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得了糖尿病很焦慮咋辦?

2023-09-02健康

我很理解很多患上糖尿病患者的焦慮和不安心理,我將從 為什麽會焦慮、如何消除焦慮、如何科學調養、糖尿病病例 分析4個方面給各位朋友消除心中的疑慮和不安,也希望天下所有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能夠早日重新擁抱更健康的生活!

一、得了糖尿病為什麽會焦慮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其對患者心理產生焦慮情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糖尿病的診斷往往是突然降臨的,對於許多患者來說,這意味著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原本自由自在的飲食模式被嚴格的飲食控制所取代,喜愛的高糖、高脂肪食物不得不被限制或摒棄。例如,一個熱愛甜品的人,確診後可能連一塊小小的蛋糕都要再三猶豫,這種對飲食樂趣的剝奪感會讓患者產生失落與焦慮。而且,運動方面也需要做出調整,可能要增加運動量,這對於一些習慣了慵懶生活方式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擔心自己無法堅持,進而對未來的健康狀況感到擔憂。

其次,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甚至終身的過程。患者需要頻繁地監測血糖,可能一天要多次刺破手指取血檢測,這種反復的疼痛刺激會加重心理負擔。同時,長期服用藥物或使用胰島素治療也會帶來諸多不便。藥物可能有副作用,患者會擔心這些副作用對身體其他器官造成損害;而胰島素的使用需要掌握正確的註射方法、劑量調整等知識,害怕操作不當引發低血糖等危險情況,對自我管理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產生焦慮。

再者,糖尿病所帶來的並行癥風險是籠罩在患者心頭的一片陰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導致失明,糖尿病腎病可能發展為腎衰竭,糖尿病足可能面臨截肢風險等。患者常常會想象這些可怕的後果降臨到自己身上,對未來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安全充滿恐懼。例如,當看到身邊有糖尿病患者因並行癥而身體殘疾或生活不能自理時,這種焦慮會愈發強烈。另外,糖尿病對家庭關系也會產生影響。患者可能會覺得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擔心因為自己的疾病花費大量的醫療費用,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或者因為自己的健康問題而無法像以前一樣照顧家人,從而產生自責與焦慮情緒。

二、如何消除焦慮

1、認知重構

患者需要正確認識糖尿病。了解糖尿病雖然是一種慢性疾病,但透過科學的管理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學習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和預後知識,明白只要遵循醫囑,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就能夠大大降低並行癥的發生風險。例如,參加糖尿病健康講座,閱讀專業的糖尿病科普書籍,與醫生進行深入的交流,糾正自己對糖尿病的錯誤認知,如 「得了糖尿病就等於絕癥」 等觀念,從而減輕焦慮。

2、心理支持


家庭和朋友的支持至關重要。家人要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理解,在飲食安排上與患者共同調整,鼓勵患者積極運動,陪伴患者去醫院就診等。朋友之間也可以正常交往,避免讓患者因患病而產生被孤立的感覺。同時,患者也可以加入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組,與其他病友分享自己的經歷、感受和經驗。在這樣的群體中,患者會發現自己不是孤單的,其他人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和挑戰,從而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和支持,緩解焦慮情緒。

3、放松訓練


深呼吸練習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放松方法。患者可以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氣,讓空氣充滿腹部,感受腹部的膨脹,然後緩緩地呼氣,重復這個過程,每次練習 5 - 10 分鐘,每天進行數次。冥想也是一種很好的放松方式,患者閉上眼睛,專註於自己的呼吸或一個特定的意象,排除雜念,當思緒飄走時,不要責備自己,而是輕輕地將註意力拉回來,每次冥想 15 - 20 分鐘,每周堅持 3 - 4 次。此外,瑜伽、漸進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訓練也有助於緩解身體的緊張和焦慮情緒。

4、目標設定與自我獎勵


患者可以為自己設定一些可實作的短期和長期目標。例如,短期目標可以是在一周內將血糖波動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或者堅持每天運動 30 分鐘等。當實作這些目標時,給自己一個適當的獎勵,如購買一件喜歡的小物品、看一場電影等。長期目標可以是在幾個月內將糖化血紅蛋白降低到理想水平,實作長期目標後可以安排一次旅行等較大的獎勵。透過目標設定和自我獎勵,患者能夠增強自我管理的信心和動力,減少焦慮感。

三、如何科學調養

1、飲食調養

(1)控制總熱量
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活動量等因素計算出每日所需的總熱量。一般來說,成年人休息狀態下每日每公斤理想體重給予 25 - 30 千卡熱量,輕體力勞動 30 - 35 千卡,中度體力勞動 35 - 40 千卡,重度體力勞動 40 千卡以上。例如,一個體重 60 公斤、從事輕體力勞動的糖尿病患者,每日所需總熱量大約為 1800 - 2100 千卡。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 50% - 65%,蛋白質占 15% - 20%,脂肪占 20% - 30%。


(2)選擇合適的食物
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選擇低糖水果如蘋果、柚子等)、全谷物等。這些食物有助於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峰值。優質蛋白質來源包括瘦肉、魚類、豆類、蛋類、奶制品等。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如動物油脂、油炸食品等,適量攝入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魚油等。控制鹽的攝入量,每日不超過 6 克,以減少高血壓等並行癥的風險。同時,要註意飲食的均衡和多樣化,避免單一食物過量攝入。


(3)合理安排餐次
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將每日三餐分為五到六餐,這樣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例如,在兩餐之間適當加餐,可以選擇一些堅果、酸奶等低糖、高營養的食物,避免因饑餓導致下一餐進食過多而引起血糖波動。

2、運動療養

(1)選擇適合的運動計畫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遊泳、騎自由車等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選運動方式。這些運動能夠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助於降低血糖。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可以分為 5 次,每次 30 分鐘左右。此外,力量訓練如使用啞鈴進行簡單的手臂力量練習、深蹲等也可以適當進行,有助於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但要註意避免過度疲勞和受傷,力量訓練可每周進行 2 - 3 次。


(2)運動時間和頻率
運動時間最好選擇在餐後 1 - 2 小時進行,此時血糖水平較高,運動不易引發低血糖。避免在空腹時或胰島素作用高峰時運動。運動頻率要保持規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長期堅持運動對於血糖的控制和身體的健康狀況改善有著顯著的效果。同時,在運動前要做好熱身活動,如活動關節、拉伸肌肉等,運動後要進行放松運動,如慢走、深呼吸等,以減少運動損傷和肌肉酸痛。

3、藥物治療與血糖監測


(1)藥物治療
根據糖尿病的型別和病情,醫生會制定合適的藥物治療方案。對於 1 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是主要手段,需要掌握胰島素的種類、作用時間、註射方法等知識。例如,速效胰島素在餐前即刻註射,中效胰島素可在早餐前或晚餐前註射等。對於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飲食和運動控制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能需要口服降糖藥物,如二甲雙胍、磺脲類藥物、格列奈類藥物、α- 糖苷酶抑制劑、DPP - 4 抑制劑、SGLT2 抑制劑等,或者聯合使用胰島素。患者要嚴格按照醫囑按時服藥,不能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


(2)血糖監測
定期監測血糖是了解糖尿病控制情況的重要手段。一般包括空腹血糖、餐後 2 小時血糖、隨機血糖等監測。患者可以使用血糖儀自行在家中監測,記錄血糖值,以便醫生根據血糖波動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例如,在調整藥物劑量或飲食結構後,要密切監測血糖變化,觀察調整後的效果。同時,定期進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它能夠反映過去 2 - 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評估糖尿病長期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標。

四、糖尿病病例分析

之前在日常工作之余,我跟蹤了兩個比較典型的患者朋友,我可以分享一下對他們的觀察和控制過程,全程無廣告,盡可放心參考

病例一:

患者張先生,45 歲,企業高管。由於工作繁忙,長期處於高壓力、高熱量飲食和缺乏運動的生活狀態。在一次公司體檢中發現空腹血糖高達 12.0mmol/L,餐後 2 小時血糖 18.0mmol/L,被診斷為 2 型糖尿病。
張先生起初對糖尿病的診斷非常焦慮,擔心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受到影響。他一度陷入消沈,甚至拒絕接受治療。後來在家人的鼓勵和醫生的耐心勸導下,他開始正視疾病。


在飲食方面,他減少了外出應酬,控制主食量,增加了蔬菜和水果的攝入。每天早上提前起床進行 30 分鐘的慢跑,晚上下班後也會抽出時間去健身房進行力量訓練。醫生根據他的病情開了二甲雙胍和格列齊特兩種口服降糖藥。他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並且每天監測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經過半年的堅持,他的體重減輕了 5 公斤,空腹血糖控制在 6.0 - 7.0mmol/L,餐後 2 小時血糖控制在 8.0 - 10.0mmol/L,焦慮情緒也大大緩解,重新恢復了對生活和工作的信心。


分析:張先生的病例體現了糖尿病發病與不良生活方式的密切關系。在患病初期的焦慮情緒是很多患者都會經歷的階段。而透過綜合的治療措施,包括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心理調整,他成功地控制了血糖,也說明了只要患者積極配合,糖尿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病例二:


李女士,55 歲,退休教師。有糖尿病家族史,自己在體檢時發現血糖升高,被診斷為 2 型糖尿病。她對糖尿病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診斷後雖然有些擔憂,但很快就調整了心態,積極投入到疾病的治療中。
她在飲食上註重營養均衡,根據自己的體重和活動量計算每日所需熱量,自己制定了詳細的食譜。她每天堅持散步 1 小時,風雨無阻。在藥物治療方面,由於她的餐後血糖較高,醫生給她開了阿卡波糖。她認真學習阿卡波糖的服用方法,即在每餐第一口飯時嚼服。

同時,她還參加了社群組織的糖尿病患者俱樂部,在那裏與其他病友交流經驗,分享自己的飲食和運動心得。經過一年的調養,她的糖化血紅蛋白從最初的 8.5% 下降到了 6.8%,身體狀況良好,沒有出現任何糖尿病並行癥。


分析:李女士的案例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加強篩查。她積極的心態和主動學習疾病知識、自我管理的能力對病情的控制起到了關鍵作用。參加患者俱樂部這種社交支持方式也有助於她長期堅持治療方案,提高生活品質。

病例三:


小王,22 歲,大學生。在一次感冒後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時發現血糖異常升高,進一步檢查後被診斷為 1 型糖尿病。這對年輕的小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正處於青春年少,熱愛運動和社交生活,得知自己以後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治療,他陷入了極度的焦慮和自卑中。


他的父母帶他四處求醫,在醫生的詳細解釋和心理輔導下,他開始慢慢接受現實。醫生為他制定了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根據他的血糖波動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在學校裏,小王向老師和同學坦白了自己的病情,得到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他學會了自己註射胰島素,並且隨身攜帶血糖儀和糖果,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低血糖情況。在飲食上,他也學會了合理安排,在與朋友聚餐時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小王的血糖控制逐漸穩定,他也重新找回了自信,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並且還成為了學校糖尿病宣傳誌願者,向其他同學普及糖尿病知識。
分析:小王的病例反映了 1 型糖尿病在年輕人中的發病情況以及對患者心理和生活的巨大沖擊。早期的心理幹預、家庭和社會的支持以及患者自身的積極適應對於 1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心理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說明年輕患者在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後,依然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並行揮自己的社會價值。

糖尿病患者在患病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從心理焦慮到身體調養等多方面都需要重視。透過正確認識焦慮產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消除焦慮措施,科學地進行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血糖監測等調養手段,並參考不同型別的病例經驗,患者能夠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高生活品質,與疾病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