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在軌已經超過2個月了,這時間可以說還是比較快,當然,在中國空間站之中,完成的任務也不少了。
同時,在2025年之中,他們又將進行一個重要的任務——也是本次乘組之中的第二項任務,是什麽呢?

那就是第二次太空出艙任務,而這一次任務的挑戰,必然也會較大,那到底有多大的挑戰呢?下面就詳細看看。
神舟十九號在軌超2個月!有什麽成果了?
前面已經給大家提到了關於太空出艙,他們進行的第一次太空出艙任務活動,就已經創造了歷史性的成果,實作了世界首次在太空行走之中的「單次紀錄」,達到了9小時6分鐘,可以說這是中國航天的驕傲。

而除此之外,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還開展了相關性的科學實驗,比如:
開展了生命生態實驗櫃內果蠅轉移、收集、瓦斯凈化元件更換等操作。
開展了微重力環境對關系認知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開展了新一輪材料艙外暴露實驗等等。
反正各項任務都在不斷推進之中,因為在整個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任務周期之中,是將重點開展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你說要一個一個的說,那真的是太多了,而這裏的實驗就是在不斷推動之中。

同時,如果實在大家不知道的話,後續中國在進行對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任務周期之中,進行總結的時候,將會來進行說明,並且在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
在2025年4月下旬或者5月上旬返回的時候,也將給大家公布相關性的下行成果,可以拭目以待。
只不過,這裏可能很多人可能又會說了,這些實驗成果用在普通人的手上了嗎?很多時候,我看到都不想回了。

太空實驗肯定是存在與普通人有關的實驗,中國已經首次釋出了【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套用進展報告】,裏面有明確與大家想的,說的相關聯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這裏就說一個就行。
比如:在空間站之中進行水稻培育,這是不是與普通人有關?與你吃的有關?
而中國透過太空實驗發現,在空間站發育的水稻種子具有活力和繁殖能力,不僅對地面水稻的新品種改良和培育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未來載人深空探測的糧食生產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那麽,未來中國在實作太空水稻大規模培育,提升產量等情況之下,是不是就跟你有關系了?
所以,每次看到說與普通人有什麽關系,說真的,真想給「幾耳光」,不知道就算了,還亂噴,多學習一下吧,這裏也就不多說了。
神舟十九號又將出艙,驚喜應該不少
在中國進行第一次太空出艙任務之後,就已經明確說明了,按計劃,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還將實施人員和套用載荷出艙活動,並開展大量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所以,第二次出艙已經是安排上的任務了,但這一次任務應該驚喜不少,在人員配置上,可能都是驚喜,為什麽這樣說?
因為在首次出艙任務活動之中,中國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分配模式是——神舟十九號乘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進行出艙活動,而第三批次的唯一女航天員王浩澤是在中國空間站內部進行密切協同。

所以,在第二次出艙活動之中,中國女航天員出艙可能是一份驚喜,並且只要出艙,那又是書寫中國航天歷史的時刻:
所以,從直面的情況來看,中國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第二次出艙,出現女航天員的話,這些成功都將全面呈現出來。
而且除了這個驚喜之外,中國在出艙活動之中,將執行的任務也是驚喜。

比如:可能繼續提升中國空間站防護措施,增強其安全,這也是驚喜,讓中國空間站越來越安全了,再次遭遇太空微粒撞擊的時候,就可以全面抵擋住,這就是好處。
女航天員出艙調整難度多大?
的確,對於女航天員來說,其實與男航天員出艙活動,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比如:在出艙活動中的行走、航天器維修、裝置安裝到艙內操作的各項科學實驗,航天飛行任務是非常耗費體力的,正常情況來說,女航天員的體力的確比男航天員差一點,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所以,如果沒有強的體力來執行任務,這增加了太空出艙任務的難度。
只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成為了中國航天員,並且在任務之中有這些安排,中國肯定也是考慮到這一點了的,女航天員也肯定做好了全面的準備。

當然,除了這方面之外,中國女航天員出艙的時候,也將同樣與難航天員面臨太空環境的影響,這也是調整難度。
只不過,女航天員也有一定的優勢,如女航天員感覺更敏銳,心思更細膩,在太空實驗和一些細致操作上更有優勢,在太空出艙任務之中,可能配合度更加好。
其次就是女性更善於與人溝通,因此也很適合承擔溝通、協調的角色,在面對太空出艙任務活動過程之中,如果遇到了一些難以捉摸的問題,這時候也可以更好的解答。

所以,對於中國女航天員來說,如果出現在第二次太空出艙之中,又將是意外的驚喜,在各方面都可以實作更強的突破性。
只不過這裏最後也要強調一下,並不是說中國男航天員就沒有這些面了,每個航天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大家不要「一根筋」,非要來杠就行,理性看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