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依傳統中醫,一種新的植物/動物/礦物如何判斷藥性?

2023-10-04科學

說句不好聽的,中醫關於藥性的判斷並非臨床經驗,其源頭依然是陰陽五行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機體陰陽偏盛偏衰所致,治病就是要調整陰陽使其恢復平衡

所以中藥所起的作用,就是以藥物效能的陰陽之偏,調整機體陰陽之偏,使機體達到陰陽平衡

這套理論是不是聽著就很「玄幻」?別著急,更「玄幻」的還在後面

關於中藥的寒熱溫涼四氣、酸苦甘辛鹹五味的陰陽內容,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明確記載,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 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黃帝內經】認為四氣屬陽,五味屬陰,二者彼此關聯且有相對性。在同一屬陰或屬陽的事物,根據其效能之不同還可分陰陽

所以四氣或五味按其氣之厚薄或味之厚薄再分陰陽。根據陰陽的內容而用於不同病癥,「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按照【黃帝內經】裏的邏輯,陰陽與四氣五味的關系大致如下:

五味屬陰,味厚者一一酸、苦、鹹;味薄者一辛、甘淡
四氣屬陽,氣厚者一一溫、熱;氣薄者一一寒、涼

那你以為這套邏輯關系是中醫的原創嗎?

當然不是,這些概念在道家的【參同契】、【抱樸子】裏都能找到原文

而陰陽五行這個概念又是中醫抄襲董仲舒的

這就是為什麽我一直說傳統中醫學理論就是玄學與儒學的「縫合怪」

什麽「神農嘗百草」,那都是神話傳說,聽聽即可不用當真

而且事實上,影響中藥藥理學研究最深刻的其實是【周易】,古代「方士」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搞什麽「人體實驗」,他們能做的就只有在同時代的學術著作裏找任何可以「解釋」藥物特性的概念

所以中醫的藥性理論既顯得哲學思辨味道十足,又透露出濃濃的「白巫術」(互滲率)味道,但就是和臨床試驗無關(同時期其他文明的醫學也一樣)

而到了近現代,中藥的藥性學說已經脫離其理論本質,開始奔著「為了求存而強行解釋」路徑上去了,最典型的就是我此前科普過的——西藥中藥化

就是為西藥找到中藥的藥性,從而將西藥「變成中藥」這一荒唐的歷史片段,例如為阿司匹林「賦予」中藥的藥性……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