然,西敗鐵弗部,北魏勢力暴漲,成為了草原霸主。而另一方面,慕容垂已經滅翟魏、西燕,後燕【南至瑯琊,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了。雙方實力都大振幅提升,最終從政治矛盾前進演化成戰爭決勝了。


先說第一個世界線,如果參合陂之戰沒有發生的話,後燕也是沒有機會取代北魏的。

要明確的是,參合陂之戰後燕雖然損失慘重,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但還沒有到傷了根本的地步。在慕容垂麾下,後燕依然實力強大,非北魏所能抵擋。第二年,慕容垂親征,與拓拔儀齊名的北魏第一大將拓拔虔戰死,一時北魏舉國悲嘆震怖,拓跋珪準備逃跑但又不知道往哪裏跑,北魏其他各部則開始準備歡迎慕容垂的王師了。拓跋珪連國都平城都沒敢堅守,一路遠遁,直到慕容垂病重退兵。

而就在慕容垂死後當年,拓跋珪就建天子旌旗,正式稱帝了。拓跋珪稱帝後第二個月就率領十萬大軍南下,迅速拿下晉陽,開始蠶食後燕。之所以短短半年內雙方實力對比幾乎翻轉,就是拓跋珪的軍事才幹出類拔萃,而後燕自慕容垂死後就沒有可以與之對抗的名將了。拓跋珪幾乎是橫掃河北,只剩下後燕國都中山、鄴城、信都三城。慕容鮮卑內部又矛盾重重,外敵壓境之下,居然還有時間精力內訌,而慕容寶確實是爛泥。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參合陂之戰,後燕的實力是會更強一些,但相比慕容垂死後沒有足以抗衡拓跋珪的名將缺陷,這些力量並不足以改變局面,因為即使是參合陂戰後,後燕的整體實力依然在北魏之上,只不過慕容寶昏聵,無法利用。另一方面,外敵壓境的情況下,慕容鮮卑居然還有精力一波又一波的內訌,要是沒有外部壓力,諸王內鬥只能來的更激烈更頻繁,慕容寶又沒有其父一般的威望和實力可以讓慕容宗室臣服,大機率結果就是像當年袁紹死後,幾個兒子被曹操一樣分別擊破的結局。


再說第二個世界線,如果後燕皇太子慕容寶取得了參合陂之戰的勝利。那麽後燕是有機會取代北魏的。

如果慕容寶能指揮參合陂一戰勝利,不論取得什麽樣的戰果,只會進一步拉大北魏與後燕的實力差距。北魏內部的各部也可能會蠢蠢欲動,差點的結局就是拓跋珪需要重新整合內部,無精力南下。好點結局是代北可能重新陷入分裂,那麽拓跋珪就需要平叛了。當然,大機率情況下代北還是會被拓跋珪重新統一的。

不過無論哪種情況,慕容寶都會成功的樹立起自己的威望,擁有了除了太子這個身份之外繼承慕容垂地位的政治資本。這也將讓他取得威服其他慕容宗室諸王的權力來源,避免本位面中的宗室內鬥情況出現。而參合陂之戰,慕容寶能正面擊敗拓跋珪,也已經證明了他自己的軍事才能,所以斷不會出現本位面拓跋珪肆無忌憚南下,慕容寶既不敢打、又不敢守,狼狽逃回遼東的情況。

如果後燕能立足中原三代,那麽是有可能取代北魏的。因為慕容鮮卑與拓拔鮮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漢人士族尤其是河北大族深度參與慕容氏建國,地位尊崇不次於鮮卑貴族。像上面提到的高湖出自渤海高氏,祖高慶為慕容垂司空,父高泰為吏部尚書;此外渤海封氏、昌黎韓氏兩族是慕容鮮卑佐命元勛,還有北平陽氏、清河崔氏、河東裴氏等高門為其股肱。本位面的後燕被北魏逐步蠶食的過程中,漢人大族要麽是隨慕容寶退守遼東,或者隨慕容德南渡青齊,可見雙方關系之緊密。慕容鮮卑得到漢人高門大族的支持,不需要像孝文帝那樣大規模高烈度深層次的中文化,應該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