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討論中,我們提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實驗。當電子一個接一個地射向兩個縫隙的障礙物時,螢幕上展現出類似水波的幹涉圖案,似乎暗示著單個電子必須同時透過兩個縫隙,這一景象令許多科學家感到不安。
因此,科學家們決定在縫隙附近安裝探測器,以揭示電子是否真的能夠同時穿越兩個縫隙。然而,探測器顯示電子並沒有同時透過兩個縫隙,而螢幕上的幹涉條紋消失了,轉變成兩條清晰的線。
電子在未被觀測時展現出波動性,好像能夠同時穿越兩個縫隙,然而一旦我們嘗試去觀測電子到底選擇了哪個縫隙,它就會表現為粒子態。仿佛電子能感知到科學家們的觀察,這一點讓科學家們深感困惑。
盡管幾十年來不斷研究,但物理學家們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仍然沒有定論。歷史最悠久且被廣泛接受的解釋是「哥本哈根詮釋」,它主張用波函式來描述所有事物。波函式究竟是什麽?
波函式允許我們了解電子在特定地點出現的機率,而在測量或觀測發生時,電子的行為似乎放棄了波函式所預測的多個位置,而確定在某一位置出現,這就是所謂的波函式塌縮。
盡管如此,還是有許多科學家對這一解釋持保留態度,因此在過去幾十年裏,提出了許多其他的解讀。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波函式的其他預測實際上並沒有消失,而是在相互獨立的平行世界中同時發生。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幕布後有70%的可能出現在右側,30%的可能出現在左側,那麽在拉開幕布的瞬間,你肯定會出現在某一側,而在所有的世界裏,有70%的版本你是出現在右側,30%的版本出現在左側,這與「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的道理相通。
在多重宇宙理論中,整個世界的狀態可以用一個波函式來描述。但因為我們這些觀測者本身也是世界的一部份,所以當觀測到你出現在某一側時,我們就成了在這個世界中觀測到這一特定結果的人。由於與平行世界中的人們無法溝通,我們無法得知在另一個世界中你出現在了另一側,從而誤以為波函式消失了。如果我們能跳出宇宙這個巨大的波函式,從外面來觀測,或許能證實這一切。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費解?不必擔心,目前所有的這些解釋都還沒有得到確證。事實上,還有更多其他解釋,其中一些聽上去可能更加離奇。相信總有一天,物理學家們會揭示量子世界的秘密,但與此同時,更多令人困惑的謎團或許會展現在人類面前,但我們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