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文史

如何評價謀張良?

2019-01-03文史

謝邀。

我倒覺得,用謀聖形容張良,不大妥當。

留侯這輩子計謀之卓越,恰恰不在於他聖,而是他跳出了貴族的出身,深入了解凡人的陰暗心理,並且因勢利導。

他不跟你講聖人大道理,而是非常現實地跟你講利益,講出了一個西漢來。


眾所周知,張良跟劉邦一見如故,互相熱愛。張良說自己的玩意跟別人說不通,跟劉邦卻一點就通,所以說劉邦是天授。

然而劉邦的處事之道,是自市井之間摸爬滾打出來的。

張良這輩子的風格,也是如此:極為現實。

黃石公之類的故事不提,說張良自己的經歷。

本來他爺爺和爸爸五世相韓,是貴族出身。但張良弟死不葬、舍財求刺客,就已走上了不歸路。即:放棄貴公子身份,去跟【刺客列傳】、【遊俠列傳】裏那些社會人一起搞事情了。

雖然曹操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但張良的風格,其實更接近賈詡,甚至還有點吳用呢——當然比他倆強太多了,也高級多了,但張良的玩法,就是很社會的邊緣人玩法。


張良謀刺秦始皇不成,我得提醒的是:那可能是中國史上規模最宏偉的謀刺。【刺客列傳】那幾個,謀刺的不過是韓相吳王秦王之流;張良當時已是布衣,謀刺已經稱帝的秦始皇,這格局已經大過燕太子丹了。

始皇帝大搞通緝,張良能逃得性命,居然還能順便救了項伯這種殺人犯,說明張良本身已經是個黑幫遊俠、天才間諜、秦末的詹姆士·邦德了。

我很懷疑張良在逃亡期間,見識了太多的地痞流氓殺人犯,以此後他對這路人的心理,很懂。

此後他的計策,無一而不是跟利益與心理有關。


比如,他勸劉邦:對方將領是個屠夫的兒子,商人容易用利益打動。你去哄他投降——哄完了,又說將領要投降,士兵不一定肯聽,不如趁他松懈時打他。

這是商人和士兵的心理。

勸劉邦放棄秦宮還軍霸上,跟項伯一起搞定鴻門宴的危局。親自留下來獻禮。

這是項羽這個年輕人的心理。

勸劉邦去搞定韓信英布彭越三大將。這是他識人之明。但看出英布和彭越可以收買驅策,那是了解了刑徒和流氓的心理。

勸劉邦割地,讓諸侯匯合到垓下打項羽,是把握了亂世投機分子們的心理。

跟劉邦說諸將急著要功勞,安撫他們,就得先封跟劉邦有仇的雍齒:這是他把握了草根諸將的心理。

推薦商山四皓,幫襯著呂後哄住了劉邦,而且晚年杜門不出,是把握住了劉邦和呂後的心理。


而張良最精彩的一段說法,是這樣的。

酈生那老儒生腦子銹了,勸劉邦立六國的後代為王,各國復興後,一定可以幫襯劉邦。劉邦就聽了。

張良趕緊過來勸,說了一段千古名言,大意是:

你現在兵力不夠強,就算立了六國之後,他們服你嗎?

再者說,你手下那些人拋棄親戚和故鄉,跟你一起混,就是求一點利益。你現在把六國都封了人,拿什麽來封你的手下?誰還跟你?

劉邦聽了,氣得東西也不吃了,大罵酈生,從此再不提裂土封貴族的事,把一切都留給了他的那些功臣。

張良這段話,體現了他基本的思想:

他很了解劉邦及他手下那些草根將軍,以及英布、彭越、屠夫之子、普通士兵的心理。他很直白地勸劉邦,用利益來繫結自己和諸將。他自己是貴族出身,但他不相信貴族血統的天然高貴。勸劉邦寧可拿利益去收買手下那些草根,別去立貴族。

所以張良是個,能跳出自己階級局限,了解普通人現實心理的人。他不把人當聖人,而把他們當做利益動物。這才是張良與劉邦一拍即合的所在。

順便,張良的這個思想,也一直貫徹了劉邦的整個生涯。

【史記】裏寫樊噲的戰績,有一串列表:

「從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擊泗水監豐下,破之。復東定沛,破泗水守薛西。與司馬枿戰碭東,卻敵,斬首十五級,賜爵國大夫。常從,沛公擊章邯軍濮陽,攻城先登,斬首二十三級,賜爵列大夫。復常從,從攻城陽,先登。下戶牖,破李由軍,斬首十六級,賜上間爵。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

很枯燥,但仔細想一想:這時劉邦不止沒稱帝、沒稱王,充其量就是個流浪軍閥。而樊噲的戰績數據,歷歷在目,可見是功勞簿記得清楚,用來封賞的。

西漢開國,就靠這點賞罰分明,讓販夫走卒、車夫屠夫,都積累功勞,成了西漢開國元勛:這就是張良和劉邦一直堅持的:不看血統,看實績。

劉邦自己吹說自己善於用人,而用人說到底,無非是崗位安排、許可權給予,以及賞罰罷了。

劉邦逝世近半個世紀後,竇太後去跟漢景帝念叨,要他封皇後的大哥王信為侯,太尉周亞夫——他爸爸周勃是個織簾子奏哀樂為生的,跟著劉邦封到絳侯與宰相,還平定了呂後親戚鬧的亂子;周亞夫自己本無繼承權,是靠著戰功封的侯——就義正辭嚴,搬出了劉邦當年的訓誡:

「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若違反此約,天下共擊之。」

這個非有功不得侯,說白了,就是張良一直跟劉邦灌輸的現實主義思想:

別看六國之後的貴族血統,看實在的功勞!

地要留著封有功之人,不能亂封!

所以後來漢文帝還說李廣「你遇到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西漢所以能靠一群草根開國,就是靠劉邦這股子不看血統看成績的實打實精神;而這股子要給手下實打實利益的勁頭,恰好是張良堅定地灌輸給劉邦的。

張良從不把誰當聖人,自己也不當聖人,「你手下都不是聖人,所以別給他們畫大餅,紮紮實實給他們漲薪資!」——這份現實,恰好是他最聰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