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自媒體

史書上記載的,就是真的嗎?

2022-08-07自媒體

史書上記載的,就是真的嗎?

我認為大部份是真,一小部份是不實。我覺得歷史有三種。第一是真實歷史,這個是不得而知。第二文字(圖畫)記錄歷史,主要是史書。第三考古出來的歷史。第一種不講,也沒法講。我們了解歷史主要透過史書。史書主要有正史和野史,正史一般由國家任命官員(史官)撰寫。野史很多都是擔任過史官的官員個人撰寫,他們接觸很多檔案。還有一些就是官員、士人所撰寫筆記、典籍,都能作為參考。因為史家也是人,在寫史過程中難免會帶有個人情感,還有就是政治原因。

為聖者諱,為尊著諱。

中國第一部通史【史記】就是由司馬遷撰寫,但是個人而非國家主導。當時司馬遷官職是太史令,負責掌天文、歷法、撰史。司馬家族歷代都是擔任這一類官職。司馬遷的父親去世三年後,司馬遷當上太史令就開始收集、整理國家存放在石室金匱的史書典籍。司馬遷還親自去過很多地方考察。史記寫成後司馬遷曾藏了一本在深山之中,但至今未曾發現。漢武帝時曾刪除了一些。東漢時曾刪了史記十幾萬字。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很看到的史記不是司馬遷的原版,是後人増補。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 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史記太史公自序】

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余萬言。—【後漢書楊終傳】

我前面也講過史家也是人,在撰寫史書時難免會帶有個人情感和受政治原因影響,比如史家會選擇史料,例如甲,做了十件好事八件壞事。史家寫史時只記錄了那八件壞事。這樣我們後人看史就會覺得甲這人太壞了。只記後果沒有記前因,比如史書上講甲拿刀要殺乙,乙為自保把甲殺了。我們就會覺乙也是不得已。如果前面加上乙強暴了甲老婆呢?史書在幾千年傳承中難免會有遺失遺漏。像尚書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就不是原文。

但是就算是同一本史書所講的同一件事都會有沖突,何況是不同史料筆記。比如曹操殺害呂伯奢一家的事情,正史【三國誌】是沒有記載。但是其他的史料有記載。【魏書】的記載伯奢不在家,其子搶掠,曹操是自衛殺人。【世語】和【雜記】的記載是曹操懷疑伯奢的兒子要殺他,所以曹操先下手為強。三個史料來看只是動機不同。按【魏書】曹操是自衛是沒有罪。【世語】和【雜記】因懷疑而殺故人的家人,這就是有罪了,特別是在道德層面。【魏書】是曹魏人編撰,有維護之意也正常。

(王沈)與荀顗、阮籍共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晉書】

史書所記載不一定就是真。比如陳壽撰寫【三國誌】時有人講丁儀、丁廙曾經在曹國很有名望。陳壽對他們的兒子說:「你們送我一千斛米,就替你們父親寫篇好傳。」丁儀、丁廙的兒子沒有送米給他,因此陳壽沒有給丁儀、丁廙寫傳記。這個記載出自【晉書陳壽傳】。但是據陳壽撰寫的【三國誌陳蕭王傳】中的記載。在公元220年曹丕繼魏王位後就把丁儀、丁廙和其家族男丁全誅殺了。請問丁儀、丁廙還哪來的兒子?

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晉書陳壽傳】

文帝(曹丕)即王位,誅丁儀、丁廙並其男口。—【三國誌陳蕭王傳】

因為史書有遺漏、錯誤、沖突和迷糊不清楚的地方,於是出現一批為史書作註的史家(學者)。作註的目的補充史料,註解解釋、校正。對於史料有誤的地方,附上點評或者存而不評。比如【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官渡之戰曹操的人馬不足萬人,傷亡兩三千人。裴松之作註時反駁,理由有三個。第一袁紹的人馬要真是曹操十倍,那應該包圍曹軍。從曹操多路出擊,袁紹不能阻止,說明曹軍不會那麽少。第二很多史書都講曹操坑殺了袁紹八萬人或七萬人。七八萬人逃跑,豈是八千人能抓住。袁軍俘虜十倍於曹軍,又怎麽會不反抗。第三曹軍的人數是說少了,只是為了誇耀自己。【三國誌鍾繇傳】記載鍾繇曾送兩千匹到前線。本紀(三國誌武帝紀)和【世語】都記載曹操本來就只有六百匹馬。那鐘繇送到前線的馬那去了?

一也。紹若有十倍之眾,理應當悉力圍守,使出入斷絕,而公使徐晃等擊其運車,公又自出擊淳於瓊等,揚旌往還,曾無抵閡,明紹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將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其實錄也。按鍾繇傳雲:「公與紹相持,繇為司隸,送馬二千余匹以給軍。」本紀及世語並雲公時有騎六百余匹,繇馬為安在哉?—裴松之

我舉一個魏主曹髦被刺身亡事件。在【三國誌三少帝】的記載只有一句話。高貴鄉公卒,年二十。但據裴松之註引的【漢晉春秋】、【魏氏春秋】所記載魏主曹髦率兵攻打司馬昭時被其部下成濟所殺,下令的是賈充。【幹寶晉紀】雖然沒有記載過程,但也指出罪魁禍首是賈充。陳壽是晉朝的官員,他也不敢直書。雖然是成濟所殺,賈充下令。但這跟司馬昭是有很大關系。如果不是裴松之為【三國誌】作註,也許真像就埋沒了。【漢晉春秋】、【魏氏春秋】、【幹寶晉紀】到今天都已經失傳了,所留下的內容都是裴松之為【三國誌】作註內容。

第三就是推理和考古歷史。推理就是根據不同史書和事情符不符合常規。這個在歷代為史書作註是最常見。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三顧茅廬,【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先去見劉備。裴松之認為按諸葛亮【出師表】所講,是劉備先去見諸葛亮。比如明史中講明武宗跟蒙古小王子十萬人大戰數天,明史講斬殺對方幾十人。空手打架都不止,何況拿著刀。明史還記載此戰後小王子數年都不敢入侵。如果只是死幾十個人,是不符合邏輯。又例如【宋史】中記載金國金兀術講:嶽少保五百騎破吾十萬。我認為嶽飛軍事是很歷害,但沒歷害到八百人打敗金人十萬吧。這有點吹牛吹過了。

史書上很多事情都不會直書,有良心的史家只能隱約暗示。很多事情在邏輯上根本不通,公布出來的事情往往掩蓋真相。比如諸呂之亂、霍氏之亂,從【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來看,說他們要造反稱帝,這不是很扯淡嗎?我個人認為是冤案。歷代大多數謀反案都是冤案。歷代忠臣都是被奸臣害死,其實幕後主謀是皇帝。但史官不敢這樣寫,只能把一切責任扣在奸臣身上。

這個考古是研究和辯別很有力的一種方式。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很多內容都在近現代考古挖掘中的商周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的記錄相符合。例如史記記載孫臏留有兵法世傳。但一直以來沒有見過這本書。上世紀考古挖掘的銀雀山漢墓發現【孫臏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