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在動物界,子女們會照顧年老體衰的父母嗎?

2025-01-08科學

大自然的生存規則異常嚴酷,多數生物甚至不具備照料年長的親代的條件,即便有此可能,生物們亦缺乏照料自身父母的能力!

提及自然界,人們往往聯想到弱肉強食的殘酷景象,但實際上,所謂的殘酷不過是自然界的常態。在自然環境中,衰老即象征著弱小,必會淪為捕食的物件。

更甚的是,在動物世界裏,衰老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奢侈,它並不常見,甚至不受歡迎。這意味著動物們沒有資格去談論衰老,大多數在步入衰老之前就被自然法則所淘汰。而人類,雖然是其中的一個特例,但並非全然的例外。在某種程度上,自然界中的弱肉強食,同樣在人類社會中上演,只不過表現形式更加復雜而隱晦。

接下來,我們來細致探討一下。

動物是否能夠照顧年邁的雙親?我們可以分為兩種典型情況來討論。

首先,許多動物並不清楚自己的親代是誰,一旦成年,它們會脫離親代,獨立生存,與人類不同,人類的親代通常會一直照料子女至成年,成年後的子女也可能與父母保持緊密聯系,甚至出現依靠父母生活的情況。

舉個例子,許多人或許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很多魚類和兩棲類動物透過產卵來繁衍後代,小蝌蚪並不知道媽媽是誰,它們會誤以為遇到的第一只青蛙就是母親,但實際上,這種可能性極低。

其次,即便後代知道親代的身份,成年後也很可能選擇離開。自然選擇促使動物在前進演化過程中避免近親繁殖,這可能對族群繁衍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親代會在後代成年後驅逐它們。

例如,獅群就采取了這樣的策略。雌獅對幼獅的關愛和保護是全心全意的,不亞於人類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然而,一旦幼獅成年,雌獅便會轉變態度,將它們趕離領地。雄獅會透過戰勝其他領地的年老雄獅來建立自己的領地,並獲得繁殖權。這樣的情況下,成年的雄獅幾乎不可能與父母重逢,更不必說贍養父母了。

相較而言,雌獅的未來會更加光明,理論上它們可以留在獅群中直到終老。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雌獅沒有機會安享晚年。

我之前已多次提到,自然界是極為嚴酷的,哪怕是對於獅子這樣的頂級掠食者來說,獵食失敗也是常有的事。面臨食物短缺的困境時,老弱病殘的獅子更容易因饑餓而死。同時,在動物界中,病弱個體是不受歡迎的,因為它們可能拖累整個族群,甚至面臨被競爭對手全盤消滅的風險。

而在捕食過程中,動物們通常會瞄準那些老弱病殘的個體。動物的視力極為敏銳,它們通常能迅速辨識出哪些獵物容易被捕獲,並傾向於選擇年老體衰的個體作為目標,從而提高捕食成功率。這也是我之前提到「動物界的衰老是一種奢侈」的原因,大自然透過多種方式淘汰年老或即將衰老的個體,動物們很少有機會尊嚴地老去!

在動物界,大象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它們的智商相對較高。當大象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時,它們會主動離開群體,前往某個神秘的地方安靜地去世,這個地方也被人們稱為象冢。

狗也有類似的習慣,當它們感到自己受傷嚴重,即將死亡時,會悄悄離開,找一個隱秘的地點孤獨地離世。人們認為狗這樣做是不想讓主人看到它們痛苦的樣子,所以選擇獨自忍受痛苦。

實際上,狗的這種行為只是繼承了狼的習性。受傷的狼會獨自離開,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養傷,以避免被其他猛獸捕食。同樣,年老的狼也會被狼群驅逐,如果狼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也會主動尋找一個僻靜之處,躲避天敵,孤獨地逝去。

透過上述討論,我們不難看出,在動物界,生物們每天都在為生存掙紮,它們沒有能力去考慮「養老」的問題,因為即使是年輕力壯的動物也可能因食物短缺而餓死,更不用說照顧年老力衰的親代了。

實際上,別說是贍養年邁的雙親了,如果動物幼崽因傷失去生存能力,年輕的親代也只能將它們拋棄。

看過【動物世界】的觀眾可能會記得這樣的場景:雌獅帶領幼獅捕食,但幼獅不慎受傷,無法行走。面對這種局面,盡管心有不舍,雌獅最終還是做出了決定:拋棄受傷的幼獅,任其自生自滅。

動物對於子女的愛護和人類一樣深沈,雌獅自然明白拋棄幼獅意味著什麽。但雌獅沒有選擇,如果繼續保護幼獅,最終的結果也是一樣的,甚至可能連自己也會餓死。

盡管這看似殘酷,但這就是自然界的法則。

或許,動物們也渴望與自己的父母相依為命,永不分離,但殘酷的現實並不允許它們這麽做,或者說在漫長的動物前進演化史中,有嘗試這樣做的動物最終被淘汰,因為自然法則不容許它們這麽做。

相較之下,人類是幸運的,憑借智慧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使得我們有能力贍養年邁的雙親,而養老也成為了社會的責任。

實際上,人類是從動物前進演化而來的,因此,在人類的基因深處,也刻著動物本能的烙印,這意味著自然界的「弱肉強食和優勝劣汰」法則同樣適用於人類社會,只不過它並不像動物界那樣直接地表現出來。

至於具體如何體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這裏就不深入討論了,有些觸及人性深處的話題,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探討的,所以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