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稀奇,古人曲水流觴(參考蘭亭集序)的現代版。以前開過或參加的讀書會或講座場地很多,有酒吧,有桌遊吧轟趴館,咖啡館茶館,教室,甚至公園草地等等,當然也有在書店。一般看組織人的資源或經費問題,開放場所的話除了預約的參加者,也不拒絕圍觀群眾。
很多回答的嘲諷,估計仍然停留在學術就只和實驗室教室掛鉤的老式或中式印象上,這些學術酒吧並不一定奔著發文章或嚴肅研究來,就三五好友或感興趣的人聚一起聊聊感興趣的學術話題,換一種侃大山的地方或做一點科普活動,諾貝爾搞笑獎可以參考下。所以這種活動,通俗普及與大眾參與才是重點,學術話題宣傳總比棋牌賭博的民間流行更有意思,學術要祛魅,老師學者也有常人的一面,不一定只能拿來嚴肅研究,也完全可以業余來科普分享下,或將其作為談資,調劑生活,增加趣味,不同環境不同人不同需求。
獲得什麽看個人興趣與基礎了,即使不能完全聽懂,作為一種消遣或社交活動也行。不同領域其實研究討論方式不一樣,人文藝術方面重點就是接觸生活和真人來啟發靈感,理科看人,在哪討論不重要。酒吧這種環境更適合文青一類,理科需要點黑板ppt,但通俗性質的科普文理都無所謂,本來也有侃大山性質,社交也是學生或年輕人的剛需嘛,一些畢業工作的不想通常喝酒跳舞社交,可能更喜歡這種。這種學術酒吧,或許也有潛力發展成「智性戀相親會」 /doge
個人以前組織過的類似活動,更接近中國古代曲水流觴中對詩,對聯等大家都能互動交流的形式,而非通常的講座討論,可能多一點趣味與挑戰。參加者進來還可翻閱活動的一個共享問答本,提出自己的相關問題,或解答其他人的提問,可能完全陌生甚至聯系方式都沒留,各種型別都有,還可跟貼補充(不妨看成線下知乎,其實在知乎前就推過)。另外中國古代書院就有很多類似的學術活動,包括公開向大眾老百姓的講學,相關組織方式與經驗也值得今人了解借鑒,可參考前答介紹: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求真書院推出的「傑出少年數學示範班」?
最近流行起來的學術酒吧,更多是人文社科方面,倒更適合酒吧氛圍,有的組織者可能還是酒吧合夥人,這也算一種盈利模式的嘗試,剛刷到一個相關視訊,其組織者的回復引來參考:
作為小酒館的合夥人,我們不是想做成學術大講堂啊。我們是想做成電影【午夜巴黎】這樣的文藝氣息很濃的小酒館,並不想搞噱頭。我們自己也不是搞噱頭這一卦的人。希望能做成個有精神追求的小酒館吧。另有評論不太看好:
北京十幾年前的車庫咖啡,笑而不語,能活過春節算我輸!車庫咖啡老板現在做了新的空間叫昆侖巢。
這個問題更大的意義可能是讓一些常舉辦活動的組織如讀書會論文俱樂部等來答下,分享下相關經驗教訓與活動內容,也歡迎評論區分享各城市的相關資訊,北京的話集智應該不錯。
要永續的開展這種學術大眾活動,不妨再借鑒中國傳統類似活動的經驗,而不只是像上述學國外的風氣, 很多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或活動越來越陌生,不少以為中國沒有的事物現象,其實都是出口轉內銷 ……引前答介紹參考:
不同思想的交鋒、辯論,在書院中是十分常見的。當時禪林間也有這樣的風氣。因為禪宗本來就是在中國社會中形成的,吸收了這種風氣。有開講、有小參、有大參、還有晚參。小參是隨機開講,晚參是晚上開講。聽者 除了在講堂上質疑之外,還可到住持的住處去質疑問難, 這跟書院是非常類似的。以明末劉宗周【證人社會儀】為例。講會皆有一位司會,也就是主持人(日本至今仍保持著這個稱呼)。司會宣布講會開始以後,敲雲板; 雲板三聲之後,司贊,也就是司儀,命童子歌詩。歌詩畢,再傳雲板三聲,主講人才開講。
在主講人和聽眾之間,還要虛設兩席,虛位以侍。幹什麽? 一位叫秉筆者,也就是記錄;此外一位是講友。講友是來討論的。此外尚須「另設一案於堂中,以待質疑者」,要專設一位質疑者。講友和質疑者,在講的過程中會不斷提問,或講畢代表聽眾來質疑,跟主講人展開討論。
大家來參加講會,但經費誰出呢?有些書院會自己出,有些則是 參加的人繳費。 證人書院就說要繳費,然只需交一錢以上、三錢以下。意思是說要繳費, 但不要你繳多。
講會通常是早上七點鐘到十一點。十一點結束以後,就該吃午飯了。那午餐又怎麽辦呢?通常是四人一桌,菜兩葷兩素。若講會延續到晚上,那就葷素六色、酒數行。山長、地方官或比較尊貴的客人則「倍之」,更豐盛些。 不像今天我們這樣不管飯。
講會特點:
一是講會有高度的儀式性。不是一上來就開始演講, 演講前要焚香、要擊雲板、要歌詩 。歌詩非常重要,因為儒家的教育要「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禮,除了剛才說的以外,還有祭祀。每次講會前,司會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上香後才開始主持講會。所有這一切,都顯示了講會的儀式性。
其次該註意的是會約。
許多人都知道或讀過【白鹿洞規約】一類文獻,但那只是大的、方向性地指明。每個書院在具體營運過程中,其實還有非常多、非常細的規範,包括怎樣吃飯、怎麽繳費、每個月聚幾次,是朔望集,還是每個月初三、初七聚會?每個聚會多少小時等等。這些規定必須非常細,否則群體生活便難以進行。
現代人講中國古代社會,常有個誤會,說西方人才有契約精神、才有社團契約;中國只講禮,只是宗族禮法型的有機社會,不是機械的社群社團組織,沒有契約精神,所以法治不彰等等。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的。講這話的的先生們,從費孝通以降,都 不懂中國的社、團、行、會。
古代社團規章制度,自漢魏以來就非常完備了。書院的典章制度更是細密,這是它的第二個特點。其中有許多生活性的規定,包括吃飯、喝茶。例如講會開始之前總會有來賓先到,到了以後幹嘛呢?閑晃?瞎扯?當然是先喝喝茶,以後再進行正式的講會。
傳統上書院都 提供茶水,甚且供飯 。固然有些書院要收會費,但也有不收的。如泰州學派的王艮(心齋),講課時就有個樵夫常來聽。他叫 朱恕 ,後來也成了有名的學者。 他每天砍柴都路過王心齋的書院。有次,聽了入神,以後就每天來聽,餓了、渴了就在書院裏吃,後來即拜王艮為師。這類例子並不少見。
這是明代的情況,起碼是浙江流行的方式。王陽明在紹興蕺山書院就是這樣,他的後學便也都維持了這樣的制度,且會詳細寫在書院的會約、會儀裏。所謂會約,就是書院的規矩,告訴你講會該怎麽辦,有哪些儀程、要如何進行等等。我剛剛說的制度,就見於證人書院的會約。
會約規定的,不止是講會如何進行,還有許多。如現在辦活動,門口不是也常有簽到簿嗎?簽到簿,那時叫做 會約簿。前面常有一段引言,很正式的一篇古文或駢文。我們現在也常有簽到簿,但都沒有引言。這引言是說明這次是什麽會、有何意義、有哪些規矩、會是怎麽辦的等等,其實甚為重要 ,我們現在皆是因陋就簡。
更多參考 如何評價中國現在的學校教育?
希望中國的學術酒吧,或類似的公共學術討論活動能帶來
更多的「朱恕」
有興趣復興傳統講會的可評論或私信,以後新漢化計畫的活動特別是學術討論也可借鑒,不一定在酒吧,茶館咖啡館,書店公園都可,甚至青旅民宿,共享空間,山野營地都行,地方靈活多元,普及學術(科普的拓展)與開放包容的特征最重要。
你有哪些話想對知乎上關註你的人說?
最後附一些網圖參考(侵刪):








不少以為只是國外的東西其實中國更早
為什麽古人行文不使用標點符號?難道這麽簡單的東西都不會想到嗎?或者有什麽隱情?(中國古代更復雜多樣的標點符號體系)
中國古代數學書中為了研究有沒有發明過什麽特殊的符號用來做深層次的計算、證明或定理表示?(中國抽象算符)
有沒有什麽平常人以為古代沒有但實際上已經有了的東西?(中國的冰淇淋,魔術方塊,眼鏡,手槍……)
為什麽感覺每當提到古代的天才,腦海中關於中國的就都是文學天才,而關於西方的卻是數學天才?(中國數學的公理演繹系統)
如果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科學會誕生在中國嗎?(中國廣義的「哲學」體系)
為什麽中國古代,沒有人思考『萬有重力』?
如何評價曹則賢教授關於數學物理有 85% 的知識未傳入中國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