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8 REMAKE】給我最大的兩個感受是:
簡而言之, 工藝上或許有長進,但這次選酒眼光確實不太好。

簡單用我玩的孫堅與劉禪兩個存檔內容, 不太系統、偏重遊玩體驗的去講 我對【三國誌8 REMAKE】的看法吧。
孫破虜討逆(?)那些事 ——有關劇本、地圖、事件的體驗
早在【三國誌8 REMAKE】預熱階段,光榮放出的這代武力排行榜就受到了一定爭議。

畢竟東吳武將上榜已經是比較罕見的事情,上榜的人還是孫堅而非太史慈,也算是稀奇事了。
我其實單方面還蠻期待數值改動的,畢竟有升有降資料庫才不單調。當然,各家粉絲的ttk與我無關。
這是我孫破虜開局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劇本與地圖。
我並沒有玩過原版【三國誌8】,但大概也聽說過【三國誌8】PK的劇本是更豐富,遠超後面幾代的。
我原本的想法是扮演祖茂,但瀏覽了【三國誌8 REMAKE】的劇本, 孫堅的劇本是有專門最佳化過的 ,如果是AI控制,大機率祖茂也會平平無奇的打工一輩字,幹脆玩就先玩老板
如果你去看【三國誌·吳書·孫破虜討逆傳】,你會發現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192年跨江擊劉表身死這段時間的孫堅,幾乎每一年都出現在了一個不同的位置。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賊帥張角起於魏郡,......。俊表請堅為佐軍司馬,鄉裏少年隨在 下邳 者皆願從。中平三年(186年),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西討章等。溫表請堅與參軍事,屯 長安 。
時(187年)長沙賊區星自稱將軍,眾萬餘人,攻圍城邑,乃以堅為 長沙 太守。
周朝、郭石亦帥徒眾起於 零、桂 ,與星相應。遂(188年)越境尋討,三郡肅然。漢朝錄前後功,封堅烏程侯。
靈帝崩(189年),卓擅朝政,橫恣京城。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堅亦舉兵。(190年)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遂治兵於 魯陽 城。
(191年)卓尋徙都西入關,焚燒雒邑。堅乃前入至 雒 ,脩諸陵,平塞卓所發掘。
初平三年(192年),術使堅 征荊州 ,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拋開【三國誌8REMAKE】,其他幾代都沒有做出這樣的豐富度,顯得孫堅一直很「呆」。那麽【三國誌8 REMAKE】是怎麽表現的呢?
1.劇本與演義傳的優秀之處
先說優點 :
與孫堅武力上升對應的, 【三國誌8 REMAKE】也明顯增強了孫破虜故事的豐富程度 ,從劇本的用心程度來看,似乎無可指摘。這也是我選擇孫堅開的原因。
如果討論孫堅的實際所在位置, 無疑每一個位置都還原了 ,包括186年平邊章叛亂。孫堅作為軍團長在董卓軍活動。

而光榮豐富了【演義傳】的更多事件設計,無疑為孫堅的帶入帶來更多體驗。
2. 劇本-地圖-事件鏈相互桎梏的缺點
可惜,【三國誌8】原本的玩法並不足以支持REMAKE的許多構想,光榮努力還原了,努力增添更多,但可能不如不還原。
舊酒勾兌新酒,瓶與酒不適配,在孫堅劇本的體驗達到頂峰。
我簡單列舉四個劇本的情況,實際操作起來,其實很多「看似合理」釀成了更大的不合理。
1)184年——復刻過程的小問題

我的孫破虜討逆之旅就是從184年開始, 原計劃按照孫堅的路線,從下邳過小沛,而後攻打譙、汝南,最後直逼宛城,破敵後下野/轉流浪找董卓軍。
但離譜的是,一直持續到張角身死、黃巾軍解散時,你甚至無法撼動小沛一絲——雙方勢力過於懸殊。
為了限制遊戲強度,很合理,我懂。有幾代劇本也是同樣這麽設定的。
但或許更適合設計為流浪軍團?
我去查了一下【三國誌8】,直接沒有設定孫堅勢力——這顯然也是另一種合理的設定,幹脆別設定孫堅的勢力,讓何進跟黃巾打,要不然孫堅算在朝廷旗下,這樣派給董卓也方便。
2) 186年——武將-事件鏈-劇本導致的缺陷
平邊章系列劇本的一個關鍵人物——張溫,直接查無此人了。 遊戲裏僅剩的那個張溫,是【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的吳國張溫。

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三國誌8 REMAKE】剛吹噓了自己1000余的武將數量,結果就少了一方軍閥的關鍵人物,這多少有點說不過去。
而更說不過去的是, 【三國誌8】的原劇本是存在這一人物與軍團的。張溫在REMAKE被刪除了。

兩種可能:
- 光榮認為做張溫角色很費事且沒必要
- 光榮做了這個劇本,但不想做相關事件
前者幾乎不可能,因為如果懶得做角色,1000多個角色怎麽砍也砍不到一方軍閥頭上。
於是一個不難獲得的結論是,光榮在劇本與事件鏈上偷懶了。 因為涉及勢力的替換,涉及權力爭奪,只能透過演義傳實作。
為了平邊章不受關註的小劇本,大動幹戈的做一個張溫與董卓相爭、勢力變動的演義傳,有點不劃算。
理論上,應該是事件鏈內容量>劇本內容量,但因為這一代劇本眾多,事件鏈可以一定程度上「擺」一點。這並不嚴重,但如果延伸一下,或許【演義傳】不能觸發,劇本玩三年以後就距離史實面目全非也許也跟事件觸發太少有關。
不過與後面相比,這依舊是小問題。
3)190年——事件鏈-地圖-劇本導致的缺陷

什麽叫新瓶與舊酒的不相容,什麽叫酒過於陳舊,這裏就是我的解答。
如果有大地圖系統,孫堅在江東,也不是不能發兵借道討董。 但8代「舊酒」的地圖機制,導致了孫堅不能在不影響盟友的基礎上伐董。
不能親身伐董,其實也不是什麽大事,假定劇情推動,OB就完事了,那麽多代都是這麽過來的。 但作為這一代策劃的寵兒,【演義傳】有一條,名喚「找到玉璽(孫堅)」

這個任務無所謂, 但【三國誌8 REMAKE】的【演義傳】,要求某人在某地才能執行觸發。

孫堅不能隔空取得玉璽。這也無所謂,出城跑過去就完了, 但【三國誌8 REMAKE】師承【三國誌8】的機制,君主「只能前往所在勢力的相鄰城市存取」
「得,幹脆長沙附近的根據地也別給你了,你去洛陽邊上玩吧。」——我推測的策劃內心OS
於是孫堅的根據地, 從江東變成了許昌 。從孫堅當時所處的位置,是有點道理,但更有些好笑。

看起來孫堅滿地亂跑還原的很像,但實際上,原本孫堅的老巢一直在長沙。
這樣的設計,反而讓十八路討董劇本變得無趣了—— 以往的十八路討董劇本,孫堅能在江東割據,現在好了,中原混亂程度+1,江東少了個未來的霸主。
但抽象的內容遠不止於此,大的還在後面。
4)191年——事件鏈-地圖-劇本導致的缺陷

最抽象的他來了:
這個地圖,是跨江擊劉表。青色是劉表,紅色是孫堅。
至此,已成藝術。
Man, what can I say?孫堅 out.

這個劇本我繃不住了很久, 就是說,如果8代實在沒有這個條件還原這個劇情,把這段【演義傳】保留到15不好嗎?
5)武烈皇帝建國傳
最後,因為實在實作不了18路諸侯伐董,好生生的孫破虜討逆傳,最後被我玩成武烈皇帝建國傳了。
這也反映了【三國誌8 REMAKE】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大地圖後,【三國誌8】原始的系統是極其快速攻伐且養成比較容易的一代的。
當然,正因如此,我也找到了獲得更好遊戲體驗的方式。
阿鬥亡國逆襲奮鬥史 ——有關角色扮演、關系的體驗,提高體驗的個人推薦
有一種快樂,是當傻子的快樂
1. 體驗與建議
8代給我的另外一個反饋是養成比較容易,無論是自己五維的提升還是戰法特技的提升都還比較快,如果起點比較高很容易拉出全百全滿怪物。
而在關系上,這一代的同伴重要性也是極其重要的,甚至有看到過馬謖從劉禪身邊拉走諸葛亮的案例。
如果是正常體驗,這樣的體驗難說是好還是壞,但經過「孫破虜討逆傳(武烈皇帝建國傳)」後,我還是 找到了我個人最適合於這樣遊戲節奏的劇本與體驗。
簡單來說,就是 不要龍傲天,使用一些低五維的武將,選一些不太能快速擴張的劇本,在逐漸鞏固勢力的同時兼顧培養,緩解一定重復性的體驗。
更重要的是,相比於之前幾代作品, RPG元素增強使操作難度有被大幅降低了。
以下是我的個人推薦:
劇本選擇:虛構-鄧鐘起義
角色選擇:成都-劉禪(在野)
劇本方面,這算為數不多後期不會過分乏味的劇本 ,劉禪、鐘會、鄧艾以及曹魏這邊的幾個將領,總的來說少不了很多認識的熟人。
而且難得中後期還能考慮搶根據地、在野或者打工過渡。鄧鐘兩家新勢力帶來的混亂與割據也降低了純三足鼎立的無趣。


角色方面,雖然劉禪5維低的發指,但機制在這裏,難度依然不高。
RPG元素強、關系重要帶來的效果就是,相比於其他版本的劉禪與「六一居士」,這個版本的劉禪潛力更大,不至於過分坐牢。
同樣值得註意的是,劉禪的關系網為0。好處是,有很大拉攏名將的空間,壞處是,註定與幾個蜀漢老臣無緣了。

2. 個人遊玩經歷的簡單分享
其實劉禪這個檔也是剛開,而且中間也沒怎麽記錄,其實 @白玉京 老師的那篇【潘鳳傳】比我好多了。我再東施效顰也難以望其項背,就簡單介紹有趣的瞬間吧。
1)窮在鬧市無人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阿鬥窮
推薦開局前往長安,在初始地點成都拉流浪軍團招不到高水平武將,且文名、武名提升度有限,周邊有強敵環伺。以下為演繹:
我是劉禪,上一世,我被嘲笑樂不思蜀,羞愧難當,這一世,我再生進了平行世界,鄧艾、鐘會接連叛變,我則在成都成了孤寡老人。
氣不過、氣不過,我劉禪今天就是要重振蜀漢。
第一站,梓潼,找愛醬姜伯約,共商復國大計!

我呸,姜維你個不知廉恥的三姓家奴、追名逐利的白眼狼, 後世說你是為了復興蜀漢忍辱負重,我看你就是跟那個鐘會看對眼了! 罔相父養你多年,芻狗不如的東西!
我再找,找先鋒官廖元儉,再為我鞍前馬後。

行行行,廖化,老東西,你73統率、76武力的垃圾,沒我你配什麽先鋒官,老匹夫如此對我,氣煞我也。
好,我掏錢,我設宴,看你們願不願意來!

唉,窮人十字街頭耍十把銀鉤,鉤不住親人骨肉,富人深山老林舞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 。
我要去長安,去西漢的首都,再來收拾山河!
2)在長安共商......滅吳?
推薦結為金蘭的兩個武將:長安王濬、鄧艾軍杜預,演義名將,低名聲也能敲開門,水平足夠。畢竟無歸屬的城池有限,沒有時間等名望的累積。前期個位數的能力可以不訓練,直接幹活都比訓練的經驗升的快。
以下為演繹:
「來來來,王將軍,你我推心置腹,豈能相負。」
「杜哥,咱倆秉燭夜談,暢快一番可好?」


要麽說長安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呢,人才輩出啊,西邊不亮東邊亮,狗殺的姜維不給開門,猜猜我在長安的大街上遇到了誰?王濬,未來的益州刺史、龍驤將軍。
我告訴你,你家鐘士季還要配合鄧士載才能滅國,我有王士治,一個頂兩個。我告訴你,別看你們現在占著我的老家神氣的很,我告訴你們,我家王士誌才是最棒的,他比把我老爹打的滿地亂竄的曹操還厲害!
還有那個杜元凱,「杜預巴山見大旗,江東張悌死忠時。已拚王氣南中盡,不忍偷生負所知。"聽過沒,可惜那個鄧艾也有眼無珠,連個官職都不給我杜哥哥封,杜哥哥,你早晚做到鎮南大將軍,他們不給你的官職,我給你。
王哥,你得替弟弟做主啊!杜哥,我好苦啊,嗚嗚嗚T^T。 杜哥,王哥,昔日我爸爸跟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今天我們歃血為盟義結金蘭。共商伐吳啊不,是復國大計
去天水!起兵!自領州牧。

3) 遠交近攻,平南還是征東
不相鄰的勢力有鄧與吳,相鄰的有鐘與魏。具體是先恢復三足鼎立還是先抗擊魏國亂戰取勝看個人,我個人的選擇是先拉鐘抗曹,結盟拿下長安,最起碼有一個割據一方托底以下為演繹:
兩年半過去,劉禪五維也都上10了,也不是當初那個傻子了。

天下又是犄角之勢,東邊吳魏各占了近半壁江山,西邊我們老劉家跟老鄧家老鐘家擠在一隅。

跟誰合作,跟誰反睦,這是一門學問。
都說遠交近攻,遠的盟友,有鄧艾軍,有吳國。近的敵人,有鐘會軍,有魏國。交誰,攻誰,都需要考慮。
不過,盟友其實根本不難選——自古以來,再也沒有像吳國跟蜀漢那樣的好盟友了。
好吧,其實是杜哥哥跟王哥哥對東吳有血脈壓制。
近一點的對手,其實看起來也很好選,但其實不然。
拉鄧打鐘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劉禪軍旗下可用武將最少,鐘會軍立足未穩,且手中有能將領也多,能快速擴大地盤不說,也能收獲一批好手。

但我的選擇依然是拉鐘抗曹。長安城兵精糧足,城高池深,確實艱難,但畢竟,拿下長安,湊齊武威、天水、西平、長安四城羈絆, 再不濟也能稱霸西北雍涼一方 。

於是,劉鐘孫的反魏三家已經形成了。
不過雖然我劉禪貴為盟主,當務之急依舊是快速發展,至於老孫家跟老曹家圍繞建業哪的磕上了,那都與我無關。需要馳援?剛開始還拒絕一下以示友好,後來發現,嘿,壓根就不需要我出馬,在千裏之外的天水,還沒到呢就打完了,那還不得狠狠聲援一下我家孫皓哥哥。反正都是幹打雷不下雨。
至於對內,首先要發展天水,作為抗鐘抗魏最前線,肯定是要軍民一心的。
至於為什麽不先搞大本營,沒辦法,只有天水能嘗試登庸到鐘、魏的前線武將。 21世紀跟2世紀稀缺品是一致的,最稀缺的永遠是人才啊!

我都眼饞長安太守文鴦好久了,但人家追求的是武名啊,門檻都踢爛了,還是連認識的機會都沒有,長安的守將都是好青年,一心向魏,唉。
倒不是不能用惡名去換忠誠度,但要知道,我爸爸是劉備,我也是要好名聲的好吧。
4)還於舊都,故事尾聲
有結盟的時候,推圖效率非常快,個人提升方面偏重做魅力姬的任務,畢竟劉禪除了魅力其他4維著實太差,交朋友觸發的事件也可以加經驗升級,效率比訓練還高一些
但是,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我劉禪,今天成功了。拿下長安,還於舊都!


目前這個檔就玩到這裏,後面能寫成文字的有趣內容就極其有限了,大抵思路是借聯盟的勢頭推下北方大部份區域,然後弱化版三足鼎立。
總的來說,雖然沒有完全打破【三國誌8 REMAKE】以及原版【三國誌8】的框架,但主要透過關系,結合這一代的特性,並沒有把類似「六一居士」的角色玩的非常坐牢,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遊戲可玩度,算是我個人提升遊戲體驗的手段了。
畢竟這一代的演義任務鏈,挺難復刻武將生平的,能低門檻、快速上手六一居士也不失為一種好體驗了。
(當然,純六一還是有些難度與費時間的,無魅力無文名難開門攢錢困難是前期最大的桎梏)
總結
就【三國誌8 REMAKE】而言,或許光榮真的沒有犯什麽十惡不赦的錯誤,但大抵【三國誌8】的遊戲性在今天已經不討喜了,而作為【三國誌】系列的第一部REMAKE作品,許多其他遊戲REMAKE的經驗與細節也並沒有實際挪用到位。
體驗說不上好,但也不是沒有放低期望後聊以慰藉的遊玩方式。
或許高額的定價以及與前幾代相比不匹配的遊戲性是壓死駱駝的稻草吧。光榮真的有嘗試做很多東西,比如孫堅劇本的那些劇情還原, 但遺憾酒與瓶的問題是極其難以解決的,選擇8代而非往後幾代進行重制,或許從一開始就不能算一個好的決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