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5最大的對手必然是iPhone16 Pro。
買小米14的使用者群,有相當一部份是覺得iPhone15不咋地的,這些使用者基本上是iPhone12/13的128GB版本使用者,從去年開始手機儲存不夠用了,想著換,可是iPhone15看著跟自己手上的區別沒多大,索性就換了小米14,畢竟小米14量大管飽。
另一批遇到同型別問題的使用者選擇就不一樣了,人家直接換了iPhone15 Pro,所以今年上半年iPhone15 Pro的銷量達到了蘋果在國內銷量的四分之一。
而綜合這兩條資訊,我想大家應該能得出一個結論:
今天的國產品牌,他們都在積極的做一個市場,這個市場大致是4500-7500元價位,典型的使用者需求就是記憶體快閃記憶體大、反應快、拍照好、設計感、握持感、穩定、能單手操作。
你能明顯看到,哪怕是某Mate某Pura,它的主力機型有哪個是起售價7500以上的?一樣沒有,因為它很清楚,只要價格上8000,除非是折疊屏這樣的新物種,否則根本沒法和iPhone競爭。
其實這些需求就是iPhone的優勢和不足,在這個思路下做出來的產品絕對能滿足客戶。而另一方面,使用者如果覺得你這個產品做的不好或者有些不滿足他自己的需求,那他大機率會想辦法上探到iPhone Pro。
我們回過頭來看,小米13和iPhone14 Pro幾乎在各方面都是類似的,小米14的升級點和iPhone15 Pro的升級點非常相似,包括CMOS尺寸、超瓷晶玻璃的引進等等,但是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點大夥可能忽略了,它們的電池升級振幅都是一樣的,甚至厚度、邊框寬度和PPI都一樣。
毫無疑問,小米數位系列的定義就是,同期的iPhone Pro平替,你能得到幾乎一樣的正面視覺沖擊,一樣的厚度,一樣的網路攝影機焦距,基本上你不考慮藥丸屏的話,這兩個摸起來基本上就是五五開。然後小米在充電、散熱上做了史詩級提升,但線性馬達就別想打贏iPhone了,其他的就是系統特性的差異。
這樣做聽起來有些不太行,但是當你的直接競品價格是你的二倍時,一切都不是問題,沒有鈦合金正好,那玩意太重了!
所以今年小米15的核心就是,對比iPhone16 Pro吸重力大不大,最重要的三點:
讓我們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