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上尋幽】:二十四節氣裏的中國畫之美
金夏輝
當二十四節氣遇上中國畫,會發生什麽呢?自然的氣息和人文的情懷將相互交融,碰撞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美。而青年作家胡煙,便用細膩的文字,以二十四節氣為引,為我們解讀了二十四幅經典的中國畫,帶我們領略不同時節、不同藝術作品的魅力。
【紙上尋幽】共有二十四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介紹了一種節氣,以及相關的中國畫。立春時節有梅,作者便介紹了揚無咎的【四梅圖】;群鶴盤旋皇宮的故事據說發生在雨水時節,所以作者介紹了宋徽宗為其而作的【瑞鶴圖】……作者由一個個節氣,聯想至不同的中國畫,並對它們進行了深層次解讀,讓我們感受到古人的生活美學。

藝術之美
作者的文筆恰如一支靈活的毛筆,勾勒出藝術品的形象之美。其行雲流水的文字,與書中關於中國畫的精美插圖相互映襯,給讀者帶來別致的審美體驗。
例如作者介紹【四梅圖】時,她如是描寫畫中的梅花——「梅花以淡墨勾勒,用筆勁利,襯托花瓣的梅萼僅用墨筆點就,使梅花頓生活力」。寥寥幾筆,便刻畫出墨梅的不俗模樣。再如作者分享了記錄清明節趣事的【惠山茶會圖】,她如是寫道,「有人在井邊取泉水,有人山徑信步。緊挨著井亭、松樹下茶桌上擺放著精致茶具,桌邊方形竹爐上置有茶壺似在烹泉,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備器。」其文字滿是細節描寫卻不顯得累贅,不僅說明了作者對於相關文化背景的熟悉程度,更體現了作者讓人佩服的文字駕馭能力。不論是梅花,還是畫中人物等事物,作者的文字總能夠把握住它們的靈魂,生動表現其形象之美。
當然,除了形象之美,作者更闡述了不同藝術品的抽象之美——一種更為深遠的意境。例如作者認為,【四梅圖】中的墨梅如同一個「瘦,清高,且有離塵氣息」的女子。可望不可及的女子形象,揭示了一種「非衣食住行,非利祿功名」的超然意境。再如作者如是解釋【惠山茶會圖】中環境與人物的關系——「人在天地間,顯得身形渺小卻不羸弱」,這強調了自然給人帶來的舒暢之情,頗有天人合一的意境。
在形象之美和抽象之美中,藝術品歷經滄桑卻不褪色的光彩,讓人折服。

書名:【紙上尋幽:中國畫裏的二十四節氣之美】(精裝)
叢書名:「向古人學生活中國傳統文化裏的美學」系列叢書
作者:胡煙
定價:98元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出版方: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大觀
技法之美
任何形象或者抽象之美,都必須依賴於某一種嫻熟的技法。作者也以自己的豐富見識,分析了每一幅中國畫中的巧妙技法,讓人感慨藝術家藏於紙上筆尖的心思。
例如面對描寫驚蟄時節山水的【早春圖】,作者看出了它的構圖玄機,認為其「視覺中心從巍峨的山開始,思緒還是冬季寒冷。而目光步步下移,到了流水處,心裏慢慢暖起來。水,吸引了人,人的往來又啟用了水。水活了,水上的山便要蘇醒了。」其文字充分調動我們的感官,展現出畫面自上而下的山水之美。
再如曹植遇見洛神的故事發生於小滿時節,作者便由此介紹了相關的絕世畫卷——【洛神賦圖】。作者參照前人之語,結合自身審美體驗,稱贊了顧愷之的「鐵線描」筆法。作者一方面認為其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另一方面還參照了唐朝繪畫理論家張彥遠的評價——「緊勁聯綿,迴圈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雷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也」,形象寫出顧愷之筆法的精華之處。同時,作者還稱贊了畫作構圖的匠心巧思,指出顧愷之「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將畫面分隔成不同情節,人物隨著賦中寓意的鋪陳重復出現……八段故事內容一氣貫通」。
作者的專業解讀,讓我們得以窺見藝術家作畫時的所思所想。這種體驗是奇妙的,透過一個個充滿靈氣的方塊字,我們仿佛能夠穿越千年時光,見證藝術家們作畫時的熾熱目光,看清楚顧愷之的「鐵線描」技法、揚無咎的墨梅筆法……
生命之美
在二十四節氣的更替中,不論是自然界,還是人世間,生命都會自然而然地顯示出一種美。作者由衷地記錄下這種生命之美,與我們共饗。
對於自然而言,不同節氣的動植物都會有獨一無二的美。在清明時節,作者忍不住感慨,「自然畢竟太美了,處處是油油的綠和一叢叢花開。北方正告別徹底的寒,暖煦煦的氣息從地表升騰而起,生發萬物,與上空蒙蒙的雨相呼應,將人間的一切滋潤得徹底醉了。」 那綠油油的植物、 「暖煦煦的氣息」、「蒙蒙的雨」,儼然於文字世界之中開創了一方開闊的天地,讓人心曠神怡。再如立春時梅花盛開,雨水時大雁北歸,谷雨時牡丹綻放……每一個節氣,都有著對應的瑰麗景象,彰顯自然界的生命力。
對於人類,尤其是藝術家,他們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顯示出難以掩蓋的個性之美。例如顧愷之是自信且狂放的。他在為西晉名士裴楷畫像時,一時興起,為裴楷的臉頰「加了三根毫毛」,「瞬間畫出了裴楷的性格氣質」。同時,顧愷之還誇口說過,自己所作的【箏賦】「能和嵇康的【琴賦】不相上下」。其驕傲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再如樸實勤勉的仇英,他不會作詩,更沒有大多數文人的張揚性格,只是執著於繪畫。作者用「匠人思維」來形容他,可謂十分貼切。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不是現實主義的」,而體現出一種世俗的快樂,其中的「人物沒有愁苦,沒有生活的憂慮,盡享春日清晨的快樂」。
同時,相比一些文人遠離俗世的生活方式,仇英也顯得十分老實。當一些文人在遨遊山水、縱情筆墨的時候,仇英卻願意「被人僱用」,「在有錢人周六觀的家裏寄居了六年」,為其畫作一幅賀壽圖——【子虛上林圖】。在眾多狂放文人之中,仇英的樸實性格顯得獨具一格。
當然,書中還有那個對美有著無盡欲望和想象的宋徽宗、充滿神秘感的少年天才王希孟……充滿個性的他們,留下了太多傳奇故事,作者將它們一一從史書中拾起,讓我們看見不同藝術家身上令人驚異的生命光芒。
翻開【紙上尋幽】,品讀空靈的文字,欣賞精美的插圖,恍如走過二十四節氣的時間長河,結識了古今的藝術天才。我們不僅能夠沈醉於不同藝術品的悠遠意境,更能夠感受到藝術家身上那種美的生活方式。這種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逐漸學會,在漫漫的人生路中,去感受、發現和創造每一個平凡事物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