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美國聯合16國建立了國際太空站,面對中國,卻專門整出來個「沃爾夫條款」進行全面封殺,不僅阻止中國進入國際太空站,還在各個方面對中國實施了限制,然而,如今隨著國際太空站即將脫離軌域,美國變得焦慮萬分,這是為什麽呢?
1、「封殺中國」計劃失敗,美國陷入新的擔憂
據悉,國際太空站成功建立後,美國國會緊接著透過了「沃爾夫條款」,明確禁止中美在太空研究領域的任何合作。這個所謂的「安全考量」政策,事實上是一道太空禁令,將中美的太空合作之路完全封死。
然而,面對孤立與挑戰,中國毅然選擇了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在這條未竟的征途上,中國不僅克服了重重困難,還成功地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天宮空間站。
十余年後,盡管國際太空站面臨老化及安全隱患,天宮空間站的出現無疑是給全球航天界上了一堂生動的課。而這一切,卻讓美國陷入了新的擔憂,美媒報道稱,隨著國際太空站退休脫離軌域,中國將有可能在未來成為唯一擁有活躍空間站的國家,而太空中,或將只剩下一個「天宮」。
2、時至今日,美國仍不肯放棄對抗思維
近年來,美國加速推進空間站商業化計劃,希望以此占據太空業務制高點。然而,回顧歷史,美國的航天計劃並非一帆風順。以太空梭計劃為例,自1981年首飛至2011年結束,這一大型載人計劃經歷了輝煌也伴隨了挫折。在計劃即將結束時,美國甚至需要依賴俄羅斯的飛船技術來維持太空任務。
NASA副局長帕姆·梅爾羅伊近期在發言中重申了「沃爾夫條款」的重要性,她毫不避諱地視中國為「經濟和地緣政治競爭對手」。這番言論不僅表露出美國對太空主導權的憂慮,也強調了太空領域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並催促盡快推進空間站商業化。
盡管如此,推遲現象在美國航天計劃中並不少見。例如,近年來的「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因技術和資金問題屢次推遲。最新訊息顯示,該計劃的關鍵任務已延至2026年至2027年之間,這無疑給美國航天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3、美國處境堪憂,多國正向中國靠近
隨著國際太空站接近退休,美國的商業太空企業逐漸成為航天領域的新興力量。其中,像「旅行者號」這樣的公司在與NASA合作的新空間站開發計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商業套用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希望能在接下來的太空競賽中分一杯羹。
然而,商業化航天計畫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正如美媒所述,如果商業空間站計畫遭遇延誤或失敗,美國太空站計劃或將重蹈太空梭計劃的覆轍。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曾被排除在國際太空站之外,但如今的中國不僅擁有自己的空間站,還向全世界開放合作的邀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表示,中國願意歡迎其他國家的太空人參與天宮空間站任務。
然而,美國的「沃爾夫條款」依舊是橫亙在中美太空合作間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壘。即便如此,中國在國際合作和科技共享方面所表現出的開放態度,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若美國商業空間站計劃無法按時實作,而國際太空站又結束歷史舞台,屆時其他國家可能會被迫尋求和中國的合作,特別是在近地軌域長期任務上,想必,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