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資料圖
近日,不少老師和家長發現,一種名為「小馬寶莉」的卡牌正在中小學生群體中流行。只要走進學校旁邊的文具店,就可以買到卡牌盲盒。孩子們一旦拆出心儀的卡,往往會激動得手舞足蹈;一旦拆出所謂的「廢卡」,則一臉失望隨手丟棄。
據央視【財經調查】報道,類似「小馬寶莉」的卡牌盲盒,在未成年人群中無序銷售,孩子們動輒幾十元甚至數千元購買這類盲盒,讓家長們很苦惱。也有網友認為,「每一代少年兒童都追逐過類似的東西」,對此不必過度緊張。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今天的卡牌盲盒與當年的火柴盒、糖紙、煙標,遠不是一個概念和量級。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為卡遊的核心產品——集換式卡牌,銷售收入高達16.75億元,占卡遊公司總收入的85.8%,這一數據從側面證明,如今的卡牌盲盒已成為遊戲、玩具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從媒體報道來看,有小朋友「愛上了抽卡,平均三天抽一次卡,每次會花費500元到600元」,有小朋友「5天花了5萬多元」,至於卡牌的價格,「最便宜的為60元,最貴的達4000元」。中小學生沒有經濟收入,也未必對金錢有明確的概念,一旦入坑很容易花錢如流水。可以說,現在的小朋友為收集卡牌付出的代價,和從前的「小打小鬧」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如今卡牌的玩法更「刺激」也更危險。據【財經調查】報道,現在小朋友們最流行的卡牌玩法,就是短視訊平台的拆卡直播間。他們在其中以小博大,小小卡牌,儼然成了變相的「博彩」。在種種玩法的加持下,小朋友越玩越上癮,有的玩家甚至在網路直播間裏直接成箱地購買。
如果說,當年小朋友收集的小玩具、小玩意更大程度上屬於自娛自樂,那麽現在的卡牌玩法無疑更容易激發他們的「賭性」,使得他們陷入互相炫耀、攀比的惡性迴圈。尤其是考慮到未成年人的心智尚不成熟,自控能力還很有限,小小卡牌的破壞力不應被低估。
還要看到,這些卡牌背後的「水」很深。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遭遇的騙局,比如在鏡頭外搞小動作或是提前抽取卡包中的小卡來控制抽中卡的等級,從而操控下單人的心理。另外,有學生做起了卡牌轉賣「生意」,還有人建群聊「互通有無」。一旦陷入騙局或相關經濟糾紛,對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小事。
事實上,對於卡牌盲盒的監管一直有法可依。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盲盒經營行為規範指引】中的相關規定,未成年人是不可以獨自購買卡牌盲盒的,但作為「小馬寶莉」卡牌盲盒的出品方,在實際經營和管理中恐怕並沒有遵守相關規定。
同時,盡管直播平台也曾釋出聲明,要求主播規範直播行為,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所謂的規範僅流於表面,擺上「未成年人禁止下單」的牌子後,主播售賣商品時並不會對下單人的身份進行核查,而獎勵玩法也在不斷加碼。在直播間拆卡熱潮中,不少未成年人甚至做起了「拆卡主播」。
因此,對未成年人「集卡成癮」現象理應引起重視:必須及時進行引導和監督,不能讓小小卡牌的風潮失去控制,不能讓孩子們單純的快樂變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