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什麽體驗?
1.越來越能看清楚各型別電影的套路。拙劣的導演的下一步劇情走向,甚至運鏡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正如我與前女友一起去看電影【獨自等待】的時候,李冰冰飾演的角色邀請夏雨的那個角色回家,一群人沖出來給他過生日的時候,我旁邊嘟囔一句,夏雨肯定脫光了。
當時她驚的錘我,質疑我是不是提前看過這片了。
我真沒有……
所謂橋段,不過是一部份人沒見過的固定套路罷了,而套路,萬變不離其宗,其實就那麽幾種。
當旁邊人被某個橋段驚掉了下巴的時候,你只想打個哈欠。
2. 越來越知道什麽型別的影片屬於自己。
曾經的我會根據演員選片,能看到他做出某個值得反復回看的炫酷的動作,就覺得這片值了。
後來發現,即使是李連杰,也拍過鐵雞鬥蜈蚣這樣的失水準的作品,湯姆漢克斯成神前,也拍過【美人魚】這樣的低幼狗血愛情劇。
如果把電影比喻成一襲華麗的袍子,演員,配音,燈光,攝影是這件袍子光鮮亮麗的面子,劇本,導演,監制是這件袍子的裏子。裏子出了問題,面子再靚麗也兜不住,面子出了問題,裏子靠譜點,多少能兜點。
於是開始追導演。
結果發現,導演也不過是這件衣服的裁縫,這件袍子的主顧,是資本。香港電影經歷烈火烹油後又頹然倒下,離不開台灣資本的輸入和離開,好萊塢如是,大陸電影亦如是。
而我們這些觀眾,不過是T台下或者櫥窗外的那些看客。
當發現這一真相後,就不在像以往那樣來者不拒的看片了,一部電影2小時起步,看自己不喜歡的影片,和無異於浪費時間和折磨自己。
生命本來就苦短,何不找自己喜歡的?
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一條。
看電影必須去電影院,因為自己自己完全失去了能在電腦螢幕前刷劇的忍耐力和動力。
也許是因為自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