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不僅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了我的一生 —— 過去50年,環保重塑了全球汽車行業。
讀博時,曾經有過懷疑: 又貴續航又短,為啥非要造電動汽車呢?100年前,與燃油車的競爭中電動汽車落敗,讓它重返歷史舞台的是什麽力量?
面對心中的疑問,我從兩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創造自然>與<大競賽>,前者朗讀程式類如何從0到1形成了環保觀念;後者講述了,這種環保觀念如何重塑了全球汽車行業 。
<創造自然>是一本人物傳記,講述了德國天才亞歷山大·馮·洪堡的一生。他是一位被遺忘的天才、不羈的貴族、「18世紀的史帝芬·霍金」;創立了植物地理學,提出了萬物關聯思想、創立了生態與環保觀念;更重要的是,其後一百年幾乎每一位環保運動領袖,都受到洪堡的深刻影響。
短短幾句無法概括洪堡精彩的一生,有興趣可以去讀讀這本書,這次咱們的重點還是放在: 環保觀念是重塑全球汽車行業的。
電動汽車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1881年,法國發明家古斯塔夫發明了第一輛實用型電動汽車 [1] ,比Karl Benz發明第一輛燃油車還早5年。直到1912年,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仍然是內燃機汽車的兩倍以上,占有優勢。
此後,內燃機技術發展迅速、而電池技術停滯不前,電動汽車不斷走下坡路、直至銷聲匿跡,可以說是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
技術路線具有很強的 路徑信賴 : 內燃機一旦占據優勢,企業有更多的動力進行研發,進一步強化強勢 。長此以往,電動汽車一旦被淘汰,就永遠出頭之日。
那麽, 是什麽樣的力量,讓 「舊能源」電動汽車重返歷史舞台的呢 ?
「洛杉磯霧霾」的罪魁禍首
美國發明汽車流水線,誕生了三大巨頭:福特、通用和克雷斯勒,它們總部均設在底特律,被合稱為「底特律汽車集團」。
二戰後,美國工業化加速,汽車進入千家萬戶。加州最大城市洛杉磯,汽車保有量達250萬輛 [2] 。
1943年7月26日,洛杉磯空氣中彌漫起淺藍色的濃霧,氣味刺鼻。處於二戰的美國民眾,還以為是日本的化學武器攻擊 [3] [4] 。
政府采取關閉化工廠、禁止垃圾焚燒等應對措施,但霧霾卻愈演愈烈。1955年的光化學煙霧,兩天內導致400多名老人因呼吸衰竭死亡 [5] 。當時已有人猜測,也許汽車尾氣與霧霾有緊密關聯,但這一觀點遭到汽車公司、石油公司、愛車司機的強烈反對。
加州理工的阿裏·哈根·斯米特教授做了一個試驗,用工業制冷器收集了800立方米的空氣顆粒物,發現 罪魁禍首正是內燃機排放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 。因為這個重大發現,他被譽為「 抗霾之父 」。
事實無可爭辯,而抗霾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除了利益團體的反對之外,民眾也有不同意見: 大家 既想要「呼吸清潔空氣的自由」,又想要「駕駛汽車馳騁的自由」 。在論戰之中,斯米特教授不僅要面對辱罵攻擊,甚至被跟蹤與監視[4].
可見,找到了霧霾原因,並不等於問題得到解決。就算在當今的中國,環保與經濟發展不也仍是兩難的抉擇嗎?鬥爭一直持續,直接近20年後加州空氣資源委會員(CARB,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成立,環保主義才找到了正確的鬥爭之道。
與環保作對:贏了官司,輸了人心
如今買車,會很自然地問一句「國五還是國六」? 而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造車完全不用考慮尾氣,想怎麽排就怎麽排。
在CARB的協助下,美國國會透過了【清潔空氣法案】,針對汽車行業規定了尾氣檢測與排放標準。法案初期只需要在排氣系統中添加三元催化劑,就可以達到要求。
排放法案日漸嚴格,1976年的排放標準出台時,汽車行業嚇壞了: 僅在排氣系統上動腦筋,已經不可能達到要求了! 達不到排放標準,就不能在加州賣車,這將對以通用為代表的底特律汽車集團造成嚴重打擊。
通用汽車是誰啊,它二戰時為美國生產飛機擔克,二戰後創立了現代養老金制度,政治地位堪稱美國的「共和國長子」。老早就憋著一口惡氣了,這次它決定絕地反擊: 它將CARB告上法庭,指責排放法案過於嚴格,違背了技術發展規律 —— 簡而言之,就是你們一群不懂技術的官員在廟堂之上瞎JB搞。
CARB是一個小型政府組織,確實缺乏科研力量。面對抱團的美國汽車產業,它孤立無援,輸了官司,被迫同意推遲1976年法案的實施時間。底特律意識到,在政府與企業的賽局遊戲中,不一定總是被動挨打, 只要掌握了賽局遊戲的規則,企業也能掌握主動權 。
意外出現了,本田宗一郎革新了內燃機的燃燒室結構,奇跡般地滿足了1976年排放法案。
於是通用汽車被啪啪打臉: 人家一個造摩托的都能實作的技術,你為啥不行?
經此一役,CARB恢復聲望,繼續推行更嚴格的排放法案。日本汽車也贏得了美國民眾認可,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底特律汽車集團呢? 它在耐心地等待一次復仇的機會。
一場著名的電動汽車「葬禮」
通用一直尋找契機,以扭轉負面的公眾形象。1990年的洛杉磯車展上,它展出「沖擊」(Impact)電動汽車。它加速極快、噪音很小,闊別70余年的電動汽車閃亮歸來,的確給那個時代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沖擊」電動汽車令CARB大為振奮,制定了最終期限為 1998年的「零排放汽車」積分政策 : 加州境內年銷量超過3.5萬輛的汽車企業,銷售零排放汽車將獲得積分;如果沒有銷售,則必須從其他企業購買積分 。
汽車企業傻眼了:「 我,我只是做一個政績工程,改善一下形象,你怎麽就當真啦? 」 於是將CARB再次告上了法庭,再次打贏了官司,將「零排放」政策推遲到2013年。
底特律汽車集團立刻中止了電動汽車計劃,並將試制車銷毀掉。數十名加州環保主義者前來參加了這場電動汽車的葬禮,現場視訊被收錄到紀錄片【誰殺死了電動汽車】中 [6] ,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半路殺出個特斯拉
底特律汽車集團心想: 「 反正官司打贏了,別讓我造那個糟心的電動汽車,就行了! 再次將電動汽車打入冷宮,後人寫汽車歷史的話,我也算是大功臣一個吧!」
沒想到的是:特斯拉來了!!!
據某汽車集團總裁回憶,他還清晰記得那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一個副總裁匯報:
——「最近聽到一家PPT造車公司,要 把6000多節電池組裝起來,造電動汽車。 」
——「6000多節?」
——「是的老大,不是汽車電池,是 圓柱的筆記本電池 。哈哈哈~」
會議室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中間的過程咱們就不講了,總之,幾年之後,特斯拉將汽車發射到了太空,贏得了全球贊譽;而通用汽車則需要從2008年破產危機中慢慢恢復元氣。
就這樣,汽車電動化就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改變了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的學業、事業。
從汽車與環保的賽局中也可以看出,汽車企業也應該主動擁抱電動化 :不僅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同時也是從企業利益角度出發的理性選擇。
為了環保,消費者應該購買電動汽車嗎?
講到這裏,是不是覺得我要建議大家購買電動汽車了呢? NO,恰恰相反! 我的基本觀點如下:
- 購車根據自身需求購買,不必被環保觀念綁架 :消費者應該遵循市場原則,根據自己的預算、充電條件、出行特征來選擇,不要過於聽媒體的、也不必過於關心國家與人類的未來。畢竟, 國家已經透過制定限牌、限行、補貼政策,對大家施加了影響 。
- 也不要被媒體煽動,對國家政策指手劃腳: 消費者也不要過於聽信媒體的,對國家政策指手劃腳。因為無論你我都不政策制定者更高明,而媒體都是要恰飯的,無節操地為了批評而批評也是常事。盡量理解國家政策,如果實在忍不住要發表看法,務必要堅持獨立思考 —— 關於最近的垃圾分類政策,我也持相似觀點。
選購電動汽車,從技術參數上應關註哪些點?
如果真的要選擇電動汽車,怎麽選擇? 就買車來說,品牌、外觀、預算都是很重要的,相信大家自己都有獨立的判斷。作為一名工程師,建議大家關註4個指標: 百公裏電耗、每噸百公裏電耗、能量密度與安全性 。
百公裏電耗與每噸百公裏電耗代表了一個企業的技術實力,也說明了大家開這個車到底有多省油;能量密度則代表了一個企業的電池水平。至於安全方面,作為消費者其實很難判斷,有一個常識性的建議就是: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家底大的企業出的產品一般來說更安全。
主流電動汽車上述主要指標的對比如下表:
可以看到,本問題的提問者幾何汽車的幾何A車型與在這幾項指標上均是佼佼者,主要因素包括:
可見,雖然在宣傳上不像造車新勢力那樣聲勢浩大,但吉利新能源打造的幾何A,在電動汽車關鍵指標上均為佼佼者,體現了背後深厚的技術儲備。等明年特斯拉Model 3國產之後,自主品牌的電動品牌如果要出個與之抗衡的扛把子,幾何A大有機會入選。
參考
-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374236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014531/answer/705870826
- ^http://www.sohu.com/a/211432754_100069510
-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222/16501356_0.shtml
- ^https://baike.baidu.com/item/洛杉矶雾霾之战/12739511?fr=aladdin
- ^http://www.sohu.com/a/59136265_115706
- ^http://news.sina.com.cn/o/2018-09-27/doc-ihkmwytp44532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