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表演能讓讓觀眾感受到 情緒上的痛。
所謂情緒的痛,就是透過表演和情緒,大腦反饋出:很痛的資訊。
做到表演讓觀眾體會到 生理上的痛 很少,感覺共情能力又提高了。
香港的哮鳴音,不知道讓多少人因感受到了嗓口的窒息感和胸口的煩悶感而暫停螢幕,緩了一下再繼續,作為疫情期間支氣管炎進氣困難的我,簡直是噩夢重回。
——————————————————
一:創作型演員
幾個比較高光且自己非常喜歡的片段,後來才知道是他即興設計的
1.香港吹氣球,並且提前了解過透過吹氣球可以幫助肺部恢復,還查過那個時候有氣球這個東西。
2.左丘明墳前用左丘明方式吃蛋糕
3香港時,打翻面條
4.蛋糕店躲在老板後面捉弄左丘明
5.接雨水吃藥
6.磨鉛筆,拍濕報紙摸擬躺著流汗報紙浸染的情況
………
以上是官方出的,當然對朱一龍的了解,不僅於此。
聊這些設計,並不是想誇這些設計,而且看過劇的人應該能感受到這幾個設計的力量,所以就不展開分析了。
聊這些設計,只是在驚訝於這個人的細心和意識,這些不僅僅是用心,但也是極致用心。
某方面來說,意識是才是最大的天賦 。
二:敬畏型演員
香港的肺呼吸,是看了兩晚上肺塵片學習的,傅紅雪時期的頭是椅子的真打,無限深度時10幾米滾17遍拍幾秒鏡頭…不勝列舉。
演技沒有捷徑,只有「笨辦法」。
所謂敬畏,並不是敬業而已,不是努力而已,不是用擅長的方式表演每個角色。而是可以一直對表演有熱愛,一直對表演思考,一直對表演是純粹追求,一直用「笨辦法」,做表演的信徒,匍匐前進。
這樣的表演,才能一直保持新鮮。
很多演員,其實做到了創作型這一步,但表演缺少了敬畏,只做到了行活,有技術少靈魂,所以無法共情或者說無法每部劇讓人共情。
三:積累型演員
林楠笙身上,其實我至少看到了吳邪、陳一鳴時期接累下的演技,特別是陳一鳴時期,我一直認為陳一鳴是朱一龍演技發生小質變的階段,可惜因為劇情很少人關註到朱一龍在陳一鳴身上展現的好演技。
四理解型演員
之所以以前有戲爛不到他身上,真是靠他自己強大的邏輯性,和對角色的梳理,才能達到單拎出角色邏輯完全在理的地步。
我向來愛看他談戲,因為他對角色的理解永遠不落俗套,在我想象之外,卻又格外準確。
前4點,朱一龍的演員之路,應該是朝向藝術大家的,當然現在還有進步空間,他自己也說過,表演有時候會受經歷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也受演員本人的思想層次影響。
演技到了最後,拼的是理解能力。
再者,資本無底線,所以這條路還很長,很難。正因如此,看著他,挺有趣的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