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呢,你是覺得只要聲稱某物對牙齒不好、人們就會拒絕食用它嗎?
——那會讓人難繃:我們不難註意到,米飯、饅頭、麵包在不註重口腔衛生的情況下也對人的牙齒不好。
還有更難繃的。我們不難註意到,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命題「可樂對牙齒不好」,不是每個知道這命題的人都會相信它,更不是每個相信這命題的人都會覺得這「不好」會很重要。
具體的人對風險的偏好、對含糖碳酸飲料的偏好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但總體上有些趨勢:
「不好」是個籠統的定性描述,缺乏量化。被人說成「對牙齒不好」的事物範圍太廣,從常見食物到生活方式到刷牙方法,人們不難產生「無論怎麽吃喝,都需要註意口腔衛生、可樂無非是吃喝裏稍微值得註意的一種因素」的印象。
如果展開描述可樂損害牙齒的機制,那麽人們不難註意到這些機制可以被適當漱口、使用吸管、每天兩次正確刷牙等對抗,進一步降低所謂「不好」的說服力。
無論如何,牙齒狀態較好的人經常根本不會去想自己的牙齒會有問題。已經有牙齒問題的人在體驗了現代牙科技術後還可能覺得技術足夠覆蓋這種程度的不好。目前,我個人建議有條件保持牙齒健康的人不要寄希望於牙科事後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