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如何評價小米15這款手機?

2024-10-22數位

小米 15:如此標準,如此特立獨行

今年的新機季節,比往年更加特殊一些。

不管是高通的驍龍 8 至尊版(驍龍 8 Elite)還是聯發科的 9400,節奏都往前提了不少。各家旗艦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戲一輪接著一輪。小米 15 作為其中最為人關註的裝置之一,它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麽樣的不同?在面對強手入林的新機季節中,它又如何脫穎而出?

本機是 先發、量產、自購 ,在使用了小半個月後,我想和大家講一講,我對小米 15 的一些體驗。

定!義!

我們先聊聊產品定義。

放眼目前的手機市場,我們大抵可以把直板機分為三個普遍的尺寸:

  • 6.8 寸,76mm 寬度,代表機型:iPhone 16 Pro Max,各家 Android 產品的 Ultra/Pro,以及部份大屏標準版,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尺寸
  • 6.6 寸,74mm 寬度,代表機型:華為 Pura 70,oppo Find X8
  • 6.4 寸,72mm 寬度,代表機型:小米 15,iPhone 16 Pro,vivo X200 Pro mini,三星 S24
  • 別小看 2mm 寬度和 0.2 寸螢幕尺寸的差距,這裏面的手機,每一檔的手感都天差地別。而對手感有追求的使用者,幾乎很難從一個級別的機器跳到另一個級別。

    6.8 寸,76mm 寬度是各家旗艦的必爭之地,大抵也是使用者流動性最大的類別,你方唱罷我登場,空間充裕的機身,讓各種配置都可以被容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6.6 寸,74mm 寬度是一個中庸的產品,它對堆疊的要求沒有 6.4 寸那麽極致,但手感比 6.8 寸已經足夠形成差異化。

    6.4 寸,72mm,一言以概之:「我與 iPhone 標準尺寸正面對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這裏除了 iPhone 就只有三星,如果只看國內市場,iPhone 則是絕對主流。

    要在這個尺寸裏打出差異化,要回答的問題只有一個——「我為什麽不選 iPhone?」要在這個尺寸裏活下來,要回答的問題則還要多一個——「你能不能像 iPhone 一樣年年做下去?」

    這是一個極其殘酷的市場,想要在這個地方立足,真的需要做好覺悟。

    而在小米 15 這個量級的機器裏,除開新晉的挑戰者 vivo,剩下的三大巨頭:蘋果,三星和小米,都已經在這條賽道上耕耘許久。小米從小米 12 系列開始針對這個尺寸的旗艦持續發力,到現在已經有四代半了。

    執著於 6.4 寸 72mm 手機的消費者是非常固執的,對他們來說,手感的優先級非常高。消費者希望能夠在下一個換機周期裏,仍然能夠換到同品牌、手感熟悉、體驗全面提升的機器。而這種信任,需要品牌方持續針對這個細分市場發力,急不得。

    小米在 12 和 12S 上的初步嘗試,再到 13 的出圈,14 的躍升,到了 15 這一代,要做的其實已經從攻城略地變成守成了。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如果沒壞,那就別修)我更喜歡的一個轉譯是:沒事別瞎折騰。

    小米 15 就是這樣的一台手機,升級是全面的,劇變是沒有的,好用是持續的。

    做好標準版該做的事,堅持做這些事,成就了小米數位系列的「小屏」戰略。

    想要在這個市場裏撬動小米,不止需要產品力,還需要至少持續三代做小屏的決心——沒有捷徑。而這份決心,可能才是小米標準版最難以復制的護城河。

    黃金尺寸,黃金手感

    小米 15 大抵是近年來小米手機設計的集大成者,你可以在上面看到太多過去幾年小米手機的影子。

    外觀上,和小米 13/14 完全一致的架構,左上角的圓角矩形 deco 造就了優秀的握持凈空區,食指可以自然伸展。

    在 deco 細節上,則去掉了小米 14 系列的巴黎飾釘,回歸了小米 13 Pro 的「連續曲面火山口」。我舉雙手贊成這個設計。銜接很順暢。似乎這次用的是冷雕工藝,是從一整塊厚玻璃上銑出來的,一體感很強。

    邊框細節處理上,這個地包天的設計一看就知道傳承自小米 13/14 Ultra。外溢的磨砂金屬邊框處理用曲面內收到背面,金屬玻璃的過渡手感極佳,握持的時候手指肚會剛好避開接縫,柔和,優雅。

    這個類似龍鎧架構的設計不僅是在手感和美觀上有優勢,在散熱、抗跌落和訊號天線設計上,也能提供更大的自由。這是目前獨屬於小米產品的設計,我希望能夠作為家族設計語言延續下去。

    邊框從亮面改為磨砂也是深得我心,前兩代產品都是標準/Pro 亮面,Ultra 磨砂,這一代標準/Pro 都是磨砂,是不是說明 Ultra 會用……咳咳……

    磨砂邊框對小劃痕和指紋抗性更高,我是更喜歡磨砂設計的。

    背面玻璃磨砂的霧度很高,不沾指紋,我選的是白色,和亮面的黑色相機 deco 相得益彰。

    一定要給這個外觀設計挑點毛病的話,大概就是底部 USB Type-C 介面的高度可以稍稍微調一下。除此之外,我對這個設計真的一點意見都沒有。

    如果你覺得預設的配色太低調,當然也可以選別的。高達 20 個背板搭配 2 種邊框的 40 個選擇,再配上鉆石版和亮銀限定版,接近 50 種設計供你挑選。小米有自己的工廠,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正面有兩個進步,首先是 1.38mm 的螢幕黑邊,同類最窄,並且四邊完全相等。同樣的螢幕尺寸,小米 15 在保證重量與上一代相仿的同時,其實整個機器的三圍都收窄了,手感更進一步。

    覆蓋玻璃也升級成為了龍晶玻璃,更加耐摔。

    我拿到手的第二天就把手機摔了一次……被人把手機碰飛了,從一米七的高度摔到了硬地上,螢幕完好無失真,只有邊框有一點擦傷,我想這很能說明問題了。

    好的設計要傳承,小米 15 在架構上沒有改變,但在細節上每一個你能看到的、碰到的地方其實都做了升級,邊框、背板、deco、正面,唯一的不同,是處處不同。

    螢幕:好靚的屏

    小米 15 用的是一塊 1.5K(1200p)、華星光電客製發光材料 M9 的 8T LTPO 螢幕,雙腔結構,發光效率更高。這塊螢幕色準、色域覆蓋什麽的就不用提了,都是頂級水平,最新的 CIE 2015 2deg 和 10deg 白點也都支持。

    相比競品今年標準版普遍選用 LTPS 的設計來說,小米不降反升,不僅上了 8T LTPO,還做了全螢幕 AOD——配合上 HyperOS 2 澎湃系統 2 的 AI 鎖屏,真的是把軟硬結合玩出花來。

    不過目前它的全螢幕 AOD 不是很亮,要是以後能和 iPhone 一樣就更好了。

    2023.12 先進功能材料 - 雙微腔 RGB 電致發光裝置

    得益於新的發光材料和雙腔設計,這塊螢幕效率更高。要註意雙腔和串聯 OLED 是不同的,它是一個被動結構,提升的是對發光材料的利用效率,更註重的是日常場景的使用而不是在極限測試裏跑贏。

    比如今年針對小視窗亮度做了很激進的改進,25% ABL 能做到 3200nits+ 的水平。

    以往那些什麽 3000nits,4000nits 的峰值亮度一般是 1% 視窗 + HDR + 高亮度激發才能做到,基本就是跑分特化。我在以往的評測裏也更喜歡用全螢幕 HDR/SDR 亮度來進行評測。

    今年小米的手動全螢幕 SDR 亮度是 600nits、陽光模式是 800nits,HBM SDR 是 1000nits,HBM HDR 是 1800nits,這些指標都和上一代持平,也是行業內的普遍水平。

    但在強光 + 25% 視窗場景下,3200nits 的亮度真的是嚇死人,根本沒有對手,對於戶外觀看視訊、圖庫看照片、相機界面預覽這種場景是一眼提升。出太陽的時候,小米 15 就是一眼比別的手機可視性更好。

    我推測全螢幕鎖 1000nits 是出於功耗考量,因為可以透過一些手段讓它跑到全螢幕 2000nits,並且這個時候也沒有問題出現。

    超窄四等邊,全螢幕 AOD(甚至釋出會都沒有講),25% ABL 超高亮度,是這塊螢幕三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點。

    對了,Dolby Vision 顯示支持標準版也有,好評。

    螢幕下方還塞了一個同樣是同定位沒有競品的超音波指紋,好處是濕手解鎖和弱光解鎖體驗更好,缺點是對第三方貼膜的品質要求更高,大家選購貼膜的時候要註意。

    影像

    影像方面,小米 15 基本上就是小米 14 做了小升級。

    超廣角是一樣的 14mm F/2.2,FF,JN1,廣角是光影獵人 900,1/1.3 規格,23mm F/1.62 OIS,長焦有一個小升級,傳感器從 JN1 換成了 JN5,鏡組仍然是 60mm F/2.0 OIS 支持長焦微距。

    焦段覆蓋是 14/23/46(ISZ)/60/120(ISZ),能購滿足日常使用了。

    小米 15 的影像升級主要是軟體上,例如:

  • 重新定義的萊卡經典/萊卡鮮艷色彩科學
  • 預設模式支持新一代的動態照片,全網路攝影機,UltraHDR 封面 + 可選幀
  • 支持 UltraHDR 拍攝
  • 點選焦距標識進行快捷焦距切換
  • 長焦支持 5x ISZ
  • 超長焦支持 AI SuperRes 視覺大模型超分辨率
  • 人像模式演算法接耦,大師鏡頭虛化效果和焦段解耦
  • 人像模式支持 UltraHDR gain map
  • 支持了全網路攝影機 4K30p Dolby Vision,錄制中可切換網路攝影機
  • 支持了全網路攝影機 4K60p Dolby vision,錄制中不可切換網路攝影機
  • 街拍模式支持汽車搖攝
  • 全攝色彩一致性提升
  • 這些提升,甚至在釋出會上一句都沒有提(扶額

    只能說小米還是真的太自信了。

    今年高通對 ISP 架構進行了大改,很多偵錯工具和開發工具都需要遷移,並且很多東西的偵錯邏輯和之前都有所不同。驍龍 8 至尊版打通了AI ISP和NPU的深度融合,允許 NPU 直接存取 ISP 上的 RAW 數據,支持直接處理影像相關的 AI 演算法,像是內容辨識,超分辨率和 AI Remosaic,它的管線和以往都有比較大的區別。

    在率先使用驍龍 8 Elite 的機器上,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比較實驗性的表現,但相信隨著後期 OTA,這個組合的潛力還能進一步被釋放出來。

    效能:驍龍 8 Elite

    如果我們回看過去幾年的手機芯片發展,如何在使用公版核心的基礎上做出 CPU 的差異化,是各家芯片廠商的固定命題。廠商們基於公版架構,能做的事情其實比較有限,對緩存容量進行修改,改變一下各種核心的配比,努力加點頻率,或者力大磚飛加個核心。CPU 表現的上限,基本就被當年 ARM 的公版架構限制住了。

    今年的驍龍 8 至尊版,用了高通自研的架構,而操刀這個架構的設計師,正是那位陪伴蘋果從 A7 走到 M1 系列的架構師。所以今年驍龍 8 至尊版不管從設計還是體驗上,都挺……果味的。

    和蘋果同款 2 個超大核,和蘋果同款沒有小核,和蘋果同款砍掉 L3 Cache,和蘋果同款不要錢一樣的 L2 Cache,和蘋果同款的打通平台架構(Oryon 同時用於桌面和行動產品),和蘋果同款 N3E。

    今年超寬的架構和新的緩存架構對於瀏覽器 JavaScript 和 DOM 效能提升很大,在網頁使用場景的 speeDOMeter 3.0 跑分中,驍龍 8 至尊版 擁有相比上一代產品接近翻倍的效能,我們實測它的成績可以達到 29.4 分,已經非常接近蘋果 A18 Pro 的水平。 JavaScript 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套用和小程式裏使用都非常廣泛,今年 JS 效能的提升對於日用場景的流暢度是有很大幫助的。

    CPU 這塊,能耗比挺出色的,我覺得我這邊使用場景還蠻接近夏天的。我的體驗是這一代挺溫和的。

    GPU 方面則非常高通味,驍龍 8 至尊版上搭載的是擁有新一代基礎架構 Adreno 830,擁有 12CU 1536ALU 的設計,並加入了 12MB 的緩存,頻率則是控制在了一個比較甜點的 1.1GHz。

    放在小米 15 上,驍龍 8 至尊版肯定不是沖著極限效能去的,而是在日常使用的區間(5W-)有很好的表現。

    配上 5400mAh 的大電池——矽碳負極加持的金沙江電池,續航真的是顯著的長。

    我體感上比上一代大尺寸的手機都要長,真的離譜。

    90W 有線 50W 無線 30W 磁吸(需要手機殼)10W 無線反充,大滿貫了。

    加上今年澎湃 OS 2 真的解決了以往很多存在的問題,小米 15 是真的非常好用。

    總結:如此標準,如此特立獨行

    我覺得小米 15 綜合用下來的體驗就是,它把標準版真的做的超好,好到在標準版裏特立獨行。

    唯一的不同,是處處不同。

    我覺得小米真的玩明白「小屏」這個標準版尺寸了,體驗為先也真的有好好在實踐。

    核心體驗的手感、續航、效能,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細節好好打磨,功能性例如相機則是搞軟硬結合,開始去梳理一些過去的遺留問題讓它更好用,全螢幕 AOD 和澎湃 OS 2 相得益彰,然後像新的超級小愛這些 AI 能力,也是很快會到來。

    小米 15 很均衡,均衡到它顯得如此特殊。

    希望小米能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