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無論是哪個品牌,都不願意簡單的用「新勢力」或者「傳統品牌」這類代號來代替自己。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喪失獨特性,無論對新勢力還是傳統品牌,都將是一場災難。
為什麽大眾又習慣將新勢力與傳統豪華車品牌劃分為2個不同的陣營呢?
產品由科技推動。
在沒有巨大的算力之前,人們對汽車的期許就是代替馬車,成為更好、更快、更安全的從A點到B點的交通工具。發動機效能、車身剛性、底盤調教、內飾工藝,是這個時代交通工具的硬核考核標準。這個時代足夠的長,毫無疑問地跑出了這個領域的優秀玩家,也就是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豪華品牌。
奔馳的舒適,寶馬的操控,奧迪的科技,沃爾沃的安全。它們在交通工具時代靠獨特性脫穎而出,也早早占下了各自獨特的標簽。
當算力得到巨大發展後,人們開始對汽車有了新的期許。汽車自己駕駛會怎樣?汽車能聽懂人語言會怎樣?汽車成為互動空間會怎樣?在新的科技下,汽車除了交通工具還可以承擔更多的生活需求,4個輪子+大號PAD,是正在經歷的汽車定義的變革。用這種方式定義汽車的新品牌,成為了與過去不同的「新勢力」。
之所以有新勢力與傳統豪華品牌之爭,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太幸運了,勢必要在很多個領域見證、經歷歷史。
回到汽車,重要的話說3遍:
不同的產品邏輯底層,必將在產品上得到體現。
不同的產品邏輯底層,必將在產品上得到體現。
不同的產品邏輯底層,必將在產品上得到體現。
傳統豪華品牌,會將交通工具的部份看的更重。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細節品控都是第一順位,在此基礎上,去考慮如何把ota、演算法、自動駕駛等做的更好。
新勢力會更為重視車輛的智慧化,能不能ota升級,演算法所搭配的硬體夠不夠領先,自動駕駛補助熱量不能獲得更多數據,語音互動體驗夠不夠真實等是他們更為關註的。車輛的整體結構,需要在完成智慧化的基礎上,去做滿足法規的調整。
這樣不同產品邏輯下的汽車,在電子電氣架構的底層設計上就會出現不同。
傳統豪華品牌與新勢力模式有優劣之分嗎?
那在你心中,電子表與機械表有優劣之分嗎?
都是表,為什麽一些還要費時費力的機械表的賣價卻遠高於簡單、智慧的電子表?能說傳統打敗了智慧捏?
不能吧!
使用者會對適合自己的產品用腳投票。顯然,使用者是多樣的。
面對使用者的多樣性,傳統豪華品牌的優勢是:多年來積累的完善的內部生產流程標準,更成熟工人及成熟的制造工藝,三大件領域更具有積澱的調教底蘊,更成熟完善具有價效比的供應鏈等。
多年的積澱,讓它們在燃油車市場積累了巨大的護城河。但是,弱點也在於此。
大公司可以犧牲當期利潤去研究新的領域嘛?資本市場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嘛?巨大的組織慣性,能夠非常快速地調整工作方式及內部優先級嘛?品牌擁躉對新方向都能照單全收嘛?
船大難掉頭的核心,不在於路,而在於慣性。
新勢力這就體現了它的靈活性。夠新,沒有包袱,所以可以直接有適應新底層的架構流程。更簡單的組織結構,也利於進行更多的嘗試,進行更激進、更利於新方向的探索。但也因為更新,在制造工藝、硬核調教技術、生產標準流程等需要積澱的領域具有提升空間。
所以,你看如今它們各有千秋。但,這個時間視窗不會太長,時間會把各自的優勢變得更為突出,劣勢也得到彌補。新勢力的工藝積澱劣勢可以隨著時間逐漸彌補;傳統豪華品牌的智慧化劣勢可以下定決心破釜沈舟追趕,畢竟毫無積澱的新品牌都可以透過短時間做到,傳統豪華品牌也不可能毫無機會。
但動作一定要快,廝殺過後,將不再分新勢力、傳統豪華品牌。而是一個個適應市場的有自己獨特型的獨一無二的品牌。
哪類豪華品牌更容易活到下個時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相比在互聯網時代就沒有保持領先的歐洲、日本,背靠矽谷的美國傳統汽車品牌與背靠中國的中國自主品牌,無論是在使用者端還是從產品端都對互聯網天然敏感,具有更好的基因,轉化的成本都更為低廉。
我最近就用腳投票了沃爾沃C40。原因無他,按照我對傳統豪華品牌智慧化難易程度的理解,更貼近我選擇邏輯的就是沃爾沃或者凱迪拉克。最終我選擇了沃爾沃,一是因為背後有中國資本,智慧化做得相當到位,二是考慮到帶娃出行,沃爾沃的車內氣味對孩子更友好,哪怕是新車也不怕。過兩天提車再跟大家詳細分享。
聊傳統豪華品牌在智慧化上的行程,就以背靠中國的傳統豪華品牌沃爾沃為例。
安全這個詞,在燃油車時代,已經被沃爾沃搶占了。但是沃爾沃除了耳熟能詳的三點式安全帶、鼻子實驗室,沃爾沃也在更智慧的主動安全上下手很早。當年,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統的功能基本等同於現在的AEB,是智慧駕駛輔助系統中的重要模組。
成都車展公布的Volvo CONCEPT RECHARGE概念車,代表了沃爾沃電動化、智慧化未來的方向。整體產品的底層都更純電、智慧化,除了具有純電平台所有的更好的空間性,也展示了沃爾沃為下一代產品準備的L3級適用於高速公路的Ride Pilot自動駕駛技術。
Ride Pilot將采用由Luminar供應的第三代Iris雷射雷達傳感系統。這套感知系統由1個雷射雷達、8個網路攝影機、5個公釐波雷達、16個超音波雷達組成,完全滿足探測周圍物體的高位置準確度與高成像精度要求。系統搭載的是輝達Orin自動駕駛芯片,單片算力可達到254TOPS,與新勢力一樣具有領先性,能夠保證足夠的資訊傳輸確保自動駕駛的安全性。
為Ride Pilot開發整套自動駕駛軟體的是沃爾沃旗下的科技公司Zenseact,為沃爾沃提供聯合演算法開發支持的是谷歌旗下的Waymo。Waymo是沃爾沃的老朋友了,也是現在沃爾沃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全球獨家合作夥伴,要為行業提供新的安全標準,在全球範圍內采取嚴格的測試以及反復驗證。
所以,改變產品底層邏輯後的傳統豪華品牌可以迅速出擊,從底層平台、架構上就做出調整,然後迅速匹配智慧化領域的頭部供應商,碼足考慮了前瞻性的硬體,去完成過渡。
所以,最幸福的還是使用者。
過渡時期,使用者更具多樣性,市場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
喜歡探險、與眾不同、成長陪伴型的使用者,會勇於嘗鮮,選擇新勢力;
更在乎後續可靠性,更在乎交通工具本質的內容的使用者,會選擇傳統豪華品牌,並保證觀望。
但對廠商來說,相對兇險。過渡期總會過去,市場不分新老勢力,最終被留下的一定是補足劣勢且堅持獨特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