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如何吃才健康?糖尿病人能吃小米粥嗎?
糖尿病人為什麽要謹慎喝粥?
有一個病人是北方人,晚飯頓頓離不開粥,小米粥、紫米粥、大米粥、南瓜粥、白薯粥……十幾年前,家裏的老人查出糖尿病,全家如臨大敵,戒粥了,改成天天喝菜湯,但是老人家喝了一輩子粥了,不習慣喝菜湯。這是很多糖尿病人面臨的問題。粥其實就是碳水化合物,經過長時間加工特別容易消化,自然招人喜歡。但是也產生了血糖升高過快的問題。
對於糖尿病人能不能喝粥,我想這不是簡單的「yes」和「no」的問題,是一定程度的「yes」,一定程度的「no」。我們可以考慮在粥裏邊加一些什麽東西,讓血糖升高過快的問題得到一些解決。

另外,我們之所以讓大家謹慎喝粥,除了血糖升得快,還有一個問題鮮為人知,就是低血糖問題。喝粥以後血糖升得快,胰島素被刺激起來分泌比較多,而且喝粥又占肚子,吃的幹糧就會少。如果胰島素分泌得多,耐消化的東西又少,後期就容易發生低血糖。
所以糖尿病人能吃小米粥嗎?與其說怕喝完粥血糖會過高,不如說是怕下頓飯前會發生低血糖,因為這種低血糖對老人的打擊比高血糖引起的健康問題要嚴重得多。

小米粥如何吃才健康?其實我們還是要通融一點。一方面,努力去控制血糖;另一方面,要考慮需不需要調整一些觀念,包括喝粥。假如血糖就高一兩個小時,而短時間的血糖升高對後續(比如下頓飯前,以及之後或者第二天的血糖)影響不大,是不是可以一定程度地接受它?
粥,可以巧妙地加一些雜糧,延緩消化吸收,避免喝粥以後容易餓的問題。都說喝粥養人,什麽粥養人呢?小米粥養人,但小米粥的纖維相對少;玉米粥又太甜;如果黃豆跟糧食一起吃的話,會使血糖升高變慢,對避免之後的低血糖也有積極的意義。

不同的食物搭配在一起,身體消化起來就會「撓頭」,比如它剛剛準備好消化大米,結果發現來了一個綠豆,又要把消化綠豆需要的消化酶調集起來,所以消化的任務就變得復雜了,消化吸收也就被延緩了。
不過雜糧粥也要註意因人而異,有的人加得量太大,尤其是年齡比較大的人,可能消化吸收又存在問題,會脹肚。

如何知道喝粥的方法適合不適合自己?我們觀察吃某種東西對血糖的影響,包括粥,是用近、中、遠分別去考慮的。
近:最近也不要少於2小時,吃完了10來分鐘不到1小時去查,沒有不高的,按這個方法,就沒法吃東西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說的是餐後2小時血糖。如果喝完粥,餐後2小時血糖比不喝粥稍微高1~2,也應該可以接受。
中:下頓飯前算中。
遠:下頓的飯後或者是第二天就算遠。
最理想的就是中和遠不受影響,而近處受點影響,只要影響不太大,還是可以接受的,跟吃水果是同一個道理。大家喜歡吃的東西往往都具有升血糖快的特點,只要升得不太高,我們也不用刻意去追求近處的血糖過好。

很多人覺得糖尿病是個受罪的病,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其實真不是這樣的,只是怎麽吃、怎麽喝的問題。糖尿病人在飲食上禁忌比較多,這只是單純從血糖而不是從整體健康來考慮的。但現在,血糖能夠充分監測,我們更理解了營養的深遠意義,就可以適當地放開一些,這樣人生會更有意思。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多年的臨床觀察中,發現理想血糖都是病人付出極大的健康代價才能達得到的,有一些人由於用了一些藥物,血糖變得理想了,按說是值得慶幸的,但是病人沒有食欲,產生了「生無可戀」的感覺,這對我的沖擊太大了,所以要重新反思。有一些病人,原來糖化血紅蛋白值9點多,吃藥控制到7左右,我本來覺得這是治療的一個成功之處,但實際上,恰恰是以病人營養衰竭和整個健康下滑為代價的。

所以,對於有些情況,我們是不敢也不能夠追求極致的,因為這都是病人用健康為代價得來的,這種情況,其實是應該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