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如何看待時下正火的數位人風潮?

2023-01-19數位

確實挺火的,前幾天虛擬偶像「塌房」這事兒還上了熱搜……

雖然虛擬數位人在誕生之初時瞄準的是「如何規避真實藝人偶像的劣勢」,但就目前來看,數位人其實越來越趨向於不那麽「完美」,它們與真人偶像一樣,也會「情緒失控」,也會「人設塌房」。

對於普通受眾來說 ,還是不要對數位人太「真情實感」了,無論是虛擬主播、虛擬歌姬,還是虛擬偶像等, 在它們的「數位面具」之下,都有一個或多個「中之人」 ;不過,在與數位人的互動中,如果你能獲得不錯的體驗、滿足自己的情緒需求,那就另當別論了。

而對於研發者來說,在新鮮感褪去之後,深入挖掘數位人的社會價值,想辦法拓寬套用場景以及找到明確的商業模式才是關鍵

作為元宇宙中離不開的元素,數位人的「身影」常常出現在主播、偶像團體、歌手、網紅、導遊等文化領域中。比如 在媒體行業 ,從2018年「康曉輝」亮相以來,中國傳媒業迎來了新一輪數位人熱潮,主串流媒體紛紛擁抱數位人技術——新華社推出「AI合成主播超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視聽新媒體中心以財經評論員王冠為原型推出超仿真主播「AI王冠」,還有北京電視台的「時間小妮」、湖南衛視的「小漾」、浙江衛視的「谷小雨」等等; 在演藝行業 ,虛擬偶像「天團」虛擬偶像天團A-SOUL的微博粉絲數早已突破了200萬,虛擬歌手初音未來、洛天依、ALiCE等等也都擁有一定的知名度。

此外, 數位人技術叠代 的進展也較為迅速、順利,從初期以CG技術為主,到如今數位人技術路徑已發展為CG技術、AI驅動和動作捕捉三大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數位人制作時間長、開發成本高、面部表情不自然等問題;在數位人的語音合成方面,經歷了「電子合成音」到「人聲AI混音處理」的技術叠代,它們的聲線會更為專業,「電音感」也減弱了不少。

有關數據顯示,中國虛擬數位人產業規模在2021年飛速增長至1074億元,但是在去年, 這一產業卻初顯「泡沫化」傾向 。其實就目前數位人在不同領域中的運用現狀來看,它的缺陷以及行業「痛點」還是非常明顯的:

1、成本高,報酬相對較少 。目前來看,僅僅打造一款超寫實數位人的價格通常就在100萬元左右;數位人還需要技術驅動,傳統透過真人驅動的模式,需要穿動作捕捉服才能達到對虛擬人的微表情控制,而僅一套專業動捕服就需要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的投入,同時需要十幾個人的團隊進行維護 [1] ;此外,營運數位人一年可能還要花掉好幾百萬元。

2、套用場景較為局限 。比如在主流視聽媒體領域,數位人發展並投入使用有一段時間了,但目前它們還是多以「數位主播」的身份出現,代替真人主持人進行新聞內容的播報;而在公共服務領域,雖然不少具有互動功能的數位人早已具備問後即答、語言清晰、無休止工作的能力,但它們的回復內容還是較為機械,缺乏一定的針對性。

3、商業模式不明晰,變現能力較弱 。目前虛擬數位人可透過直播打賞、錄制單曲、廣告宣傳等形式變現,主要依靠「人設行銷」,但由於當前技術條件下虛擬數位人開發難度仍然較高,它們更多仍是「活」在精修圖和短視訊裏 [2]

因此,需挖掘更多數位人的價值,豐富它的套用場景,才能讓它走得更遠:

1、擺脫「工具人」身份,發揮數位人本身的價值 。在主串流媒體以及公共服務等場景中,數位人只是作文「工具人」存在,因為它傳遞的資訊價值,是遠大於數位人作為資訊媒介的價值的。但實際上,對於消費者來說,數位人本身可以參與到使用者的生活中,還能解決很多現實問題,例如成為人們的助理、甚至是朋友,以滿足自身的情緒需求。 此外,隨著ChatGPT技術的進步,不久後這一技術也很可能會快速套用於虛擬數位人,給「提線木偶」裝上「聰明大腦」的結果,還是值得期待的

2、拓寬套用與服務場景 。就目前來看,數位人主要還是運用於文娛行業,但未來虛擬數位人如果可以更多套用於 專業服務場景 ,那麽它能夠幫助人類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還能讓不少人可以從基礎服務型工作解放出來,去填補社會上創新型、多變型人才的空缺。比如在醫學領域,以脊柱外殼為例,脊柱手術操作精細、位置較深,如果要清楚觀察到手術細節,就需要站到手術者位置,這容易影響手術行程,而引入虛擬數位人系統,在正常人體結構的基礎上,利用虛擬數位人先講授病例的病變情況,展示手術的操作步驟與關鍵點,可以提高臨床教學效果;在金融服務行業,將數位人運用於商業銀行的遠端服務場景中,無論對消費者還是工作人員來說,都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例如,工商銀行圍繞企業客戶需求在法人手機銀行創新推出數位人客服,渤海銀行數位人「小海豚」為線上使用者提供自助式業務引導辦理等服務。

數位人既不是有著「完美人設」的紙片人,也不是無限逼近真實的社會人,準確來說,它是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加入超現實美學濾鏡的媒介形象、一個創意皮囊和社交載體」。需要從多方面深入挖掘他的社會價值,才能讓它「走得更遠」。

參考

  1. ^ 數位人「黑洞」:花100萬造人,花800萬營運.澎湃新聞.2022-11-24
  2. ^ 李佳琪.清華大學沈陽:虛擬數位人能否走遠,取決於其社會價值[J].科技與金融. 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