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的時代真的在到來嗎?放眼望去,這年頭,是個物品就能被 「共享」 了。出行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手機沒電了有共享充電寶,下雨了有共享雨傘,旅遊可以住共享民宿,困了可以睡共享床鋪…… 我們仿佛已經進入了共產主義。
然而實際上,我們所見到的大多數「共享經濟」,不過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以共享為名做著租賃的生意。
從真共享到偽共享
「共享經濟」 原本也不是新鮮事物,這一領域最具代表性兩家公司 Airbnb 和 Uber 問世都已有 8、9 年之久。房東和車主們利用閑置的房間、車輛獲得收益,使用者可以用較為低廉的價格享受到服務,大家各取所需,那個時候的共享經濟還是很純粹的。
不少觀點認為,「共享經濟」 路子跑偏,要算在摩拜、ofo 這些共享單車頭上。但其實從 Uber 與滴滴、易到幾家的補貼大戰開始,共享出行的本質就已經改變了。大量的專職司機湧入平台,讓車主們利用車輛閑置時間賺取外快的說法也早已被人拋諸腦後。
前【21 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是這樣定義共享經濟的:
將冗余所有權轉讓出來,讓別人擁有臨時性的使用權,從而為供給方和需求方同時創造價值,是謂共享經濟。
註意這裏強調的是 「冗余」,即供給方所出租的資源,應是自己閑置的,從這一點來看,很明顯如今的滴滴早已不屬於這類範疇,認真對照來看,順風車倒是真正的 「共享經濟」。
而對於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後來者而言,「共享經濟」 四個字更像是一層華麗的包裝。
客觀來講,無論是無樁模式還是電子鎖,共享單車確實有其創新所在,也切中了人們短距離出行的痛點,因此才會有今天的火爆局面。但與此同時,它也成功地偷換了 「共享」 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