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經驗不足、社交圈子狹隘這些方面blues @blues 和河流 @寂靜的河流 已經聊過了,我聊點另一個視角的。
本質上,電競發展到如今或許有很多擁躉,但電競圈本身從業者還是一個圈地自萌的狀態。
而所謂的「女友轉會期」恰恰是圈裏人人際交往圈高度重合的一個縮影。
Newzoo 釋出的【2022電競產業報告】中顯示 2022年,全球電競觀眾數將增至5.32億,同比增長8.7%。 每個月觀看一次以上的核心電競愛好者將達到2.61億以上,偶爾觀看的非核心觀眾則將達2.71億。
這一點只要你看微博熱搜的頻次或者有過較長時間的觀賽經歷,都能明顯的感知到電競影響力在近幾年的顯著飆升。我清晰地感知到這一點是s8的八強戰10月20號,我那個從來不玩遊戲的本科舍友從外面回來看到我垂頭喪氣的樣子的問了一句:「RNG輸了是吧」。
觀賽人數屢破新高和行業內人才濟濟並不能畫等號,電競產業已經脫離蠻荒時代往規範專業的路上行進,但相關的人才配套還遠遠達不到標準。 其實還就像我說的,我們或許都能在身邊的親戚朋友中找到幾個銀行的,老師或者醫生。但是少有聽到誰家孩子去電競打職業或者從事相關產業鏈的工作。
說白了,很多人彈幕上吵吵著想要從事電競相關工作,但是少有人付出行動。即便真的想去,也往往想去當解說主持這類台前露臉的活兒,而這 恰恰是這個產業鏈上最不缺人的地方 。那些後期,導播,動效制作等等幕後工作才是產業人才空洞的核心區域。
回到這件事情上,墨子先後和letme,lwx,tian扯上關系,讓人高呼,他們就沒人了嗎?
那你回想一下近來的轉會新聞, 轉會期左右倒右手這波操作的,有何止存在於女友圈?
每個行業金字塔尖的人都不多,但很多行業不顯,一是因為塔與塔的交流多,二是自身塔的基座也大。
恰恰這兩點,戳中了電競選手乃至整個電競圈金字塔的命門。
電競選手平日訓練任務繁重,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訓練集中且封閉,客觀上壓縮了溝通的渠道。又因為自身的低成材率和高門檻(如rank分)導致這個能進入塔裏的就那麽些人,從底層邏輯上焊死了擴充塔基的途徑。
作為廣義上的觀眾,我們當然只知道或者說關心那些流量大的選手或者他們的私生活。但是掰開揉碎了,全LPL稱得上腕的,又有多少人呢?
我們喊著禦三家、四皇、仁川人、巴黎人、冰島人,年年銀河戰艦。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原有奪冠或爭冠隊伍解體後重新打散排列組合呢?
我們整天期望好的教練,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基本教練都是選手退休轉型的呢?
女友轉會期的轉會池子或者說真正和電競圈高度繫結的網紅圈子又有多少可供挑選呢?
資源匱乏之下迴圈利用也不足為奇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