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有哪些被低估的寶藏博物館?

2024-11-30旅行

我看很多人都貼圖分享,我就不貼圖,只講道理。

現在博物館的展覽都是計畫制,對展覽風格影響最大的是計畫負責人。展覽計畫的負責人一般都是博物館的館長或者是展覽部主任,總而言之,博物館的職工;除此之外,很多博物館把展覽最重要的部份——展覽大綱的創作外包了,這個時候對展覽影響力最大的就成了外包創作人員。這兩種型別的展覽,風格大異其趣。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展覽計畫負責人是高校中博物館學的教授,這種是知識分子趣味的展覽,現在已經非常難得了。

舉一個例子:揚州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計畫負責人是浙江大學博物館學的知名教授——嚴建強先生。

嚴教授早先研究歷史學,後轉向到博物館學,所以氣質和其他教授還不一樣。展覽風格類似於論文,每一個環節都交代得特別清楚,展覽思路一環扣一環,讓人感覺思路很清晰。我覺得最難得得一點,就是一種「收束的自信」,看很多展覽的時候,我都覺得計畫負責人「用力過猛」,比如在一個小節上花大力氣用重筆墨,文物選擇唯恐其少,輔助展具唯恐其粗,但是破壞了展覽整體的節奏;比如形式設計的時候要麽惜光如金,讓人看不清腳下明暗;要麽炫光太過,展櫃玻璃上全是光斑;揚州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則不然,沒有這些收不回來的毛病,所謂「文潤如玉」。此外,還在一些形式設計上留了一些「彩蛋」,比如景觀設計采取傳統美學方式,「半沈浸」,讓觀眾有「一腳門裏一腳門外」的感覺,近則融入其中,退則有疏離感,提示大家並非要回到過去,而是立足當下看歷史。

當然,我覺得問題也不是沒有,一時要有一些審美能力和趣味才能全部享受參觀的樂趣,二是資訊密度相對較大,對於休閑類觀眾不算友好,三是展覽年頭有些長了,不時髦了。

另外,展覽已經小規模改陳過一次,有些部份已非原貌,甚為遺憾。不過如果再不去,我怕館方萬一重新布展,這個陳列很可能徹底消失,再也不見嚴教授的心思了。