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看待?大概就是這種貴物吧。
不南不北,不中不洋,建議下次推出「泰椒黑松露蒜泥牛蛙生煎」,加入東南亞新奇口味,更顯異域高級感!
回過來說,現在的影視產業也是如此相當混搭的,例如影視公司有大量浙商資本,但演員基本都是北方人,一拍民國劇就去車墩,一拍古裝劇就去橫店,實際上整個產業鏈是全國拼湊起來的。結果就是出來的年代劇,當代劇作品,不管原生故事發生在哪裏,道具台詞永遠呈現的都是高度北方化。
【七月與安生】裏面鎮江人家晚上吃肉包,【都挺好】裏面蘇州人家買大蔥,【三十而已】裏面衢州人家吃餃子,【喬家的兒女】裏面南京人家大喊姥爺,都是根本和真正的南方沒有一毛錢關系。
【三十而已】裏面王漫妮的老家小鎮十分典型。導演不懂江南丘陵地帶的「衢州小鎮」是什麽概念,直接把人拉到江南平原的水鄉古鎮楓涇做外景,然而因為編劇是北韓族北京人,結果裏面呈現的鎮民關系又變成了華北平原聚居大村莊的模樣,鄰裏鄉親全認識,人情濃厚笑呵呵,完全就是張冠李戴,胡亂拼接!
但若說這些作品就是反映北方,也不盡然,無非就是各種元素的形式混用。蘇大強大蔥買好了,就去聽評彈了;重男輕女的蘇家家庭,一定得是北方家庭嗎?也未必,這些劇,實質上都是虛空化的,去地域化的,發生在哪裏都不像,又都好像發生在哪裏都可以。
但反正年輕觀眾喜歡這些,就像他們去學做菜,不跟著爹媽跟著網上學,做出來的就是這類「藤椒牛蛙生煎」式的不倫不類的所謂創意菜,反正物流都全球化了,什麽食材超市還買不到嗎?所以你看,這種去地域化,本質是一回事。當一個行業徹底被納入一個全國化乃至全球化的市場,資源就會突破原來地理的壁壘發生各種集聚。
為什麽影視資本浙商多,為什麽影視演員北方多,都是在各種因素下,隨同市場導向發生的集聚,而它們透過現代化的人力物力的傳輸網路就可以凝合到一塊去,所以混搭不可避免。而這些混搭作品的受眾本身也是從小就生活在這種全球化的混搭背景裏的。你要給他做的太鄉土了,人家還不愛看/不愛吃了。
況且,或許受眾自己就是全球化的產物。如今多少人畢業遠赴他鄉,多少人漂泊一線都市,本身這種地域文化與鄉土記憶,都在滾滾人流的超級大都會中被沖刷殆盡。本就奮力想要紮根的異鄉人,還要拼命留住家鄉的鄉土記憶,這不是自己給自己制造矛盾沖突,找不痛快嗎,還想不想融入大城市了?
看到一個回答,說影視劇是國家文化機構產物所以要去地域化,好家夥,帽子全扣官方身上了。
我說的很清楚,去地域化恰恰是影視產業市場化,私有化以後的產物,以前電影是各大地方電影廠在做,電視劇是各大地方電視台在做,這個時期恰恰出了很多反映地域特色的作品。
比如杭州電視台這種市級電視台,都制作過【老房子新房子】這樣的短篇杭州話電視劇,這種情況在今天已經絕無可能。
電影的地域性要弱一些,因為全國電影廠只到省一級最多,但是北京,上海,峨眉,珠江等廠,還是可以制作出典型京城文化,江南文化,巴蜀文化下的作品的。
而到了今天,就以舊上海題材為例,已經典型成了流水線生產,車墩影視城裏穿個西裝戴個墨鏡裝拽耍酷就叫上海小開,男主開口京片子,搞笑配角東北話,一不留神家裏吃飯又端上了餃子。日本人要麽說流利中文,要麽就是「歪果仁」式發音。
相比之下,尊重地方文化的【紅色】要好太多了,他起碼可以讓你認為張魯一真是上海人,王迅真是鄉下小裁縫,他們真生活在舊上海的弄堂裏,日本人使勁發翹舌的口音也非常真實,而不是一看就是假人假景大型低階cos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