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季曉莉
近期,美元匯率、利率上升,國際資本出現從新興經濟體流出的態勢。匯集上半年數據,中國外匯市場韌性增強,人民幣匯率表現相對穩健,跨境資金流動總體穩定。
美聯準加息,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
今年以來,受到美聯準加息、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國際外匯市場變化的主線是美元走強,主要非美貨幣走弱。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出現了貶值,但與國際主要貨幣相比,人民幣幣值穩定性較強。
今年以來,美元指數累計上漲超過11%,歐元、英鎊和日元兌美元的貶值振幅在10%~17%之間,人民幣兌美元貶值5.8%。從多邊匯率來看,人民幣匯率指數升值0.1%,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保持基本穩定。外匯遠期和期權相關指標顯示,人民幣匯率沒有明顯的升值和貶值預期,市場主體總體保持理性有序的交易模式。雖然美元進一步走強,但隨著國內經濟穩步前進,人民幣匯率在全球主要貨幣中的穩定性更加突出。
經常帳戶順差以及長期資本流入仍然是穩定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的基本盤。一方面,經常帳戶保持合理的順差。今年一季度中國經常帳戶順差889億美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比去年同期增長25%,和GDP的比值是2.1%,在合理區間。二季度貨物貿易順差比較高,跨境旅行等服務貿易的逆差在低位執行,經常帳戶仍會延續合理順差的格局。另一方面,資本項下直接投資和中長期資產配置型資金仍在發揮主導作用。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前景向好,不斷改善市場環境,繼續吸引了直接投資和中長期資產配置為目的的資金流入。今年1~5月份,實際使用外資878億美元,同比增長23%。境外央行以及追蹤國際指數的配置型資金在中國債券市場中的表現相對穩定,具有平衡跨境資本短期波動的作用。
跨境融資平穩,市場主體匯率避險意識增強
上半年,銀行結售匯和跨境收支總體延續順差格局,按美元計價結售匯順差852億美元,貨物貿易、直接投資等基礎性順差保持了較高規模,企業跨境融資保持平穩。
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企業等市場主體境內外匯貸款余額3510億美元,和2021年末基本持平。進口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跨境貿易融資余額1164億美元,同比略有下降。
今年上半年,客戶向銀行賣出外匯和客戶涉外外匯收入之比是67%,市場主體境內外匯存款余額6951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同期,企業利用遠期和期權等衍生產品管理匯率風險規模超過7500億美元,同比增長29%,推動企業套保比例提升到26%,比去年全年水平提高4.1個百分點,市場主體匯率避險意識在增強,適應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能力在提高。
同時,外匯儲備規模基本穩定。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30713億美元。美元升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金額有所減少。
每年二三季度都是外資企業利潤匯出的高峰季節。今年外資企業的利潤匯出保持合理有序、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
當前,外資企業利潤匯出與中國吸收直接投資的存量規模相匹配。在華跨國公司經營利潤穩步增長,相應的利潤匯出隨之增多。2020年~2021年,中國企業部門吸收的來華直接投資存量年均增長14%,利潤匯出年均增速13%左右。
近年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投資收益項下的資金有進有出,共同維護了經常帳戶合理均衡的順差格局。合理有序的利潤匯出沒有影響國內外匯市場供求的總體平衡。目前,相當比例的外資企業利潤以人民幣形式匯出,對於境內外匯市場供求的直接影響比較小。除了新增的投資資本金、股東貸款流入外,很多外商投資企業都把利潤中相當一部份用於在華再投資。與其他的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外資企業利潤用於再投資的比例處於較高水平。
近年來,中國經常帳戶順差和GDP的比率一直在2%左右,始終處於均衡合理區間。同時,中國對外資產負債結構逐步最佳化,外匯儲備規模穩居世界首位;民間部門持有對外資產接近6萬億美元,抵禦外部沖擊的資源更加多元、充足。
中國一直堅持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能夠及時有效地釋放外部壓力。因此,中國當前更有條件透過市場化手段來防範化解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外債結構最佳化,增幅與實體經濟匹配
一季度末,中國全口徑外債余額27102億美元,比上年末下降364億美元,降幅1%,比較溫和。近幾年,中國全口徑外債和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始終在14%~16%之間,外債增幅和實體經濟發展相匹配,沒有出現過度積累。在本輪美聯準寬松貨幣政策期間,沒有出現持續、集中的跨境融資,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繼續呈現雙向波動格局,匯率預期相對穩定,去杠桿風險可控。
近年來,中國外債增長主要來自於境外機構投資境內人民幣債券,大部份具有長期投資需求,中國外債債務型別結構、幣種結構以及期限結構都有所最佳化。同時,中國對外資產和負債對比結構也在不斷最佳化,中國依然是對外凈債權國,各類對外資產超過各類對外負債兩萬億美元。
一季度末,民間部門對外債權類資產是3萬億美元,高於民間部門承擔的外債規模。債權類的資產主要是債券、存貸款等流動性比較高的資產。當前中國外匯儲備居全球首位,短期外債和外匯儲備的比例是45%,遠低於國際警戒線100%的要求。
中國債券市場已經逐漸成為全球跨境債券投資的重要目的地。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穩步開放,跨境交易更加便利,先後被納入了三大國際主流指數,國內債券市場影響力和吸重力大幅提升。2021年末,中國吸收跨境債券投資規模接近8200億美元,占新興經濟體吸收外部債券投資比例的約1/3。2017~2021年,中國吸收跨境債券投資資金規模僅低於美、英、日。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吸收債券投資的穩定性遠高於相當多的已開發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境外央行類機構持有中國債券規模始終占一半以上,有很大部份屬於追蹤國際指數的配置性資金。中國債券既有分散化投資價值,也有實際資金配置需求,更有基本面支撐。中國債券市場總規模21萬億美元,外資占比約3%,外資仍會穩步增持人民幣債券。
服務貿易規模增長,中國國際競爭力提升
服務貿易包括運輸、旅行、智慧財產權使用、加工服務、金融服務、電腦資訊服務以及其他商業服務等。全球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的跨境旅行受到較大影響,其他形式的服務貿易恢復較快。
2021年服務貿易收支規模已經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今年一季度收支規模比2021年同期繼續增長26%。在海外留學等需求支撐下,旅行收支規模有所回升。今年一季度,旅行逆差294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低谷水平擴大了53%,但是仍然低於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576億美元。
服務貿易收入增加體現了中國相關領域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運輸、其他商業服務、電腦資訊服務出口收入增長。隨著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以及服務業數位化轉型,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正在為服務貿易註入新的增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