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家居

我轉譯的第二本書,關於92個理想的家

2022-06-26家居

我轉譯的第二本書【越住越舒服的家】,歷時2年多,終於上市了。

接下任務是在2020年初,疫情爆發、加上自己又在孕中後期,出不了遠門、工作驟減,閑來無事就當作練習日語。咖哩踢著肚子,陪我完成了兩本小書的轉譯(另一本也特別有趣,希望快點能見面)

孕育一本書比生個孩子要難得多了,如今咖哩已經2歲了,我才剛剛拿到實體書。原本年初就能上市,後來遇到深圳北京封控、印廠停擺、司機被隔離等種種,一直拖到現在出來。

跟編輯聊天時繞不過的三個字就是「太難了」,她說這兩年做書各種費勁,本以為今年要好了,結果更費勁了。接著彼此安慰,總結陳詞是「平安就活著就好」,大家都在為迫在眉睫的剛需生存發愁,無心買書再正常不過。

但我仍然覺得,這些非必要的東西非常必要。房子不僅僅能住就好,而是承載了不同人生活的心靈棲息所。

正如這本書想傳遞的訊息:

把對生活的理想,融入家居設計 中。

是你的生活,讓房子變成了家。

建築設計師西久保毅人和他的微笑工作室,提供了92種關於「理想的家」的設計靈感。

讓大人和孩子都舒服的家?

完美融入街區風景的家?

可以流動起來的家?

坐在裏面吃飯很開心的家?

獨一無二只屬於我的家?

低落時有地方躲起來的家?

作家角田光代 的家也由西久保先生設計,她在序中寫到,「從交付屋子那天起,我和丈夫立刻就有了‘回到我家’的感覺。」

他設計的房子,不是說多麽別出心裁,只是從頭到尾都圍繞著「誰來住」而展開。

書裏還展示了部份設計草圖,包括房子的平面圖、剖面圖 ,甚至客人自己手繪的可愛素描。

非常打動我的一點是,他會用心從孩子的視角去考慮:

「大多數空間和街道,都是根據成年人用起來舒服的平均尺寸而建造的。然而小孩子也一同生活在這個空間裏。這般創造出來的世界與孩子們無關,他們只能用自己小小的身體同眼前的事物對峙,用想象力來進行解讀。

為大人建造的設施,孩子們卻能憑借一點點靈感,將它們變成適合自己身體大小的絕妙空間。」

有帶娃經歷的話特別感同身受,常常需要蹲下來保持一個不自然的姿勢和孩子對話,沒辦法保持很久,彼此都覺得難受。

在家裏只要設定一些小小的機關,比如高低錯落的小台階、稍微不同的色差、立體迴圈起來的動線,大人和小孩都會覺得自在許多。

這本書的主題不算我最感興趣的,但卻給我帶來很大觸動。

2016年和2017年,連續經歷了北京上海的兩次裝修,我本能地對這件事很抗拒,因為太繁瑣且完全超出自己的專業範疇,絲毫不想事無巨細重頭學習一遍,同樣的精力我要放在自己更有熱情的地方。

可能是前十年都習慣於漂泊不定的生活,對住的要求比較隨意,不想動腦子花心思,只要溫度濕度舒適、有一床幹凈的被褥就行。

然而看著書裏每一棟房子,卻深刻感受到家這個「空間」,有許多種可能性的延展。

日本這類委托設計師專門建造的房屋多為「一戶建 」,用國內的詞語表達類似於「別墅」,但差別在於人家有一塊地,可以在上面按照自己的意願發揮,而不是開發商早已建好的模型。

從外觀上來看,房子會成為街區風景的一部份,有客人的房子既要經營店鋪,又作為住所,那就更需要跟整個社群產生羈絆,仿佛深深融入街道。

而在內部功能上,房子應該成為對一家人來說感到安心的「容器」。尤其這幾年裏出行時間大大減少,宅家的時光越來越多,家的重要性格外凸顯出來。

好的家居設計,不是說把一座房子裝飾得多麽好看多麽上照,而是在此過程中,觀照到住客真正需要的東西,而非人雲亦雲的流行趨勢。

例如我自己,就不喜歡容易落灰的隔板、開放式櫥櫃,不想把家搞成展示小擺設的博物館,務求眼前清凈,那麽如何收納就格外重要。

這裏看不到流水線的ins風,也沒有清一色北歐極簡、日式幽冥,有的是92種鮮活的情緒和想法。

參照西久保先生的一句話來說就是:

「每一家人的房子,都應該保持與他們相襯的樣子,不做多余裝飾,有絕妙的生動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